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轉型中的2020年,你看我幾分像從前?

4月9日,英特爾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線上媒體溝通會,面向200多位中國區媒體介紹了2020年的戰略動向,包括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在內的一眾大佬出席了會議。

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

也是在大會的同一天,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羅德提出了“不惜血本也要把美國在華企業遷至本土”的建議。只是因為時差的關係,當時參加會議的媒體們並不知道這一舉措,不然英特爾恐怕就成為了第一個就此事被迫表態的美國企業。

幸運女神的確對英特爾眷顧有加,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處理器是不是英特爾的命?

是,也不是。

當我們進入數字化時代的時候,準確的說當我們開始使用智能手機、當我們嘗試著在雲端運行業務的時候,我們的世界就在悄然改變。這種改變最明顯的,就是許多企業都在尋求轉型,也在逐步擺脫身上的傳統標籤。

微軟是做操作系統的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這樣的,因為大家接觸最多的就是微軟的Windows和Office(許多人可能用的還是破解版)。但是在行業內,微軟已經不再是曾經的那個軟件公司,現在微軟最大的標籤,是雲解決方案供應商,也是業界標杆性的轉型成功案例。

百度是一家做搜索的網站嗎?許多人可能還是有這樣的印象,畢竟在中文搜索領域百度依然有著不錯的排名,特別是在PC端市場中。但是就自身定位來說,百度更希望將自己描繪成AI解決方案至少也是AI級的互聯網企業。

那麼回到我們的問題本身,英特爾是不是一家做CPU的企業?的確,到目前為止CPU依然是英特爾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但如果我們將視線拉長,英特爾所提供的已經不僅僅是原本面向電腦或者服務器的CPU,包括智能化的FPGA芯片和自定義的ASIC芯片,包括5G、物聯網、移動互聯和自動駕駛等多種解決方案,英特爾都有所涉及。更多時候,我們看到的英特爾已經成為了智慧時代的多面手,而不僅僅是一家CPU的廠商。

英特爾CEO羅伯特·斯旺

這就是今天要講的話題——轉型中的英特爾。去年2月,“空窗”了7個月的英特爾終於迎來了自己新的CEO羅伯特·斯旺。在上任伊始的公開信中,羅伯特·斯旺提出了四個關鍵任務,其中之一就是轉型——從以PC為中心轉型成為以數據為中心。而文章開頭我們提到的媒體分享會,也是這一思路的延續。

會上,楊旭首先回顧了幾個月來疫情造成的影響,表達了英特爾堅決擁護抗疫的態度和決心,隨後話鋒一轉談到了2020年作為新十年的起始意義,並首次提出了“智能X效應”的概念。

“什麼是‘智能X效應’,X首先代表著智能的物體,當越來越多智能的物體連接起來,智能化後就成為增值平臺。這將帶來指數級的數據量爆炸,推動業務增值和跨產業融合,並且使經濟發展邁向轉折點。”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表示,智能X效應的機遇,要麼發展,要麼失敗。

以前我們總說“萬物互聯”,但當時我們對於這個名詞更多還是概念。但是當我們如今將家裡的冰箱、空調甚至熱水器都裝上智能芯片貼上二維碼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似乎那個一直在憧憬的時代已經到來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汽車,當電動汽車開始普及的時候,你會發現除了有輪子能移動之外,汽車在本質上與手機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它們都是一種計算機而已。

這也正是英特爾“智能X效應”所要表達的概念。人類賦予了萬物智能化的能力,自然也就讓萬物成為了智能時代的一部分。按照楊旭的話來說,英特爾永遠站在最前端,不僅要抓住每一次增長的機會,也要有駕馭危機的能力。而英特爾具有前瞻性和技術創新驅動的能力,在一次一次產業的浪潮中發展和得到驗證。

只有CPU?來看看英特爾的黑科技

那麼,英特爾所謂的發展浪潮是什麼?除了CPU之外,英特爾的發展目標又在何方呢?也同樣是在這次大會上,英特爾宣佈了2020年的全新技術動向——

這是英特爾目前發展的6大支柱,這部分內容我們之前介紹過,它們包括了製程封裝、XPU架構、內存存儲、互聯、安全和軟件等6大部分。既然是支柱,也就意味著每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們發現,CPU在這其中只佔到了至多三分之一,也就是製程工藝和XPU架構中可以看到CPU的身影,而事實上製程工藝所覆蓋的不僅僅是CPU,包括英特爾即將推出的Xe和FPGA都在其中;而XPU架構就更明顯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英特爾已經不是或者說不完全是一家CPU公司。

