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提醒,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收費,網友:關鍵在於家長

近日,隨著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相繼開學復課,關於本學期的費用問題成為家長和學校之間爭論的焦點。很多學校預收了學費、住宿費等費用,或仍然計劃按原價收取,但家長們則認為,由於延期開學,學生沒有獲得相應的服務,因此相關費用應當退補或減免。為此,教育部曾於4月10日發佈了《教育部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疫情防控期間學校收費有關問題的預警》,要求學校不得預收相關費用,已收取的本學期費用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退費辦法。

不過,這份通知主要是針對學校方面的,絕大多數大中小學校均為公立,基本能夠較好地執行上級部門的要求,對相關費用予以退還或減免。從近幾日家長們的反饋來看,也比較滿意,可見已經顯出成效。然而,另一處預收費用的來源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並困擾著學生家長,這便是校外的培訓和輔導機構。

一、教育部最新提醒:校外培訓機構不得違規提前預收培訓費

針對這一問題,4月16日,教育部再發題為《教育部提醒:校外培訓機構不得違規提前預收培訓費》的最新消息,指出一些社會培訓機構違背收費管理的有關政策,提前收取秋季甚至更長時期的培訓費,加重了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

二、三大提醒對象

在該消息中,教育部對三方發出了提醒。

一是

提醒校外培訓機構,要嚴格遵守有關規定,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的費用,一般應於臨近培訓課程開班前收取。

二是提醒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成才觀念,理性為孩子選擇課後學習方式和內容。同時要提高風險意識,不超前交費,留好票據,以保護自身權益。

三是提醒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加強校外培訓機構監管,並聯合相關部門嚴肅查處校外培訓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

三、網友:關鍵在家長

消息一出,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支持,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家普遍認為,針對校外培訓機構,教育部門的約束和監管能力是十分薄弱的,這是純市場化的“你情我願”行為,關鍵還是在於家長!

長期以來,不少家長秉持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不僅為孩子報了大量的課後輔導班,甚至連現在的幼兒園和學前班都大有“小學化”的趨勢,提前教授大量的小學課程,很多孩子從小便倍感壓力,甚至心理產生扭曲,失去了本該美好並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童年。

對此,如果家長們的觀念不破除,校外培訓機構的市場只會持續火爆。不少外行也紛紛擠了進來,造成培訓機構質量參差不齊,越來越不規範,競爭卻愈發激烈,預收費用也就在所難免,最終傷害的還是學生的利益和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