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釋經題·【釋經題】之三——《楞嚴》參習(4)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講參習:演釋經題·【釋經題】·之三

【淨空法師《楞嚴經講記》·釋經題】

天台大師在《法華經》開悟的,悟了以後他發明「三止三觀」這個修行方法,他這種方法與《楞嚴經》所講的非常接近。當時印度高僧到天台山參訪智者大師,聽他講修行的法門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楞嚴經》沒到中國來,居然他所想的方法跟《楞嚴經》相應。雖然是相同,實際上還是有不同之處,不同在哪裡?交光大師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天台之三止三觀是用意識心修的,《楞嚴經》所講的奢摩他、三摩地、禪那是用自性來修的,不是用意識,這一點不同。表面上看,奢摩他是止,三摩地是觀,禪那是止觀等運,跟天台大師講的三止三觀確實是相同的,方法相同,用心不相同。《楞嚴》難,《楞嚴》要舍識用根,天台容易,天台用意識心,我們人人都可以修學。《楞嚴》的註解分成兩大派,交光是新派,主張舍識用根;長水是舊派,主張運用天台的思想,這是一般人都可以修學的。

「大」,讚歎之詞,讚歎到極處,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名詞來說,不得已用個大哉。「佛頂」是比喻,也有讚歎的意思。把下面所講的四法,就是本經講的四法,理法是「密因」,密因是大因,成佛之因。「了義」是教法,了義教是大教,大乘佛法的教義、一乘佛法的教義。「萬行」是大行,行法,不是單指空談理論,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這些理論要行出來,要做到。佛法最重實踐,最重實行,所以要把理論與方法行出來,自他才能得真實的受用。

「如來密因」是講理體,「修證了義」是講修行的方法。怎麼樣才叫做了義?必須與如來密因相應的修法才叫做了義。在本經裡面,阿難尊者是楞嚴會上的一個代表人物,也就是說我們要想修諸佛如來的楞嚴大定,怎麼修法?阿難尊者就是一個代表人,我們學阿難就行了。尊者在這一會里面聽了世尊的開導之後,經文要到第三卷的末了才示現大徹大悟,悟什麼?就是悟密因,也就是說如來藏性原來是我們自己本具之物,並不要向外面去求,如來藏性就是密因。這一個理悟了之後,當然接著就要求證,如何將這個圓滿周遍之理能夠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這是非常要緊的事情。這種修行方法當然不同以往,以往的修行,理與事是分開的,理是理,事是事,理與事不能夠相應,不能夠圓融。現在回過頭來就是要希望能夠修證「理事圓融,事事無礙」的了義法。

世尊教給他的原則,第一個要「決定以因同果」。因果要不相同,你修的因,你所希求的果得不到,這一點關係很大,希望我們同修要特別注意到。縱然我們不能修楞嚴大定,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個原則一定要把握住,就是因與果要相同,因果要相應。密因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因將來才能夠證得不生不滅的果,因與果相應。生滅的因要想證得不生滅的果,那就像經裡面所講「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現在這個麻煩是真大,為什麼?我們現在所用的心是生滅心,我們所希求的果報是不生不滅的果報,這個因與果就不相應。我們因地心是個生滅心,怎麼會得到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的果報?我們把話再說回來,我們現在是一個煩惱的、生滅的心,要想求得西方清淨莊嚴的果報,諸位想一想,相不相應?不相應。經上明明告訴我們「心淨則土淨」,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換句話說,我們這個因要修淨因,絕不是念幾句阿彌陀佛就叫淨因,這個地方要是誤會,果報就不能成就。因此,要想成就淨業,必須要在淨土經論裡面去研究,它也有密因,把它的因找到,方法找出來,然後在我們生活行為當中修淨業。業就是三業的造作,三業的造作要清淨,不像過去再染汙了,染汙就是不淨,與淨土決定不相應。所以佛在本經裡面開導阿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這個原則,無論大乘、小乘,乃至人天乘的佛法,都要懂得這個原則。

第二個原則是「決定從根解結」。這個原則給諸位說只有大乘菩薩才有,也就是說二乘、人天沒有。二乘、人天要想成就,決定以因同果就可以辦到。從根解結這是直接入上上的禪定,就是楞嚴大定。什麼叫做根?什麼叫做結?到入了經文我們再詳細的討論。「根」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佛給我們說,每一個根有六個「結」,結並不是真正打一個結,不是這個意思,這是比喻,就是有六重障礙障礙了本性。眼根的六個結障礙了見性,我們的見性不能夠得到自在的受用,耳根有六個結障礙了聞性,是六六三十六個結。可是修行的方法是很巧妙,一根歸元,六根就通達。在修行方法上來講,只要修一根,一根解決,其他的統統都解決。所以本經「解六結,越三空」。《楞嚴》裡面所選擇的方法是從耳根上說的。在理論上講,佛是從眼根上講得多,譬如「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十番顯見完全是舉見性做一個比喻來說明。但是到了用功夫,在二十五圓通裡面,文殊菩薩替我們選擇的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是耳根法門,換句話說,他所解的結就是耳根聞性障礙的六個結。

我們以耳根來做個比喻,第一個結,這六個結裡六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動」,動就有音聲,我們就能夠聞到。動的聲音去掉,我們還能夠聞,聞什麼?「靜」,不能說是有聲音我聽到,沒有聲音我沒有聽到,那個沒有聽到是錯誤的,哪裡沒有聽到?你聽的是靜。聞動是聞,聞靜還是聞,這個到後頭有很微細的來討論。我們凡夫只知道聞動,不曉得聞靜是聞,功夫深的人曉得聞動是聞,聞靜還是聞。動靜二邊都離開,所聞的動靜沒有了,還有能聞的「根」在;根再離開,還有個「覺」在;覺離開之後,還有個「空」在;空離開之後,還有個「滅」,最後還有個滅;滅再離開之後,聞性才完全的顯露出來,諸位想一想,這六個境界好不容易超越!

