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漢學:以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為中心

歐亞視域下長城南北的文明互動講座紀要(第九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王貞平教授應邀到我院作學術演講 美國的漢學:以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為中心

2015年12月7日下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著名唐史學者王貞平教授受中央民族大學“歐亞視域下長城南北的文明互動”學術團隊主持人李鴻賓教授的邀請,在歷史文化學院發表了題為《美國的漢學:以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為中心》的學術演講。

王貞平教授是在參加“歐亞視域下長城南北的文明互動”學術研討會後,再次來到歷史文化學院與師生做交流的。主持人李鴻賓老師在開場中向大家簡要介紹了王貞平教授的研究。王貞平教授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王利器先生哲嗣,1980年代初求學於美國,師從著名唐史學者杜希德(Denis Twitchet,又譯為崔瑞德)教授。王教授長期關注唐代對外關係,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卓有建樹。著有《漢唐中日關係史論》、《多極亞洲中的唐代中國:外交與戰爭的歷史》(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兩部著作,他的研究兼有中國傳統史學和西方漢學之長。







在演講中,王教授結合自己1983年自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申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跟隨杜希德先生深造的經歷,向大家生動地介紹了以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係為代表的美國漢學的研究特色。他主要以普大東亞研究系創始人牟復禮、促成黃金時代的巨擘杜希德、華人史學家劉子健三位教授的研究和教學風格為線索,對普林斯頓大學的漢學研究成績做了一次巡禮。

他將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視作第一代有長期在華生活經歷、漢學基礎深厚的明史研究宗師。作為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的奠基人,牟復禮將東亞研究系發展成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研究中國歷史的中心,其主要著作《帝制中國:900—1800年》(Imperial China: 900-1800)以及由他主持編寫的《劍橋中國史》(明代卷)代表了很高的學術水準。杜希德教授是一位具有英式幽默的學者和嚴格的導師,王貞平先生治學受到杜氏較深的影響。杜希德的唐代財政史研究同樣獨樹一幟,而在王貞平看來,杜氏的退休標誌著普大東亞研究系黃金時代的終結。劉子健是美籍華人史學家中英文最佳者,早年在燕京大學時期曾與校長司徒雷登用英文辯論,後擔任東京審判英文翻譯;他對西方社會科學的熟悉程度是中國史研究者中罕見的。劉先生的宋史研究既能讓西方讀者接受,同時又對中國傳統史學有新的推進。

王貞平教授深情地回憶起因為是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而在申請留學、入學中遇到的趣事;他結合自己的成功反覆教導年輕的歷史學習者,要掌握一到兩門外語,尤其是古代史的碩博士生尤其要重視外語的學習;他以自己“每天24小時留在不關閉的圖書館苦讀,從一個讀書不足的‘傻子’變成痴狂讀書的‘瘋子’”的普大求學模式,勸誘他家“一萬小時練習”定律即勤奮的堅持對成功尤為重要;他介紹在寫作英文著作時,用抄寫幾千張卡片這樣的笨方法取得的成功等等。在講演中,王貞平教授還提到父親王利器、同在普林斯頓的余英時等等,將美國漢學重鎮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的學術成就、他本人唐史治學心得、中西方中古歷史研究方法異同與自己求學的點點滴滴融合在一起,帶給同學們無盡的啟發和激勵。

在提問與互動環節,王貞平教授就正在撰寫的第三本英文書、Empire(帝國)概念與中西方理解比較、《漢唐中日關係史論》的寫作與創新等話題一一作答,更加具體地舉例講述了一些大家在論文寫作、讀書方法、理論應用方面渴望獲知的內容。演講與互動持續了四個小時,氣氛熱烈而意猶未盡,王貞平教授和大家約定不遠的將來一定再來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做客。參加講演的還有黃義軍、雷虹霽、鍾焓、曹流、袁劍等多位老師。

(2014級博士馮立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