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如若不生在帝王家該多好

李煜

唐詩宋詞,時人若談及詞,首先思及的便是宋代。但這並不妨礙其它朝代的某些人在詞賦上的天賦以及成就。南唐末代君王李煜,在華夏千年的詩詞以及文學史上,是個無法讓人避而不談的人物。後人多謂李後主為開山詞宗,詞壇精英。他被譽為:詞中之帝南面王,詞篇足當太白詩。史尊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而李煜便稱讚一聲詞魂

王國維先生評價李煜的詞:“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他在《人間詞話》中曾寫道:“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由此,對李後主在詞上的天賦,造詣以及他為詞的發展無形中所作的貢獻可窺其一斑。若李煜僅僅只是一位出生鐘鳴鼎食之家,愛好填詞的詞人,那他是多麼幸運。可他還是南唐後主。無異乎後人感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煜,字重光,初名從嘉,景第六子也。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李煜排行第六,無心權術,而最終還能繼位,真是緣分。李煜的父親李景是南唐的第二位皇帝,他本人以現在的情況看呢是個富三代。但常言道“富不過三代”,而據《新五代史》記載“景之稱臣於周也”,我們瞭解早在李煜即位前中宗皇帝已經稱臣,當時的南唐面臨著山河日下的局面。李後主是亡國之君,既是亡國,他便無法擺脫亡國之君的罪名。後人提到李煜的為人和思想也大都因其亡國而貶斥。“李後主每春盛時,樑棟窗壁柱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榜曰錦淚天”後人多言其“性奢侈,好聲色”“貪圖享樂”“苟且偷安”。

但李煜真如人們鄙視的那般?南唐的亡國他究竟該背多大責任?就其為人君而言,作為一個據有“三千里地山河”的國君而言,他對臣下應該是較為寬宏的,對百姓也是仁愛的。李煜即位時南唐國土已被蠶食,北面稱臣於宋,而在此狀況下,他並沒有消極怠工,而是“大赦境內”,“罷諸路屯田使,委所屬令佐與常賦俱徵” 他還曾推行貨幣政策,試圖改變南唐後期通貨膨脹的局面,“乾德二年,始用鐵錢,民間多藏匿舊錢,舊錢益少,商賈多以十鐵錢易一銅錢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當十。”而李煜面對北宋的軍事進攻,應該也是有所防範的,而不是束手無策,兵臨城下而不知,《續資治通鑑》載:“初,陳喬、張洎為江南國主謀,請所在堅壁以老宋師。宋師入其境,國主弗憂也。”宋軍於開寶七年(974)冬十月正式出兵,直到開寶八年(975)冬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金陵,李煜投降,宋軍耗時一年有餘,而當年隋軍僅用三個月便攻破建康俘獲陳後主,二者比較,可以相信,李煜推行的政策以及採取的應戰措施是發揮了功效的。畢竟他在宋太祖揚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乎”後,還安穩的度過了15年。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李後主因這首詩遭受了不少非議,幾曾識干戈,竟然出自一位帝王之口,而國家淪亡日,他還垂淚對宮娥。但這首詩同樣可以視為其反思感慨所作,後悔未曾識干戈,要知道,當後主被害的消息傳至江南,已經作了三年大宋子民的南唐人,竟“父老有巷哭者”。

南唐亡於李煜之手,這是事實,但以當時的歷史發展處境看,南唐亡國,必是必然。而李煜在面臨當時境地,治國政策雖有失敗,但無可厚非。李煜的詞也不應因其國君的失職,而過於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