真正修行人懂理論、懂方法。理論是我們耳根裡面如如不動的聞性,那是常住真心,是自己本人,主要的就是在境界裡面要叫主人能真正做得了主宰。不但「動靜」不染不著,不能夠擾亂,連「根、覺、空、滅」那樣微細的境界都不迷惑,都不動搖,這才叫做真正的修行。離開境界不叫修行,都市裡頭太繁華,噪音太多,吵得我們不能夠安寧,找一個清淨地方去修行,給諸位說,那是小乘的修法、初級的修法、不了義的修法。了義的修法沒有環境,環境的清淨跟吵鬧是一如的,他都如如不動,這是了義,是高級的修行方法。「決定從根解結」,這是《楞嚴經》在修法裡面最重要的一點意思。我們要會用這個方法了,把它運用在唸佛法門裡面,這就是理一心不亂,那一句佛號就跟經裡面所講的,這一句佛號的力量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真有這麼大的力量?給諸位說,真有。在我觀察之中,力量不止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說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還說得太少,真有這個力量。這個理論你要懂得,方法你要會用,那用功夫實在是得力,到以後我們慢慢再來討論。

這兩點的開示是佛對於大乘指示最重要的原則,我們從這個原則上去尋找下手之處,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入門?這是很重要的。《楞嚴》裡面有「初方便」,有「最初方便」。一入經文我們就能看到阿難所請的「最初方便」,就是最初下手。最初下手,諸位要曉得這是大乘法,這是一乘法,是佛法裡面最高級的佛法,不是普通的佛法,所以它的最初方便水平就相當的高。

第一,「用根不用識」,什麼是根,什麼是識,我們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這個「根」是指根中之性,比如我們見,你要是懂得《楞嚴》的道理,依照《楞嚴經》的修法,我們要用見性去見一切法,不用眼識去見一切法,這就轉過來了。我們聽一切音聲,我們用聞性去聞,不要用耳識去聞,這就是舍識用根,為什麼?見性、聞性不生不滅,與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不生不滅相應,跟佛的開示,因果相同。我們用眼識去見,眼識是生滅法,我們讀唯識,諸位曉得,「眼識九緣生」,少一個緣,眼識都不生,所以眼識是生滅的;「耳識八緣生」,它也是生滅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用生滅心,不管你修的是哪個法門,你用生滅心要求不生不滅的果,你就錯用了心,在果報上說,你得不到,這個關係非常的重大。如果我們會用,給諸位說,現在就得自在,就離苦得樂,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心開意解,真是法喜充滿,一切的煩惱、憂悲、恐怖統統都沒有了,只要你會用。所以不要說將來那個殊勝的果報,現前的果報,連神仙也辦不到,所以一會用立刻就有享受。

如果我們要會用,當然在會用之前必須把根識分得清清楚楚。根識要分得清楚也不是個容易事情,玄奘大師《八識規矩》裡面說「愚者難分識與根」,愚者是指什麼人?指阿羅漢。阿羅漢對於什麼是識,我們就舉眼來說,什麼叫眼識?什麼叫見性?那個根就是指見性,阿羅漢都不清楚;分不清楚,當然他就不會用。我們現在用的是什麼?我們現在是根與識混合在一起用,這是佛告訴我們的。現在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混合在裡面的「識」剔除,單單用「根」,用「根中之性」,這是最高明、最究竟的修行方法,也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用這個方法去修,不要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真把這個道理明白,真會用了,幾天就成功。成的什麼?成佛了,成佛就太快,所以成佛作祖不難,難在這個道理難明。道理懂得之後,你要能信得過,要能體認,認真的去幹。

因此「性、相」兩樁東西我們都要留意,為什麼?目的就是在揀別什麼叫「性」、什麼叫「識」,不但要揀別,而且還要把它圓融。「識」從哪裡來的?識還是性裡頭變現出來的,是性的一種作用,是迷的作用,不是悟的作用。因此我們講「阿賴耶識」,講「真如本性」,真性跟阿賴耶識是一體不是二體,所以阿賴耶我們常常講是真妄和合。實在講,純真無妄,妄是假的,哪裡會有真的妄?所謂妄不過是一念迷情而已,迷情就不真實,把那個不真實的迷情勘破了,就成功。迷沒有關係,你要覺悟那是迷,迷不礙事,怕的是什麼?迷而不覺,這就叫真迷。迷的時候覺悟了,那是悟不是迷,所以就大用自在。這是大乘學人入門的第一步。

第二,「稱性不著相」,這是了義的修行。稱性就是要與法性相應,我們離不離開相?不必離開相。相雖然是虛妄的,你知道它是虛妄的,剛才說過,它不礙事,妄不礙真,妄也不礙妄,所以在《華嚴》裡面講到「理事無礙」,它沒有妨礙,只要你悟。迷了就有妨礙,悟了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與事也無礙,為什麼?妄不礙妄,妄也不礙真,這樣子才能入無障礙的法界。麻煩的在哪裡?麻煩在著相,著相是迷而不悟。離相,不著相,不著相併不是離開了相,就在相里面而不執著,這個不執著當然是指我們心地上不執著,心地清淨,事相無礙。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看五十三參,菩薩在世間從事於各行各業都沒有障礙,每一行業都是行菩薩道,都是了義的修證,五十三參裡面每一位善知識都是了義的修證。所以《楞嚴》說理的多,實際上修行的榜樣是《四十華嚴》的五十三參。

