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哭訴“我的玩具被搶了”,父母三個錯誤,給孩子留下一生陰影

沒有哪一個孩子的成長道路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問題。

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在問題發生的時候,給予孩子面對問題的勇氣與力量,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一路荊棘的人生道路上不斷成長。

案例:

週末的一天,我正在家中打掃,岳母就帶著我女兒到樓下的小區裡玩耍。可是沒過多長時間,岳母邊開門邊責罵女兒的聲音就響在了耳邊。

女兒一進門,便撲倒我懷裡,放聲痛哭。岳母怒其不爭的說道:“你還好意思哭?都這麼大的人了,還能被比你小的孩子搶走玩具?居然都不知道反抗去搶回來?你怎麼那麼窩囊呢?”

我連忙把岳母勸走,不斷的安慰著女兒,女兒的情緒才不斷的平靜了下來。但是女兒的一句話,卻又讓我感到心痛無比。

“爸爸,我是不是真的很沒用?”看著女兒一臉的自責與委屈,我一下子把她摟進懷裡。

本來女兒喜愛的玩具被搶,她正處於傷心無助的時候,可是她不但沒有得到安慰與幫助,反而因為沒有達到姥姥對她的期待而遭到姥姥的責怪與批評。

女兒的個性原本就比較和善,不懂得爭搶,這下不但覺得委屈,還陷入了自責、內疚的情緒當中,並對自我產生了懷疑。

小朋友之間玩具被搶是常有的事,然而作為家長,通常都會很矛盾,告訴孩子去搶回來吧,擔心對方說咱們家孩子摳門、小氣,另外也害怕爭搶不過孩子再受欺負。

如果告訴孩子忍了,又害怕孩子不懂得捍衛自己的權利,養成懦弱的個性今後再處處吃虧。

然而相比應當教給孩子怎樣做,身為家長的我們持有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則更大。

1、被逼迫的謙讓,是孩子心裡永遠的痛

很多的父母在碰到孩子的玩具被搶時,特別是熟人家的孩子,都會教導孩子要“學會分享”“禮貌謙讓”來去遷就對方選擇妥協。

因為在成年人的眼裡,人情與面子更加重要,小孩子的玩具再買一個不就完了嘛。

而在孩子的內心當中,玩具就是他們的財產與夥伴,通過保護自己的玩具,才能獲得安全感。

在傳統教育理念裡,永遠都在教導孩子:謙讓是一種美德,不爭方顯大氣。

結果,當孩子面對父母的哄勸、呵斥甚至是命令時,只能選擇犧牲自己的權利而去謙讓與隱忍。

可是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都沒有學會怎樣拒絕與保護自我,那麼當他長大以後,又怎能在遭到侵害以及面對不公時,能夠勇於捍衛自己呢?

2、父母逼迫的勇敢,帶給孩子的只有傷害

我相信幾乎所有的小朋友都經歷過玩具被搶的時候,但是與無法保護自己的玩具相比,孩子們更害怕的是父母帶給他們的傷害。

當孩子受到欺負想要從家長那裡尋求支持與保護時,如果父母不但沒有給予安慰,反而是一連串地批評、嘲笑、諷刺、指責,最後還要逼迫孩子“勇敢”,去反抗還擊。

那麼只會使孩子在父母咄咄逼人的狀態下,顯得更加地無所適從,哭泣是他們唯一能夠做的。

要是連哭泣的權利都被禁止與剝奪,那麼這種積壓到一定程度的情緒便會成為壓垮孩子精神世界的稻草。

3、以暴制暴帶並不是保護孩子

我敢肯定,每個父母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都會感到心疼,所以經常會有所謂的“保護孩子”的暴力場面不斷髮生,然而這種暴力場面帶給孩子的只有傷害。

因為憤怒而扭曲變形的父母,令孩子覺得陌生;拳腳相加的畫面,令孩子感到無比驚恐;並且還會認為這種局面的發生是由於自己導致的而感到自責與內疚。

最為可怕的是,一旦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在潛意識當中認為暴力是被允許的,是可以解決問題的,那麼孩子就會在暴力解決問題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身為父母的我們,無法每時每刻都守在孩子身邊,幫助孩子處理每一個問題。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給予孩子支持,教給他們方法,使他們能夠擁有勇氣,培養他們獨自面對、處理問題的能力。

1. 當孩子玩具被搶時,堅定的站在孩子這一邊

當孩子的玩具被搶時,父母要堅定的站在孩子這一邊,並且詢問孩子的意見,尊重他的決定,不用逼迫他謙讓,也不要非得逼著孩子搶回。

孩子會感受到我們對於他的尊重,並且知道我們很在意他的看法,使他明白,父母永遠是他的依靠,會永遠愛他保護他,只有這樣才會令孩子遭遇欺負時,變得無所畏懼。

2. 鼓勵孩子表達,勇於維護自己權利

當孩子遭遇欺負時,父母要鼓勵孩子,勇敢的表達清楚過程,並且要能夠講清楚問題,學會自己去主張並且維護自己的權利,這點非常重要。

3. 適當的幫助,並且提供方法給予示範

當孩子玩具被搶時,孩子心裡雖然可能想要反抗拒絕,然而在實際行動上,卻經常會表現出手足無措、膽小怯懦的樣子。

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幫助,就是教給孩子當有人想要搶奪他們的玩具的時候,要以堅決的態度大聲的喊出:“這是我的玩具,不允許你拿,必須還給我!”以此來拒絕其他孩子對他們的侵犯。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力量與勇氣,讓孩子去做自己的消防隊員,學會如何為自己滅火,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迎接未來的人生。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