那麼,英特爾的策略是什麼呢?除了CPU之外,英特爾還將在哪些領域發力?所謂的轉型是否會達成理想狀態呢?對此,英特爾表示將更多扮演生態賦能的角色。老子有句名言,叫做“水利萬物而不爭”。英特爾就是希望做整個產業中的“水”,搭建平臺,連接生態各方參與其中,與生態系統相互依存彼此成就,最終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英特爾將放棄技術創新,恰恰相反的是英特爾需要不斷創新來保持業界領先的聚合力。會上,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博士介紹了英特爾正在研究的幾個領域,包括量子計算、近內存計算和硅光子三個方向。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博士

據介紹,英特爾目前已經研究出了研發代號為Loihi的首款自主學習神經擬態芯片。它帶來了一種新的微架構方式,支持自主學習,即使在應用場景變化時,也能通過自主學習來進行適應。

在類腦計算領域,英特爾的成果更為勁爆。英特爾最新的神經擬態芯片——Pohoiki Springs具備128核心、130000神經元、13000000突觸,能提供1億個神經元的計算能力,其性能已經接近小型哺乳動物的腦容量水平。

說實話,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懵逼的,因為我覺得那些科幻片裡的所謂“類腦芯片”距離我們還太過遙遠,沒想到怕是過不了多久就要成為現實了。更重要的是,這個研究還只是英特爾研究院的冰山一角,包括我們介紹的量子計算、近內存計算和硅光子都已經展開,許多項目也進入了實質性階段。當然介紹這些內容並不是本文的重點,這裡我只是放個圖片給大家感受一下。

從上述角度來說,英特爾並不只是針對CPU這一個戰場在“作戰”,事實上只要我們能夠接觸到的5G、物聯網、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英特爾都在緊密的佈局,也在與眾多合作伙伴一起聯手,推動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等智慧城市的相關建設。這與絕大多數人認為的“英特爾只是一家做CPU的公司”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這或許就是轉型的魅力,當然這種魅力的展現也是有代價的。受制於良品率的問題,英特爾在從14nm轉向10nm的時候遇到了困難,而這時候AMD憑藉7nm的迎頭趕上讓英特爾很是難受,特別是包括知乎在內的許多電腦愛好者論壇上對於AMD的支持聲浪不絕於耳。

這顯然代表了市場的一種動向——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英特爾也不例外。事實上在退出數據中心市場之後,AMD這幾年也在不斷的反思與探索,全新一代Rome處理器的出世就彰顯了AMD迴歸的信心,市場對於7nm產品的廣泛接納也的確對英特爾的現有市場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還好英特爾及時調整了策略,大家苦苦期待的10nm處理器也終將閃亮登場。在這次大會上,英特爾宣佈了英特爾在未來幾年產品線路圖,包括10nm甚至7nm的產品都會在最近幾年相繼出現。更重要的是,英特爾宣佈了製程工藝兩年制的全面迴歸,這也意味著曾經停擺的Tick-Tock“浴火重生”。按照這份路線圖,我們在今年就會看到10nm在數據中心市場的現身,消費級市場甚至可以看到10nm+的產品形態出現。

對了,說起英特爾10nm的產品,我需要多說兩句。其實剛才在談製程工藝的時候就說了,10nm不可能只是用在處理器上,而上面這張圖更好的描述了10nm產品線,除了大家期待的桌面級和筆記本處理器之外,包括服務器端的至強、面向5G網絡的SOC還有今年最重要的英特爾Xe顯卡也都會採用10nm。也就是說,英特爾的主流產品將全面邁進10nm時代。

以數據為中心,這是本次大會上英特爾一直在強調的話題,而圍繞數據,英特爾所生產的不僅僅是具備計算力的CPU亦或是其他芯片,更是包括數據挖掘、清洗、分析、流動等多種應用全覆蓋的解決方案,也因此有了互聯、內存存儲、安全的存儲,也自然離不開軟件系統的全面支持。

顯然,英特爾的轉型還並未完成,未來的道路或許很漫長、或許很曲折,但都是轉型的必經之路。在經歷轉型之後,如今的英特爾所承擔的是數據應用的未來,也是如何推動整個產業更快的邁向智能化、數字化的時代。英特爾從芯片開始,卻不止於芯片,而是將芯片賦能於整個生態,最大化數據價值。

看到最後,你覺得英特爾還是之前那個“賣CPU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