「了義修證」表現在生活上,就是在修證的事相上,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以出家身分來修行的只佔五個人,其餘四十八位都是示現在家眾,沒有出家。而五十三位善知識把六道里面的眾生全都概括,有天神、有外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從政的,有帝王,有宰官,裡面也有教學的,也有從事於工商的,也有做醫生的,各行各業都舉出代表。實在講五十三個人都代表完了,代表不盡,五十三個人是舉一個例子而已,這個將來在大經裡面我們可以看得到,是舉例而已。他們各個都是了義的修證,皆是稱性不著相的修行。不著相,身心清淨,沒有煩惱,心清淨就放光明,一切的理、一切的事就看得清楚。著相,心就不清淨,對於一切事理就看不清楚。我們要想叫自己心裡面常常能生智慧,生智慧那你就得在事相上不要執著。也許要問,有的時候不執著、不分別,事情辦不通,執著、分別又錯了,到底叫我怎麼辦?這個裡面就是迷與悟,悟了的時候表現的那個執著、分別是恆順眾生,是辦事的,心裡面有沒有執著?心裡面決定沒有執著。為了要把事情辦得好,可以發一點脾氣,罵人、打人,心裡面有沒有?心裡頭沒有真正發脾氣。面孔上發了脾氣,心裡頭沒有,心裡頭清清淨淨、歡歡喜喜,這是菩薩道。凡夫面孔上瞋恨,心裡也瞋恨,那是凡夫,你心裡就結業了。

本經後面告訴我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話跟《華嚴經》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是一樣的意思,說的話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華嚴》從事上說的,《楞嚴》從理上講的,所以事與事才無礙;它是相有體無,事是有的,理是空的。尤其菩薩在六道里面和光同塵,事相上所表現的跟凡夫一樣,內裡是完全不相同,凡夫不稱性,他能稱性;凡夫真的著相,他是假著相,不是真著相,這種現象在佛門裡也常稱之為遊戲神通,神是不可思議的意思,通是通達而沒有障礙,也就是善巧方便的意思,這樣的修行才叫做「了義的修證」,在本經裡面有三卷半的經文給我們說明這種理論與方法。「如來密因」這一段在本經也佔三卷半,所以這部經完全是照題目來寫文章。「修證了義」一直到第七卷,這一段裡面非常的難得,有理論、有方法,還有示範,這個地方的示範比《華嚴經》簡略得多。《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示範相當的詳細,可以說是很完備而周密,只要我們稍稍留意,真正能夠體會到大乘菩薩修行是怎麼修法。在本經裡面沒有那麼詳細,而代表的人是二十五位菩薩,就是二十五圓通,他們只是概略的說出來,運用什麼樣的理論、什麼樣的方法自己成就,明心見性。

在本經有二十五位菩薩來給我們表演、示範。經文一直到第七卷,從四卷的後半到第七卷是講「修證了義」。示範裡面最重要的是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用的方法是念佛,觀世音菩薩用的是反聞聞自性,這兩位菩薩用的方法把它合起來,就是永明大師所講的「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可不是叫你一面去唸佛,一面再參禪「唸佛是誰」,那就錯了,不是這個意思,是運用參禪的理論,把參禪的理論運用在我們這一句佛號裡面,是這個方法。就是禪與淨合而為一,並不是雙修、兼修,是合成一個,那才是真正的極高明而道中庸,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裡面收到最高的效果。觀音菩薩用的這個方法妙極,就是用反聞的功夫,所謂「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本經裡面觀世音菩薩敘說的只有五、六句話,而在《四十華嚴》裡面差不多佔十卷的經文。「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的修法,要到《華嚴經》裡面才能看得出來,才能夠看得到。我們道場這幾部經現在都在這裡講,能夠合起來看,其味無窮。看出趣味出來,這是初步的功夫;有了趣味,進一步要學。菩薩入這個境界,我也得入,我一入進去我就是菩薩,入到究竟處就成佛。了義的修證是諸佛如來對我們殷切的期望,這才是暢佛本懷,才是佛真正的意思。

第四段「諸菩薩萬行」。「菩薩」兩個字是印度話,印度話裡面稱為「菩提薩埵」,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把那個字的尾音略掉,簡單的稱「菩薩」。這個字的意思,古時候的翻譯翻作「大道心眾生」,這是古譯。新譯就是玄奘大師以後,玄奘大師所翻譯的是「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菩薩與佛究竟有什麼差別?老同修都曉得,菩薩是在因地,如來是在果地,證了果就稱佛,沒有證果以前都叫菩薩。菩薩是一切眾生裡面覺悟了,悟而不迷就叫做菩薩。

也許我們聽了這樣的解釋,自己認為我是菩薩,為什麼?我不迷,我眼也看得清楚,耳也聽得清楚,樣樣都清楚,我不迷惑,實在說你說你不迷正是迷惑顛倒。迷悟有許許多多的標準,最高的標準是宇宙人生的真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六根的根性是真,不生不滅,八識是虛妄,八識是生滅的,這樣的話說出來好像很容易,我們聽起來好像也沒什麼困難,真正的境界我們依然不能領悟。我們現在聽大乘經典、了義的經典,就像什麼?二、三歲的小朋友,你給他說一些大道理,他也在聽,他句句都聽得清楚,甚至聽了他也發問,他懂不懂?他不懂,意思不懂,境界入不進去。我們現在學了義經的情形就像這個樣子,所以千萬不能發生誤會。我們要追根究柢,要把真妄的根源找出來,體相搞清楚,真正理解它的業用,我們自己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千萬不能夠含糊籠統,不能夠記住幾個法相名詞,那是大大的錯誤。小小的覺悟的人,像阿羅漢、辟支佛,這是覺悟的少分,他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他還不能作菩薩,他不能算菩薩,為什麼?他所覺的有限,他那個心量還不夠大,唯求自利,不願利生,所以他不能叫菩薩。

