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印度良心”阿米爾·汗製片刺痛媒體人神經的黑色喜劇

說起印度電影,很多人的記憶,還停留在一言不合就唱歌,三句說完就跳舞的階段。

的確,印度人相當擅長喜劇。

他們天生自帶喜感,對於幽默,幾乎信手拈來。

但今天這部,導演選擇用喜劇的方式,來表達底層人民的痛苦,實在太另類。

關鍵,尺度簡直大到讓人吃驚——

《自殺現場直播》


電影由“印度良心”阿米爾·汗製片。很諷刺,很現實,很人文。本片,聚焦了一群貧困低種姓的農民。

講述了一個荒誕又真實的故事:一個破產的農民,想通過自殺博得賠償。結果,鬧了一出讓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


故事發生在印度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裡。一天,兩個灰頭土臉的大男人,坐在路邊唉聲嘆氣。

原來,他們是親兄弟,因為家中負債累累,銀行準備把土地收走做抵押。

因為走投無路,兩人跑去找當地的大佬,希望能通融幫助。


不想,對方竟然把他們無情嘲諷了一番,還提議讓兄弟倆其中一個人去自殺。

自殺能解決債務?

沒錯,在影片的設定裡,印度剛剛出臺了一項新政策:

因債務而自殺的農民,能拿到政府給的十萬盧比(約人民幣一萬元)補償。




兄弟倆一聽,對視了一下,自殺獎錢是好事,但犧牲誰呢?

無妻無子的哥哥先毛遂自薦,覺得自己留在世間也是累贅,不如死了為家裡做點貢獻。


弟弟聽了哥哥的一番豪言壯語後,忍不住也往槍口上撞。

只是沒想到,弟弟剛一開口說,他要去自殺,哥哥突然一口答應了


全然沒了剛才的激昂奮進,徒留弟弟一人在一旁鬱悶。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弟弟是掉進了哥哥設計好的圈套。

走過最深的路就是哥哥的套路啊!

沒辦法,話都說出口了,再反悔多沒面子。


兩人回到家,向臥床不起的老母親,剽悍卻賢惠的妻子,還有幾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宣佈了這一消息。

大家悲傷了一陣,又各自忙活起了自己的事。畢竟,對於農民來說,土地比命重要。

犧牲一個人的生命,換取養活一家人的土地,怎麼看,都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如果自殺的流程按部就班地走,估計這一大家子早就要到了錢。

怪就怪,報紙登了這一新聞。然後,事態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電影一改往常印度片歡快輕鬆的風格,讓人看完後,滿嘴都是苦澀。

農民生活的悲慘,政治家的作秀,媒體的無聊,被導演刻畫得淋漓盡致。

由於自殺事件發生在印度大選時期,各路競選人開始把此事,作為拉選票的一種手段。

為了表現他們對民心的體恤,競選人紛紛使出殺手鐧。

有送水泵的。


有送電視機的。


還有拉著“自殺”當事人,上電視博眼球的。


總之,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解決他們的根本問題:土地債務。

隨著政府的高關注,媒體記者也蜂擁而至,把當事人家門口圍堵的水洩不通。


甚至,還有商販在村裡擺起了攤位,連馬戲團都駐紮在了這裡。


而當初那個嚷嚷著要自殺的傻小子,每天的生活都像被直播一樣,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

拉個屎,都被十幾臺攝像機圍著。


看到這,小編不禁笑出了聲,因為電影實在太魔幻現實主義了。

表面看,是滿盤的荒唐言,其實背後,卻是一把辛酸淚。

說真的,印度人民就是有這種能力,把苦難真實的生活,編成動聽美好的歌謠,不斷傳唱下去。

我們覺得荒謬,他們早已習以為常,我們覺得痛苦,他們反而漠然處之。

我們為貧苦感到絕望,他們卻編歌,拿自己的破產開玩笑。


或許,在苦難面前,毫不矯揉做作,恰恰正是印度人民的民族本色

而作為反映一個民族文化底蘊方式之一的電影,能把尺度如此之大的題材拍出來,也是很敢了!


其實,在中國,行政效率、腐敗問題、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三農問題、新聞失真、媒體跟風等等問題。

不也真實存在,關鍵,還不少。

但捫心自問,我們又有幾部能比印度媲美?

只想說,希望有一天,我們也可以有這樣的作品,真實,有力,發人深省。


說回電影本身,小編最佩服的,就是故事的結局,頗有一絲寓言的味道。

迫於各方的壓力,弟弟自殺未遂,躲到了一個廢舊廠房。被人發現後,又引來政客和媒體的圍堵。

但這一次,彷彿天助他也,一場大火燒燬了一切,也燒死了國民一度追捧的“巨星”

看著那具燒焦的乾屍,人們紛紛認定,這就是原本要自殺的弟弟。


於是,各自散夥,各回各家,一場鬧劇就此拉下帷幕。

而當事人的家人,也沒獲得相應的補償,因為死者是被意外死亡,不是自殺死亡。

荒唐不荒唐?!



還有更荒唐的,其實,躺在太平間的那具乾屍,並非自殺的弟弟,而是一名記者。

當初嚷嚷著要自殺的弟弟,跑到了一家工地,繼續過著望不到頭的窮苦日子。

但他臉上的絕望,卻比死亡還可怕。


記得肯尼迪說過一句話:“自由有諸多困難,民主也並非完美。”

看完電影后,更加深有體會了。

縱然,各國都有本難唸的經,絕對完美的民主不可能存在。

想要真正改變,需要每個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