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蛋派,20世紀五 六十年代中期的文學流派

簡介

山藥蛋派是中國當代小說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

主要作家還有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人稱“西李馬胡孫”,他們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

山藥蛋派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小說和說唱文學的傳統,以敘述故事為主,人物情景的描寫融化在故事敘述之中,結構順當,層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過語言和行動來展示,善於選擇和運用內涵豐富的細節描寫,語言樸素、凝鍊,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

 在粉碎“四人幫”之前,山藥蛋派多次受到左傾思潮的衝擊,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粉碎“四人幫”之後,山西又有一批青年作家自覺地為保持和發展這一流派而努力。

形成

趙樹理的出現,為太行根據地的一些土生土長的愛好文藝的青年知識分子,具體指出了創作的道路。不少人就地取材,運用自己打小操縱的家鄉語言寫出過不少富有泥土氣息的大眾化的作品。

但這時尚未形成一個流派。一九四五年,馬烽、西戎寫出了《呂梁英雄傳》,這兩位生活與戰鬥在呂梁邊區的青年作家,在毛澤東同志的《講話》精神指引下,通過他們深入農民生活的親身體驗,走上了和趙樹理一致的創作道路,這時也還未被人看作一個派。

這一派的形成,是在建國後,特別是五十年代末,他們又陸續由北京等地回到了山西,以《火花》(山西省文聯機關刊物)為陣地,趙樹理髮表了《鍛鍊鍛鍊》,

馬烽寫出了《飼養員趙大叔》《自古道》《韓梅梅》《三年早知道》,西戎寫出了《宋老大進城》《賴大嫂》,束為寫出了《老長工》《好人田木瓜》,孫謙發表了《傷疤的故事》,胡正寫出了《兩個巧媳婦》《三月古廟會》等短篇小說,都取材於農村,充滿山西的鄉音土調,被文藝界目為“火花派”或“山西派”,又諧謔呼之曰“山藥蛋派”,正式形成一個獨立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