菩薩的標準有沒有一個簡單的界限?有的,你看《金剛經》裡面講的,如果你還有「四相」存在,你就不叫菩薩。《金剛經》的經文很清楚,「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就不是菩薩。小乘人,小乘的聖者,我相沒有了,小乘人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所以他不能稱為菩薩。凡夫四相都具足。千萬不可以誤會,我們受了菩薩戒,我就是菩薩。為什麼?我受了菩薩戒,你看看我還有證書,菩薩還有證書的,你當了菩薩。四相都具足,你拿了一張證書,誰給你的?誰給你證明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證明,四相破了那你是真正的菩薩,釋迦牟尼佛承認你,那是真菩薩,四相都具足不叫菩薩。由此可知,菩薩確實是有相當的深度,不是一般人都能夠稱的。

這個地方講的「諸菩薩」是指大乘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階級,所以稱「諸」,這個諸就是指五十一位菩薩。五十一位菩薩,我們在《彌陀經疏鈔》裡面剛剛講到「六即佛」。在六即裡面,初發心的菩薩是「名字即」菩薩,那就是我們現在所講受了菩薩戒,掛上一個菩薩的名字,有名無實。可是掛上這個菩薩的名,就要認真的修菩薩道,在行解二門裡面真正得力了,這個地位就升一級,「觀行即」的菩薩,這一級也並不是自己隨便把自己就升上來,是要有斷證的功夫。什麼樣的功夫?要能以觀照破見思煩惱。見思斷盡,這是「觀行即」的菩薩,在圓教裡面相當第七信。入住之後才是「分證即」菩薩,那是真正的菩薩,就是《金剛經》裡面所承認的。可見大乘圓教十信之前,在《金剛經》裡面都不承認,因為十信以前四相都還有,四相沒有完全破掉。

由此可知,是不是真正有菩薩五十一個等級?這是假設,絕不是像學校唸書,一年級、二年級,界線畫得那麼清楚,不是的。此地所講的是把我們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淺深的成分,就是迷惑淺深的成分,把它分做五十一段,破了一段進一級,這麼個意思,做為我們自己修證的一個標準。但是見了性之後,這種分法若有若無。為眾生解說,方便說五十一,實際上沒有分別,為什麼?一有分別心就落在意識裡頭,那是凡夫,決定不是菩薩,所以佛菩薩所有的言說都是為一切眾生方便演說而已。真實法裡面,像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哪有五十一個階級?本來無一物,哪裡有見思、無明?沒有這些東西。本來無一物,也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一真法界,一真是跟十法界是相對而說的,沒有十法界哪有一真?

這些言語裡面、這些暗示裡面,我們要能去體會,說,說不出。但是會學的要在言語當中去體會,所謂「以心印心」,這才能真正的見道,才能悟道,才能夠證道。千萬不可以死在字裡行間,不可以死在名相之下。名相我們要不要學?要學,為什麼?方便眾生、接引眾生。如果不度眾生,講老實話,不要學名相,沒用處。但是菩薩有大悲心要接引一切眾生,接引一切眾生就得要學名相,雖學名相,曉得名相是假的。這種學,學就是無學,無學就是學,學與無學不二,學與不學圓融,這叫真正的學佛。

覺悟的有情,一定是覺到「人我空,法我空」。能覺人我空的是權教的菩薩,覺到法我空的是實教的菩薩。因此,菩薩這個名稱是稱誰的?是稱我們自己。一提到菩薩,不要就想到泥塑木雕的偶像,那就錯了。泥塑木雕的偶像是代表一種意義存在那裡,是教我們學習,提醒我們,教我們見到這個像就要想到它代表的意思,我們有沒有照這個意思去做?有沒有照這個意思去修?所以佛菩薩的形像功德就無量無邊。譬如地藏菩薩是代表孝道,這尊像你供養在家裡,就等於你請了一位老師常常提醒你要修孝道,要盡孝道,就是這個意思,怕你自己忘掉,一看到菩薩,他是代表孝道。觀音菩薩是代表慈悲,一見到觀音菩薩,我今天從早到晚待人接物有沒有慈悲心?有慈悲心,你就修的是觀音法門,這個說法都是從最淺的方面講。深一層像《楞嚴》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是代表耳通圓通,是代表舍識用根、反聞聞自性,那是高級的修行方法。初級教你學慈悲,高級教你反聞聞自性。彌勒菩薩是代表歡喜的,見到人就笑咪咪的,那就是學的彌勒佛;大肚皮是代表忍辱、包容。你要是懂得這個意思,才曉得佛菩薩的名號與形像不是迷信,不是泛神教,那些解釋都錯了,而是一種最高級的教學藝術,佛菩薩形象是教具之一,怎麼是迷信?

所成就的,實在是成就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能行孝、能盡孝,我們就有地藏菩薩這一分。我們待人接物能存大慈大悲的心,我們有觀音菩薩這一分。我們能夠忍辱負重、歡喜待人,我們有彌勒菩薩這一分,集一切菩薩的大成就叫做佛。這些菩薩,正如同在學校裡面讀書一樣,我們在學校讀書有許多的科目,一尊菩薩就代表一個科目。我們所有的科目都學完,這才得到一個學位,得到學位就好比成佛了;還有一部分沒有學完的,這是畢不了業,也成不了佛,所以要懂得這個意思。因此菩薩有無量無邊,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個法門是一位菩薩來代表。一切的菩薩成就自己,自己在學生的地位自己就是菩薩,圓滿了就叫成佛。

「萬行」,此處的萬不是數目字,是形容詞,行〔hèng〕就是行門,也就是指行為,行為一樁一樁的來計算,算不盡,無量無邊,所以用一個萬字來做代表。我們身體的造作是「身」的行為,身的一舉一動都是行為,口的言語是「口」的行為,心裡面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一切的行為,佛經裡頭把它歸納為三大類,三業的行為,就是把一切行為都包括盡了,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尤其是意地的行為,連睡覺,他的行為都不中斷,睡覺他還作夢,作夢是意地裡頭的行為。身與口不動了,休息了,意還在那裡動。行為有正確、有錯誤,有善有惡,有利有害。有害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修成有利;惡的行為修正過來,使它能夠成就善的行為;邪的行為修正過來,使它成為正確的行為,這就叫做修行。

