從大眾對“格律”的誤解說起

現在網上網下對格律詩的觀感分化得比較嚴重。其中一部分人尊“格律”為王道,除此皆無味。另一部分人認為,“格律”已僵化,且“律不可害意”,我輩必破之才能大快!其實“格律”今日之窘境,完全就是今人自己造成的。

君不見,很多自身詩詞功底極差又從不去鑽研的人,正將很多錯誤的,人云亦云的知識在網間傳播不休。別的地方且不說,就說這頭條上吧,教人寫格律詩的比比皆是。但是細看某些人的水準真是讓人有慘不忍睹之感。

有些人的行為已經不是在誤己誤人了。普通大眾對“格律”二字產生誤解,乃至大起厭煩的,皆從此來。

比如,有的人經常誤指“古體”為出律,讓人產生“格律”獨霸天下除此無詩之感。

更有的,對格律的本質瞭解不深,把合律的,甚至非常經典的拗救指作古體(或者出律),造成大眾誤解“格律”必是僵化的。或者,以此繆為例,為“出律”尋找藉口。

以上兩種情況,對於活了一千多年的國學之一“格律”來說,無異於是在美玉上面佈施狗血。

就拿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之一》為例來說吧。很多人要麼說這種詩是出律,所以得出結論:名家名作多出律!所以律是死的,“律不可害意”!以致但凡一個人不管手高手低,茲認為自己要出意境了,便可把“律”丟之一邊不管了。(若真整出意境了也是好事,事實呢?)

要麼就是——“這都是古詩,跟你家格律沒關係”!

好吧,這裡便把這首詩的平仄律貼出來。我先不說,大家先看,然後根據自己掌握的格律知識來分析一下這首是出律的律絕,還是跟格律不沾邊的古絕?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少小離家老大,鄉音無改鬢毛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

記得我以前跟人討論過格律當中的“拗救”技巧。從說“135不論246分明”是錯的開始;到小拗不救大拗必救;再到自救、對救、混合救的應用時機和應用場景。並明確闡述過,所謂的萬能拗救式“平平平仄平”不是萬能的。為此還單獨寫過一篇小文,說為什麼這種看似萬能的救式只能用在“仄仄平平仄”拗變體的下句,並做了反推和反證來說明其中的具體原因。

看到這裡,相信真正沉下心來研究過格律的人便已經知道答案了。這首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之一》是完全合律的律絕,而且示範了教科書式的混合救技巧。同處同律相同救法的詩還有很多,不再一一例舉。

有眼尖的同學會指出,二句結尾的“衰”字不對!平水韻裡它是“支”韻,跟其他韻腳的“灰”韻不屬同一韻部,所以此詩非“孤雁出群”格,是出律的!嗯,好吧,我來解釋。其實解釋也是在重複自己之前說過的話。即,用平水韻去解讀唐律(切韻系),或者宋律(廣/集韻)是錯誤的,雖然這三者都屬於中古音系統,但卻不是百分百相通的。此外還得明白這些分屬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官韻之間,它們延承的脈絡和根腳在哪裡。所以我一直都在強調,沒有一點音韻學基礎,各朝各代的格律詩是無法辨清它到底出不出律的,甚至有些詩到底是格律詩還是古體詩都沒法辨清。所謂的一時一境,科學嚴謹是也。否則便會鬧出笑話。這道理就跟現在有人用普通話來分析你用平水韻寫的詩是一樣的,肯定是不對的。看到這裡如果有同學問,那看明朝的詩產生疑問時是否需用《洪武正韻》校對才是?恭喜你,已經會搶答了!

好了,例子就說到這裡。其實我要說的是,大家都經常會見到整天把格律掛在嘴邊的人;也經常能見到每時每刻都在憤怒的以為“格律就是僵化代名詞”的人。我在回答別人問題的時候也曾說過,有些人翻了一輩子類似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這種文獻,到頭來還是對格律一團漿糊,不能化用。

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天賦所致(無解),一部分是自身的知識結構所致(可解),還有一部分是“懶惰”所致(可解)。其實不用悲觀,大多數人都是屬於後者的。

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格律”幾乎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快相當於它擺在大家面前可以任意的進行肢解剖析了。可惜的是,還是有大多數人少於去鑽研。從來都是人喂一口便消化一口,不餵了便一動不動。更不管那些喂來的東西是對的還是錯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這裡我沒有對王力先生有任何不敬的意思,但我還是要忍不住的指出來,此公的某些指導性意見是不嚴謹的。不然也不會造成今時今日那麼多人對格律的認知產生混亂。大家不奇怪嗎?為什麼對於格律的爭論要遠多於對詞牌的爭論?說詩解律的人、文章少嗎?但為什麼還是仍然的爭論不休?

其實,但凡抓住了格律本質的人,從來對這些爭論都是不屑一顧的。能把格律瞭然於胸的人太多了,舉不勝舉。可以說在古時,自從有科舉制度開始,歷朝歷代去參試的人無論能否取得功名,無不把格律視為兒戲。到了清後期,格律更是已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直到今日,科技資訊如此發達,查閱典籍資料更是順手拈來容易到不能再容易的事了。

只要沉心努力,躺著都能進大學的年代,格律又何難之有?當然,真正行起詩來那是與另一套系統進行磨合的事了。只研格律的話還是沒什麼門檻的,就那麼點平平仄仄的變化,粘聯對仗,加上幾十個韻部的事,背都背下來了。但比較可惜的是,當代的大多數人不學這些倒好,接觸多了反倒造成了自身拋簡入繁,而不是食繁化簡,從而產生迷惑乃至到憤怒。這也是一種很難解釋的奇怪的現象。

關於格律的本質,說到底是跟音律有關的。其實就是圍繞“雙平因子”進行的聲調起伏和遞進而已,就這麼簡單。

至於拗救的本質,把它看成加減法就可以了。這裡堆多了,別處對沖一下就好,千萬不要把它想複雜了。“孤平”也並非是什麼死結,都可做活的。

所以無論是格律還是拗救,只要掌握了它們的本質,就沒有再犯錯的時候。再複雜的變化,不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麼?還能咋變,亂搞就真的出律了,出律就更好判斷了,是吧。

另外,這裡再強調一下,格律肯定不是僵化的,不然從古至今,在格律範圍內那些不斷湧現的名家名作是怎麼出來的?不都在那玩兒同樣的幾套嗎?這道理簡單的就像你看音樂的7個音符一樣。如果按“數竭”理論來看的話,50年前就不應該再有新的音樂誕生了。但你看,當今世界各種風格音樂照樣蓬勃發展,除非以抄襲為生的,你聽到過相同的音樂和歌曲沒?

所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記住了,格律是嚴的,但它不是死的,只要人是活的,律就是活的!

(注:文中引用的詩例與某人無關,若有交集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