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心若清醒,照亮皮囊!永不消逝的電波,永不變的初心!

開始想著手寫這篇文時,不知道從何入筆,因為我知道,無論從哪方面寫起,都顯得膚淺,文筆太拙劣,不足以形容其內涵的深厚,品質的卓越,淺嘗輒止;用以悅性陶情,不喜勿噴。

“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經歷劫數,嚐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每次看到張愛玲這一句話,就會想起一個人——胡歌

10月13號,胡歌與劉濤再次合作,亮相於大型原創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節目第一集《永不消逝的電波》便衝上了微博熱搜! 林殊哥哥和霓凰郡主相隔4年再續前緣!再續前緣,但也相聚無緣,觀眾表示意難平呀!這是胡歌繼《如夢之夢》後,再度站上舞臺,追尋永不消逝的英雄!

有人說,胡歌演什麼就是什麼。

從《仙劍奇俠傳》到《射鵰英雄傳》、《偽裝者》、《獵場》、《琅琊榜》,《攀登者》

《永不消失的電波》等,大眾衡量演技有個常見標準就是共鳴。李逍遙的不羈與灑脫,郭靖的憨厚與老實,鄭秋冬的拼搏與傲氣,明臺的聰明與果敢,林殊的隱忍與痛苦,楊光的堅毅與孤勇,李俠的儒雅與大義。胡歌的每一個角色都立體又鮮活,具有深深的代入感,彷彿角色就是他本身,給觀眾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員塑造了角色,角色成就了演員,胡歌和角色具有很強的共情力。

每次提起《琅琊榜》都會想起林殊那句“我既然活了下來,便不會白白地活著”。這儼然是胡歌的真實寫照,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車禍後的痛苦是難以想象的!在一個訪談中,董卿問了胡歌:“願不願意回憶那場車禍?”胡歌這樣回答:“但是這幾年,為什麼包括我自己都會再去回憶這件事情,我會思考那件事情帶給我了什麼,我覺得,我能夠活下來,或許是因為有一些事情要做。”胡歌奉此為信念,也為此付出努力。

“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能夠讓我真正的站立。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被上帝關了一扇門之後,胡歌找到了一扇窗;容貌受到了傷害需要修補的時間,胡歌為無處安放的靈魂找到了療養所——書海。從此他打開了重生之門,胡歌開始愛上閱讀,從閱讀中他慢慢看清演員的本質,演技才是演員的根本,容貌只是加持。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一個演員最初走上熒屏,可以因為顏值,可以因為運氣,但能持續以優秀的作品示人,保持對藝術最純粹的初心,才是一位真正的文藝工作者的生存之道。

有人感嘆他情商高;有人感嘆他溫柔待人;有人感嘆他有大愛;獲獎上臺,俯身低聲:“受之有愧。”一直講述他人的閃光點,說鄭佩佩老師演戲專業,林依晨演戲執著,李雪健老師為人親和,將自己努力得來的成功總結為幸運。不是每一個人在成功的時候,會感謝自己的幸運;榮譽加身,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見自己,見他人,見未來,還要繼續征程。他給患有白血病的女孩留票,邀請她及其家人一起觀看《如夢之夢》的演出,感謝她對自己的支持,並且鼓勵她好好養病;熱心公益,車禍之後他以張冕的名義捐獻了30所希望小學,參加各種公益組織,當志願者,撿垃圾,渾然沒有明星的架子。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沒有人討厭胡歌?”有一個點贊很高的回答:“為什麼要討厭一個10年前是李逍遙,10年後是梅長蘇的演員?”胡歌是一個所有人討厭不了的人。

“人之一生必須說清楚的話實在不多,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之處不必找我,若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之處,能做的事就只是長途跋涉地返璞歸真”。這是胡歌對自己的要求,也是自己人生軌跡的一個方向。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生命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或許在胡歌身上,我們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