修行不是呆呆板板,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為什麼?每個人的行為不相同,哪有說用一個方法來修正一切人的行為?沒有這個道理。修行的方法非常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修法。為什麼有八萬四千?我們毛病有八萬四千,一個方法對治一個毛病,是對治的。八萬四千是確實的數字,不是籠統說的,就是八萬四千煩惱。諸位想詳細的知道,《佛學辭典》裡面有,《教乘法數》裡面有,你們可以去查一查,細說太繁了。天親菩薩在百法裡面把八萬四千的煩惱歸納為二十六大類,六類「根本煩惱」,二十類「隨煩惱」。通常我們一般講的時候都以這二十六個提出來解釋,這是從綱領上講。每一條裡面都是無量無邊,實在講不止八萬四千,八萬四千還是從綱目上說的,細說說不盡的。諸位要是懂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佛法是活活潑潑,佛法不是死的,佛法不是一個呆呆板板的方法,極其靈活,所以才能夠對治一切眾生的毛病。

菩薩法裡面有「四攝、六度」,這是修行的總綱領。四攝,第一個是「佈施」,第二個是「愛語」,第三個是「利行」,第四個是「同事」。四攝,攝是什麼?攝受的意思。拿現在的話來說,菩薩要想推展他的教學,用這四種方法來招生,這是招生的四種原則。佈施是跟人結恩惠,人家受了你的恩惠,對你有感激,你教他做什麼他願意聽,所以佈施就變成攝受眾生的一種手段。菩薩的佈施跟一般的佈施不一樣,菩薩佈施雖然是接引眾生的一種手段,出自於至誠心、恭敬心,所以能夠感動人心。世間人也有用這個做手段,但是往往收的是反效果,原因在哪裡?他的心不是至誠,不是恭敬,他用的是欺詐的心、欺騙的心、虛妄的心,所以只要一被人看破,立刻就給人生反感。

佈施裡面有財、法、無畏。在四攝法里布施,佈施的形相是一樣,用意不相同,四攝法裡的佈施是與眾生結恩,目的在此,是勸勉他學佛的第一個階段,跟六度裡面的佈施不相同。六度裡面的佈施是度自己的貪慳煩惱,四攝裡面的佈施是勸他學佛,不一樣。不要看到四攝法里布施,六度也佈施,那不重複?不重複。這個我們也不必細講。

在菩薩的行門裡,從大的綱領上來說,「十信位」,這是初學,奠定佛學的基礎。諸位要曉得,佛學是智慧之學、覺悟之學,奠定我們覺悟、智慧的基礎。三十七道品裡面講五根、五力,五根、五力裡面第一個就是信,信、進、念、定、慧。第二個階段是「十住」,心定了,有了住處,住在什麼地方?住在如來之道中。換句話說,真正得到大乘佛法的受用,已經體會到了,心住在大乘法裡頭不搖動,不會退轉了。第三層功夫就是「十行」,有行為,有行動,行的什麼?就是剛才所講的四攝六度,自行化他,教學相長,是在這個階段。再進一步,第四個階段叫「十回向」,十回向是修什麼?把自行化他所有的功德統統在心地裡面離開,貢獻給一切眾生,自己所修的功德送給別人,所修的福報也給別人,我的福報叫大家去享福,而不是自己來享受。換句話說,十行位的菩薩是在那裡認真的造福,十住是培福,十行是造福,十回嚮應該是享福了,他自己不享,他把福報送給別人去享,這是真正的難得。再上去就是「十地」,十地才算真正的成就。你要是有福自己享,不讓別人享,你不能登地,你不會成就的。

在本經裡面,菩薩這個位次說得更詳細,那就是說在十回向之後,十地之前,有「四加行」,到後來講到經文,四加行要細說。不是說十回向的菩薩要登地的時候才運用四加行這個方法,實在講我們每一個位次上都要用這個方法,這通常講的時候是把它省略掉。因為從三賢到十聖是一個最重要的關頭,在這裡面細說四加行是很有道理的。五十一加上四,這就是五十五個位次,這是《楞嚴經》裡常講的五十五位諸菩薩。如果再加上「三漸次」,後面再加上個「金剛位」,一共有五十九個位次,這就是《楞嚴經》跟一切經裡面所講的菩薩的位次,說得特別的詳細。但是有的經裡面說五十一,有的經裡面說四十一,諸位要曉得,並不是佛經裡面說的前後不相應,它是開合不同。有的時候哪一部分歸納在一起,有的地方那一部分展開來細說,所以是一樣的,四十一就是五十一,五十一就是五十九,開合不同。《華嚴》裡面講六度就是十度,十度就是六度,展開來說十度,歸納起來說六度,開合不同而已,當中沒有矛盾之處,這是我們要把它記住的。這是說「諸菩薩萬行」,讀去聲,讀「hèng」,當作動詞講,行動。

「首楞嚴」是印度話,在這部經裡面是說:諸佛如來所證大定的總名稱叫首楞嚴。首楞嚴是什麼意思?佛自己解釋過,在中國意思說之為「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句話我們聽了只能得一個模糊的概念,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是什麼?究竟堅固又是指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瞭的,如果不曉得一切事指的是什麼,那麼楞嚴大定的含義我們就沒有法子明瞭。一切事跟一切法是一樣的意思,一切事究竟堅固,也就是常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凡是有生滅就是不堅固,不生不滅才是究竟真正的堅固。如來所證的大定叫首楞嚴定,換句話說,佛所證的境界就是一種不生不滅究竟堅固的境界。這個意思在本經裡面,不但在理論上說得很透徹,在境界裡面也有明顯的表示,將來讀到經裡面諸位就能夠看得到。

