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退休前的告別之作,當起陶冶和鄭宗龍的“紐帶”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11月14日至17日,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交換作》即將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舞蹈節。《交換作》是編舞家林懷民攜手陶冶、鄭宗龍,為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的舞者做的交換編舞:《12》由陶冶為雲門舞者編作、《乘法》為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編作,而林懷民為雲門資深舞者編作了《秋水》。《交換作》也是即將於年底退休告別舞臺的華人編舞家林懷民,為他所創辦的雲門舞集策劃的最後一部作品。

劉振祥 攝

2014年,林懷民曾邀請陶身體劇場到臺北參加新舞臺“新舞風”舞蹈節,演出了數位系列的《2》《4》《5》《6》。在那次交流中,陶冶也進一步地認識了雲門舞集和鄭宗龍。

2017年,陶身體劇場第一次應邀到雲門劇場演出。在演出間隙與鄭宗龍聊天時,陶冶隨口問他:“你要不要來我們團裡編一個舞?”沒想到鄭宗龍想都不想就回說好,前提是陶冶也得幫雲門編一個舞。兩個人在天馬行空的閒聊中的約定被林懷民得知,問他們當不當真,在得到確認答覆後,林懷民將這項交換編舞家的合作計劃加入了他自己的一個短舞《秋水》,於是成為他退休前為雲門策劃的最後一個節目。

鄭宗龍×陶身體《乘法》

鄭宗龍將於2020年起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2018年,他帶著給彼此交換編舞的心情來到北京與陶身體舞者進行合作溝通,隔週,陶冶來到了淡水挑選雲門舞者。

《乘法》。張勝彬 攝

鄭宗龍曾表示,“從陶冶問我你要不要來給陶身體編一個舞的那個瞬間,我的腦袋就衝出許多陶身體劇場的作品及舞者身體的交疊畫面,這些畫面成為這支舞的概念。我思考有沒有可能在陶身體已有的身體架構下融入我對身體的理解跟方法。我所思考的交換,不只是個單純的加法,甚至可以是乘法。‘乘’在中文裡也有加疊、交錯、交流的意思,非常符合這次兩團交換編舞家的初衷。”

陶冶×雲門《12》

陶身體劇場以舞者數目為舞題的“數位系列”備受國際舞評家讚譽,陶冶也由此成為當代最受矚目的編舞家之一。《交換作》中,陶冶為雲門舞者編作《12》,依然沿襲數位系列:“12”是雲門舞者人數,靈感來自瑞典山頭所見的快速流動的彩雲。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挑戰雲門舞者,呼喚記憶中的流雲,也將這孕育了13年的創作獻給兩個舞團的第一次合作。

《12》。陶冶 攝

陶冶在表達對《12》的構思時表示:“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創作方向都十分篤定。《12》還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可以實現一個我曾經有過的想法與經驗。我跟宗龍對於編舞的審美與事物想象力很有共通感,但我們一個收,一個放。在收與放中,我們都對創作構建有著嚴謹追求,並緊扣著藝術觀念的內在關聯。”

林懷民《秋水》

2017年底,林懷民以公開信的方式宣佈將於2019年底退休,早在今年4月,林懷民帶著《白水》《微塵》來到國家大劇院演出,當記者問及“退休”的問題,林懷民避而不答之餘卻預告了半年後的新作,這一次他和鄭宗龍、陶冶真的帶著《交換作》歸來。

《秋水》。李佳曄 攝

林懷民的第89個作品《秋水》是足夠寧靜的美,《秋水》包括周章佞、黃珮華、黃媺雅、楊怡君、蘇依屏五位舞者,這也是他們與林懷民合作的最後作品。相較兩位中生代編舞家雲彩奔流的炫目舞姿,林懷民的《秋水》更像是勾連另外兩部作品的一個紐帶。京都秋日的溪流給了他瞬時的靈感,他認為:“看到秋天的水安靜地流著,上面浮著紅色的葉子,我就想我要來編這支舞,叫做《秋水》。由五位雲門最資深的舞者來跳,跳完這一支舞,他們的一些人,就要永遠離開雲門的舞臺了。”

最後安利一發我們公號的粉絲群噢~群裡會不定時發放福利!還能有更多其他功能:

2.說出你想看的愛豆,及想要的愛豆福利,我們會盡量滿足

3.第一時間得到下一次“福利”的信息,成為人生贏家

4.當然,終極是,希望大家在群裡一起快樂追星!

QQ群號:624223272

本文為文藝sao客(ID:so_art)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