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向左,La La Land向右

本期分享人

@我不是一元

『愛樂之城』

“La-la land” 在我的韋氏詞典裡的解釋是“a en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脫離現實,不切實際地追逐夢想的愉悅氛圍。

電影“La La Land” 裡的男女主角拋棄過去的生活,前往好萊塢追夢。“高司令” 是痴迷爵士樂的鋼琴家,卻連在飯店演奏助興曲都要被掃地出門;“石頭姐”想成為演員,試鏡卻屢戰屢敗,只好屈身在咖啡店打臨時工。這二位在人生的低谷相遇,有著共同的藝術夢,一拍即合心心相印,真算的上是活在了自己的“La La Land”。

在我看來,片名“La La Land” 不僅生動的彰顯了故事的主旨,更是恰到好處的點出了故事發生的所在地——L.A 洛杉磯。它擁有著各種各樣的稱呼,諸如“天使之城”, “世界娛樂之都”......都無一不體現出那星光熠熠的特點。

某種意義上,洛杉磯這座城市在電影“La La Land” 裡比男女主角更富具魅力,畢竟“高司令”和“石頭姐”只是那千萬個穿梭在洛杉磯城市中央追夢的年輕人裡的一份子罷了。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追夢的人,也不缺有才華的人,無論他們得意也好,失意也罷。

La La Land,卻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初見』

五年前,洛杉磯是十六歲的我初次踏入美國的第一站。

雖說沒有啥熱情的歡迎儀式,畢竟只是轉個機去後來讓我羽翼逐漸豐滿起來的灣區......

但洛杉磯終究標誌著這段成長旅程的起點,它拉開了一個少年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國土挑戰未知的序幕。

忽然想起狄斯說過,“我是環繞著一個圓圈而行的。越接近終點也就越接近起點

。”

『重逢』

再後來,我回到洛杉磯看了看。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華納影城裡的所見所聞,即便坐著遊覽車望向那些曾在家喻戶曉的美劇裡出現過的街景,心裡仍然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直到我坐在Central Park咖啡館那張已經被無數個劇迷坐過的沙發上的時候,我才真實的意識到最愛的美劇《老友記》從來沒有去過紐約。是啊,洛杉磯這麼個一年三季都陽光充足的地方,似乎永遠都不會下劇裡出現過的鵝毛大雪。人造的場景,人造的雪,卻是感情最真的老友記。

當然少不了去看另外兩部很喜歡的美劇《生活大爆炸》和《破產姐妹》的拍攝場地,一邊參觀一邊情不自禁的腦補劇情,如果我站在“謝耳朵”這麼個人的面前,他大概會因為我說他在劇裡最熱愛的美式中餐其實很難吃而把我懟得死去活來吧......

還有,哈利波特的掃把,蝙蝠俠的戰車,不動聲色的喚醒了我的童年。

『覓星』

有一件事在洛杉磯是“不能免俗”都要做的,就是去好萊塢的星光大道看一看。那一個又一個對世界娛樂事業貢獻過豐功偉績的名字被刻在星型獎章上(當然還有別的名人啦~比如川普),從而鋪就了一條供予人們通向最偉大的娛樂精神朝聖的道路。

倘若沒有機會見到欣賞的演員們,在建築風格中西合璧的好萊塢中國劇院前感受一下他們的手印和腳印還是有點欣慰的......

Bruce Wills, Will Smith......

但當看到成龍和吳宇森等華人代表的名字時,便不僅僅是欣慰,更是驕傲。

星光大道的不遠處就是在數之不盡的影視作品中出現過的“好萊塢標誌”,儘管一開始從底下望上去時覺得特別激動,不過很快就放棄了試圖找路走近去看的想法。

畢竟有時候生活留點距離感,也許會更顯美好吧。

『關於其它』

今天藉著這篇寫洛杉磯的文談到了“起點”,我回想起這五年來的點滴,最大的收穫就是走過一些地方,見過一些人事,學會了接納三觀不一致的人。

不同的國籍,不同的信念,不同的專業,卻有著共通的人性。

不怕笑話,留學後一直疏於動筆,很多中文語言都變得生硬了。幾個月前重新拾起中文寫作,剛開始只是想把過往的遊歷慢慢記錄一下,行文的感情投入或深或淺。卻不曾想過會得到一些陌生人的鼓勵和關注。

我想,我會繼續堅持下去,前往不同的地方,撞開新的大門。哪怕是隻寫出一句讓你有共鳴的話,或者給你帶來一點點的靈感。

What's more?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長跑。不要因為此刻年輕得到或失去就解決了一生。

願你,也能找到你的La La Land,哪怕摔個頭破血流,再所不惜。

2018.11.25

於明尼阿波利斯

看遊記,選個地方去旅行吧~

DS遊記分享

記錄旅行的點滴幸福。原創精品旅行攻略、遊記持續更新,拯救不會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