可是佛法最貴的是要能夠契入,契入就是平常講的要證得,為什麼?證得,我們自己才有受用,不能證得,不但沒有這個受用,再說實在的話,對這個理,我們講開解,解這個理都解得不透徹。佛法自始至終都是講求要證悟,要有實證的功夫。怎樣才能夠實證?實證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用般若的觀照,所謂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首楞嚴」是什麼?就是《般若經》裡面講的「實相般若」,名字是不一樣,事實是一樁事情。

唸佛法門裡面講的「理一心」就是首楞嚴大定。所以《楞嚴經》不但與禪宗有密切的關係,與淨土宗的關係也密切。我們要是懂得《楞嚴》的道理,運用《楞嚴》的方法,我們二六時中唸佛就是修楞嚴大定。何況在「圓通章」裡面,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楞嚴經》裡面的關鍵人物,這兩章是《楞嚴經》精華之所在,是最重要的部分。觀音、勢至,你想想看,在淨土法門他們是什麼樣的地位?《楞嚴經》要不是淨土的經,那算是什麼經?這個道理很少人明瞭。大家都認為這部經與禪宗有關係,又看到這部經裡面有五會楞嚴神咒,於是又說與密宗有關係,關係當然是有,不能說這個話是不對的,但是要說與淨土宗沒有關係,那就是大大的錯了,與淨土宗的關係實在講比禪與密的關係還要來得密切。

「究竟堅固」,實在是我們必須證得的,為什麼?我們學佛的目的無非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悟與樂就是究竟堅固,這才是真正的悟、真實的樂。學佛之人讀《金剛經》,看到經上講「金剛不壞身」,心裡多麼羨慕,哪一個人不希望得到金剛不壞身?金剛不壞身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不但我們自己的身金剛不壞,一切的事物都是金剛不壞,這也就是《般若》裡頭常講的「諸法實相」。我們迷而不覺,看不出諸法不生不滅的真實相,唯有破迷、大覺大悟之人,他們心目之中對於一切萬法的觀察,一一法都是究竟堅固,皆是不生不滅。老同修們曉得這個理,雖然曉得這個理,只能彷彿的曉得,並不徹底明瞭。徹底明瞭就有殷切求證之心,因為不徹底明瞭,所以求證的心並不很切實,這與解的關係很大。證入的境界相,《華嚴》裡面說得清楚,雖然說得清楚,自己要沒有入處還是看不懂,打開《華嚴經》看不出裡面的門道。自己有了入處,《華嚴》那個味道就不一樣。

古德解釋「楞嚴大定」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叫「圓定」,圓是圓滿,揀別一般所修的定是不圓滿的。實在說,首楞嚴定也叫做「性定」,性定要不要修?不要修。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事物皆有法性,性本來就如如不動,要修什麼?我們這個動搖的妄相不是性,而是無明,無明是個動相。佛在大經裡面討論一切眾生迷惑的根源,佛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又跟我們講「無明不覺生三細」,由此可知,無明還在三細相之前。覺與迷的揀別,覺是不動的,迷是動的,真的不動,妄的動,凡是動的決定不是真的,這是最簡單的揀別法。我們入一切境界裡面起心動念,我們心動了,會動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

修楞嚴大定的人首先就要曉得這個道理,要能夠辨別哪是真心,哪是妄心,能辨別之後,日常生活當中真心用事,那就是楞嚴大定當家。妄心有沒有作用?有作用,這就是說真性當了家,八個識是它底下辦事的傭人,事事都能夠聽從主人的,所以那八個識就起了作用。第八識叫「大圓鏡」,無所不照,一切明瞭,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都照在大圓鏡裡;第七識變成「平等性」,真慈平等從這個地方生的;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前五識變成「成所作」。只要你一得到楞嚴大定,八個識還是八個識,還是平常一般用事,名字變了,不叫八識,叫「四智」,這就是大定所起的相與作用,所以說得大自在,這個定叫圓定、叫性定。

一般世出世間的禪定與真如本性不相應,因此他那種定的功夫有出有入,入定有定的境界,出定了,心就散亂,有出有入。世人眼光短淺,看到修小定的人腿子一盤,眼睛一閉,在那個地方坐了一個星期,「某人不得了,他一入定入了一個星期」,報紙、新聞、電視都廣播出去,「某人不得了」,這是幼兒園的定,大大的宣揚讚歎,菩薩的大定沒有一個人曉得。首楞嚴大定不是盤腿面壁,而是什麼樣子?跟我們日常凡夫的生活沒有兩樣,完全一樣。我們日常的三業、四威儀,八識之下,人家是四智,我們哪能看得出?大定。所以說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楞嚴定沒有出也沒有入,無時不在定。

釋迦牟尼佛當年所示現的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佛住在楞嚴大定之中。說法是定,旅遊也是定,無時不是定,無處不是定,喜怒笑罵統統都是大定,舉心動念、一切的作為都是從定中起來的,所起的相,起的相做什麼用處?利益一切眾生。今天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就要跟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給我們講圓滿究竟的大定,說出這個道理,這在佛法是最上乘法,所以經題裡比喻作「大佛頂」,大佛頂法,至高無上。

第二個意思講「妙定」,妙定實在講就是性定。合這兩個意思,才叫做大定,定中之王,再沒有比這個更高了。在這個地方特別要提醒諸位同修,圓教的菩薩,也就是經論裡面常講圓頓根性的人,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修這個定,跟藏教、通教、別教不一樣。圓教人一下手,說實在的,我們看不出他在用功,看不出他在修行,一下成就之後真是驚人,沒有看到他用功。這在我們歷代祖師大德里面示現這種行法的多得很,六祖惠能大師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我們在《壇經》裡面沒有看到他修行,實際上人家的功夫從來沒有間斷。我們所講看得出來修行,是看到他早晚兩堂功課不缺,他每天去靜坐,去參禪參幾個鐘點,念多少鐘點佛,我們看到這個叫修行,完全看的是很粗淺的一個外表。真正的修行,我們看不出來,因為我們不懂,不知道那是修行。不懂,換句話說,我們自己也不曉得修行的方法。

