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從?德國經濟專家指出後疫情時代全球三大趨勢

截止至北京時間4月13日中午12時,德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達到127845人,治癒病例75252例,死亡病例3022,較前日略有上浮。新冠病毒的蔓延對於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使得諸多工廠不得不停工,諸多行業也盛況不再。《明鏡週刊》最新報道指出,經濟學家已經基本達成以下共識:全球經濟即將面臨除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外最嚴重的蕭條。經濟研究機構的聯合診斷預測,到2020年年底,德國的經濟產出整體將下降約6%


(圖源:diw.de)


研究人員指出,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經濟將逐步走向復甦,工廠和公司也會逐漸開始恢復日常生產和工作,並將努力彌補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縮減開支,加緊生產。如果目前出臺的諸多刺激方案和注資計劃行之有效,那麼德國的經濟將很快回到正軌,甚至因為報復性消費等原因獲得與之前相比更大的進展。因此,2021年甚至可能成為極為繁榮的一年


(圖源:google)


這一結論在過去幾天的股票市場上也得到了證明。證券交易所的價格上漲表明,許多投資者對經濟發展的前景有著相似的看法。


雖然整體發展向好,但新冠的打擊確實也會為全球市場帶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德國多特蒙德技術大學經濟政策新聞學教授亨裡克·穆勒(Henrik Müller)指出,伴隨著疫情的蔓延,德國乃至歐洲和世界範圍的經濟發展將發生以下三個巨大的變化


(圖源:en24.news)


第一,全球化發展受到限制。新冠危機改變了經濟結構。貨物、服務、人員和資本的跨境流動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各種限制的阻礙。因此,多數國家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考慮,很有可能會有選擇地偏向於國內供應商和產業而不是外國供應商。


(圖源:網絡)


第二,數據信息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隨著疫情的發展,大數據和高科技的應用不僅僅體現在流行病學調查等疫情防控領域,還體現在了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數字化正在佔領越來越多的經濟領域。宅家辦公已經成為了許多人的生活日常,Zoom等軟件也逐漸開始風靡德國。同時,由於電子商務的風行,宅在家裡的消費者們現在越來越多在網上購買商品,以至於亞馬遜等電商的僱員數量不減反增。


數字化不僅僅應用於日常生活,還為疫情防控做著巨大的貢獻。為了監督“禁足令”的施行情況,無人機成為了不少國家人民的生活同伴。這樣的設備不僅可以用來監督住戶,還建立起了統一社區中不同居民之間的緊密連接。同時,23個歐洲國家於2月底建立了新的情報合作機構:歐洲情報學院(ICE)。德國之聲報道指出,隨著情報合作機構的成立,各國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情報共享逐漸深入,有助於減少不確定性,更多地瞭解疾病的傳播渠道,並且可以更好地評估在國外實施的計劃和能力。當然,這些信息也有助於評估和了解疫情導致的政治和經濟損失。此外,更加透明而通暢的數據共享渠道也有助於澄清大規模的虛假宣傳運動,有效防止了各國之間圍繞疫情爆發原因日益尖銳的相互指責。


(圖源:pe.com)


第三,龍頭企業壯大,中小企業挑戰重重。穆勒指出,新冠將為中小企業帶去生存危機。法國科法斯信用保險公司(Coface)最新調查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危機的後果之一將是導致德國公司破產數量大幅增加,預計2020年公司破產率將增長

11%。而在今年一月份,專家們預期的公司破產增長率只有2%。科法斯公司同時指出,在全球範圍內,公司破產數量將增加25%。隨著競爭的加劇,消費者成為回頭客,規模較小的公司及其員工將受到沉痛的打擊。


穆勒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年度調查報告已經指出,大型企業的市場份額正在與日俱增。德國反壟斷專家委員會研究指出,德國百大龍頭企業的國內市場份額有所下降。然而,新冠的發生極有可能將這個良好的發展勢頭扼殺在搖籃裡。


面對疫情的打擊,德國政府已經決意出資7560億歐元,其中6000億歐元作為企業疏困預備金,1560億歐元則由國會決定用於其他的疏困措施。其中,5-10人的企業或者團體每月給予1.5萬歐元的資助,資助持續三個月。而小於或等於5人的企業或者團體每月將獲得9000歐元的資金支持,資助時間同樣持續三個月。

同時,歐盟也已經出臺歐盟援助計劃共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由歐洲穩定機制(ESM)提供最高2400億歐元的低息信貸;歐洲投資銀行(EIB)向企業提供總額為2000億歐元的企業貸款;以及由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價值1000億的“短時工作”補貼項目。


(圖源:focus.de)


德國專家提醒到: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對國際貿易的限制再次增加。在生物製藥、醫療技術、信息技術等等領域,保護主義自給自足的舊觀念可能將會再次抬頭。因此,政府的經濟競爭和管理部門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了。在未來幾年裡,歐盟委員會和各個國家的反壟斷部門或機構都將面臨諸多工作,從而打破被疫情束縛的市場力量,保障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貿易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