在這個地方是圓頓的菩薩,我簡單的給諸位同修說明白,他們修行的方法就是在生活當中,在生活裡修什麼?修性定,就是修楞嚴大定。眼見一切色法,不是不辦事,照樣辦事,什麼事都辦得圓滿周到,心裡如如不動,乾乾淨淨。古人有比喻,好像明鏡鑑物,鏡子乾乾淨淨,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鏡子本身不落印象。他就修這個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以他事事無礙。公務人員天天上班,做生意的人天天照顧店裡買賣,家庭主婦家庭裡面日常一些瑣碎事情,沒有一樣事情耽誤,他在幹什麼?他修楞嚴大定,我們怎麼看得出來?我們看到什麼人修定?盤腿面壁打禪七叫修定。眼根看一切色法,一切色法了了分明,這是慧,如如不動這是定,定慧等持這叫禪定。眼根在色塵裡面入禪定,又不礙色塵,又不礙事,這才叫一切事究竟堅固。有了障礙就不究竟,就不堅固。盤腿面壁一入定的時候,定境界現前,眼睛一張開,腿一放下,定就沒有了,他那個定不堅固,有成有壞。楞嚴大定修成的時候是究竟堅固,沒有出入之相。

這個定的作用,在《華嚴經》裡面是講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動靜一如,動是辦事,動就是靜,靜就是動,不是兩樁事情,是一樁事情。定慧等持,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是菩薩,都是第一等的,為什麼?你有智慧、有福報。你做生意,商業界的鉅子,菩薩的商人;你做工,菩薩的工人;你耕田,菩薩的農人……,各行各業都是做模範、做榜樣,這是楞嚴大定。楞嚴大定才真正有用處,才能夠解決我們的一切問題,才能夠叫我們自己與一切大眾都得到大自在,都得到真正的幸福安樂。一切的學人,藏教的也好、通教的也好、別教的也好,他們要走一段相當長的冤枉路,最後還是要入圓教的行人才能成就。《虛雲老和尚年譜》印好了,送到我們這邊來,諸位聽完經請一本回家去好好的看一看。虛老和尚是了不起的人,他老人家一生示現當中,你去看,他示現的,前面就走了不少冤枉路,後來歸到圓頓才成就。

可惜有一些修行人總是希望先修苦行,先要受苦,受苦當然也有道理,多吃一點苦頭消業障,不吃苦頭業障消不了,不能培福。可是圓頓之人吃苦沒有苦受,享樂沒有樂受,他的境界是平等的,不能像諸佛菩薩那樣的平等,他苦樂的差距近,不太大。從這一層就能體會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如果我們在生活裡面苦樂的差距很大,我們不是圓教種性的人。圓教種性的人差距小,換句話說,事事不大放在心裡,享樂也無所謂,受苦也無所謂,不大放在心裡。人家對待他好,他很感激,人家對他不好也不放在心裡,不計較,這就是差距近,學圓教容易。分別心重,差距很大,圓教不得其門而入,入不進去。可是圓教來得快,不走冤枉路,藏、通、別走的迂迴路大,慢慢的來,當然有成就。

圓頓是從根本上修,藏、通、別是從枝葉上修。譬如持戒,枝葉上修,戒律我們不要說太多,說到八萬細行那是太多了,我們就講現代一般傳戒裡所講的比丘戒二百五十條。不能得定,增長分別心,增長執著心,搞一輩子都得不到定。一切都不分別,心才能定得下來。分別世間法,心不能得定,分別佛法還是不能得定,分別心是一樣的,換個對象而已。執著惡法是病,執著善法還是病。從根本上修很簡單,你要想修戒律的話,我們從明瞭佛法這天起,明因果這天起,絕對不存一個念頭害人,心裡確實沒有損害一切眾生的心,你的戒律就圓滿了。所有戒律不過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心裡面害人,叫人起煩惱,惱害人的心,這個念頭從根拔掉,我起心動念都是真真實實的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比丘戒圓滿,菩薩戒圓滿。菩薩戒是利益一切眾生,比丘戒是諸惡莫作,菩薩戒是眾善奉行,你的戒律統統就圓滿,這是從根本修。

一切萬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絕對沒有這些東西存在心裡,楞嚴大定就現前,這不是小定,是大定,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本來」兩個字是什麼?指我們清淨心裡面本來無一物,所以一物也不放在心裡,這是楞嚴大定。一切世出世間的萬相,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因後果瞭如指掌,這是慧。圓頓學人修戒定慧是這樣的修法,不是在那裡枝枝葉葉、斤斤兩兩跟你計較,成就快。

世間人的苦惱,四個字就說盡了,患得患失。一有得失心,無盡的煩惱就現前。沒有得就沒有失,心就清淨,沒有得失,才能夠真正的做到無爭無求,做到這個境界,十方三世諸佛見到你的面也啞口無言,沒話可說,禪家講「口掛在牆壁上」,沒有用處。因為眾生有得失,佛菩薩才有言說,因為眾生有求有爭,所以諸佛菩薩才有一切的設施。大乘圓頓教法極其簡單容易,諸位要能在這幾句話裡頭會了,《楞嚴經》就不要講了,為什麼?一部《楞嚴經》還不是講這個事情!說到最後還不是一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得就無失,所謂成佛也就是入了這個境界而已。

入了這個境界,在這個世間以這一個境界合一切的境界,這就叫做事事無礙。自己所證得的一真法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合起來沒有障礙。佛不礙眾生,眾生不礙佛,佛的心行無礙於眾生,眾生的心行無礙於佛菩薩,事事無礙。一有障礙,不能同住。小乘法裡頭有障礙,出家人跟在家人不能同住,為什麼?著相,他在枝葉上修的。大乘佛法在根本上修的,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功夫真正要到了家,人跟野獸在一塊住也沒有障礙。過去高僧有很多住在山上,跟老虎住在一起,彼此沒有障礙,而且老虎還很乖,很聽話。一般人看到奇怪,我看到不奇怪,老虎也有心,人也有心,心同此理,理得心就開,沒有不能融洽的。李長者寫《華嚴經合論》,他就住在一個老虎洞裡頭,不但那些毒蛇猛獸不傷害他,還保護他。印光大師在七十歲的時候,蚊蟲、跳蚤、臭蟲都不咬他,你看看,感應!當時有很多人試驗,這個房間裡有蚊子、有臭蟲,而且很多,請老和尚到裡面去住,老和尚一到裡面去住,再去找一個都找不到,搬家搬走了。老和尚大慈大悲,牠們對他很尊敬,不傷害他。牠去找誰的麻煩?沒有慈悲心的人,找那些人麻煩,心不清淨的人,去找他;心清淨的,牠不找。

本經裡面,阿難尊者並不懂這個道理,阿難還不曉得佛修的是什麼定,不知道。佛平常告訴他們所修的「奢摩他、三摩、禪那」,這些都是印度話,將來入了經文給諸位說。翻譯的名詞翻得很多,在一般講,「奢摩他」偏重在「止」,就是斷一切妄念,也就是諸惡莫作的意思,是把心定下來,止住一切妄念。「三摩」偏重在「觀」,觀就是偏重在看破上,在理論上、在智慧上。「奢摩他」,止,偏重在放下。「禪那」是「止觀平等」,有止有觀。這是普通的一個講法。實際上這三個名詞裡面的意思都是「止觀等運」,但是它有賓主之分,有稍稍偏重一點,所以才叫做禪定,這就是佛平常教給小乘人、教給初學菩薩的方法。這種方法給諸位說不能見性,可以修成阿羅漢,可以修成辟支佛,在我們唸佛法門裡頭可以修得事一心不亂,就是運用奢摩他、三摩、禪那可以到這個程度。

如果你要用「首楞嚴」,那就高了,為什麼?「奢摩他、三摩、禪那」都在阿賴耶識之內,因此交光法師註解《楞嚴經》,他反對古人的說法,古人註解《楞嚴經》多半是用天台家的教義來注,天台是「三止三觀」,以三止三觀來配「奢摩他、三摩、禪那」,但是天台的止觀是用意識心,不是稱性。因此交光大師一反過去人的見解,他直截了當的指出來,修楞嚴大定要「舍識用根」,就是直截了當的用六根根性,換句話說,現在我們用眼識見色塵,用耳識聞聲塵,以這個方法來修是天台家三止三觀的方法,有效也有成就,但是不能見性。實在講《楞嚴》裡面教給我們的確實是交光大師所講的,他老人家講的話沒錯,很有道理,教我們舍識用根。會了之後,我們用見性見外面的色性,不是色塵;我們用聞性聞聲性,不是聲塵,六根根性接觸外面是六塵塵性,這才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過去《楞嚴經》講過不少遍,凡是聽《楞嚴經》的同修,好多人都來問我,「法師,怎樣舍識用根?」大家很關心,都很想學,是好現象。給諸位說,問者不會,會者不問。怎樣舍識用根?你這句話是從意識裡頭生起來的,你就不會。會了怎麼樣?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就會了,那就是舍識用根。在日常生活當中,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舍識用根。一切事相,眾生要做,你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礙我的清淨心。你那樣做我不同意,我要這樣做,我的心就不清淨。沒有我!有的時候眾生把事情做錯了怎麼辦?做錯,看到與他不利,糾正他一下,不是與我不利;與他沒有什麼不利的,愛怎麼做就怎麼做。與他有不利的,他沒有看到,我看到了,我就要把它糾正過來,是為他,不是我。我心裡沒事,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面面都能看得到,看到過去,看到現在,看到未來,這是舍識用根。所以記住「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兩句話你要把它講清楚,就是一部《楞嚴經》,一部《楞嚴經》的道理運用在一切生活之中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所以「十大願王」每一句話的意思、事理都說不盡,不要簡簡單單看到只有這麼十句,好像一看自己就懂了,真的不懂,境界之廣大,要曉得「十大願王」是整個《華嚴經》的十大綱領。《華嚴經》,義理浩如煙海,十大願王是綱領,你不懂整個《華嚴》的教義,十大願王你怎麼會懂?現在有講十大願王的,講什麼?講十個法相名詞,增加執著,增加分別,意思不懂,根本做不到,這是講經之難。自己真正懂這個意思,而且還得做到幾分,味道才講得出來,不然的話講不出來。經題我們就講到此。「經」字一字不要講了,平常我們講經的時候,後頭那一個字都講。

※《西方發願文》·雲棲 蓮池大師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痴。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

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無量壽佛贊

無量壽佛,甘露王,威德願力難量,洪名虔稱消災障,化火宅,為清涼,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長,一向專念莫彷惶,勤燻戒定香,信願行三是資糧,苦海得慈航,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多聲)

惟願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民無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並願以諸功德,迴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親,現世業債,鹹憑法力,悉得解脫,現在者增福延壽,已故者往生淨土,同出苦輪,共登覺岸。

❖【迴向文】

卍 謹以諸功德迴向 卍

◎遍法界。虛空界。十方剎土。微塵法界。一切眾靈。

聞經覺悟。皆悉唸佛。求生淨土。圓成佛道

(三遍)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災害。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化解。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戰爭、自然災害罹難眾生亡靈等眾。

弟子眾等宿世現前一切有緣眾生。

聞經覺悟。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見佛聞法。惑盡慧開。

真實安樂。頓脫生死。

速成正覺。如佛度生。

卍 願以此功德迴向 卍

全球眾國主 眾國皆昌隆

消除眾災厄 世界永和平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將以此勝功德,迴向法界諸有情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阿彌陀佛(多聲)

※《大佛頂首楞嚴正脈科》(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