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被送進精神病院會怎樣?7個正常人裝病入院,還待了4年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部經典影片:《飛越瘋人院》。

影片中大致講述了男主邁克本來是一個正常人,但懶癌發作的他為了不進行監獄中的勞動,於是假裝有精神病,結果被送進精神病院後,從一個正常人淪為一具行屍走肉的故事。

圖:《飛越瘋人院》男主

邁克的故事是熒幕上的藝術。如果放在現實生活中,當一個正常人被送進精神病院後,會發生什麼?

50多年前,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漢恩就做了一次轟動醫學界的試驗。

(一)

這個試驗叫做“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當正常人在不正常的地方)。”

圖:羅森漢恩教授

1969年,羅森教授找來了8名正常人,5男3女。這8人從5000名志願者中精心挑選而來,職業各異,包括心理學家、醫生、畫家、家庭主婦等。

每個人的心理抗壓測試都幾乎滿分,而且還學會了一系列技能,如不刮鬍子、不刷牙、怎麼邋遢怎麼來;把藥丸藏到舌頭底下再吐掉等。

8人中最後有7個人成功的成為了“假病人”。他們的任務很簡單:以“病人”的身份做著正常人的行為,接受“治療”,進行“紀錄”,然後出院。

圖:病人

(二)

在精神病院中,外面世界中再正常不過的行為,病人只要做出來,似乎都會被認為不正常。

你越想證明自己正常,就會被認定為越不正常。畢竟,這跟喝醉酒的醉鬼說自己沒醉一個道理。

7個試驗者的所有行為完全與正常人一致,但卻沒有引起任何醫護人員的懷疑。

圖:病人

“我有著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但到了精神病院後,我每天寫日記的行為,不能證明我的正常,反而讓醫護人員直接在我的病例卡上寫上了:持續“書寫行為”符合精神分裂症偏執型特徵。”試驗者之一托爾詹姆斯說道。

有趣的是,醫護人員沒有生疑,但在“真病人”的眼中,他們的行為卻是“異類”。

羅森教授的調查數據中顯示,在三家精神病院的118名真病人中,竟然有35人曾對試驗者產生過懷疑,甚至有人還說道:“你不是瘋子,你是記者、是作家,是來體驗精神病院的!”

(三)

1973年,最後一位試驗者吉姆格林成功“出院”,這場歷時4年的試驗宣告結束。7人的文字紀錄以及數據結果公開後,整個精神病學領域為之震動。

圖:《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

羅森在論文《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中批判道:“在一些精神病機構中,根本不能把正常人與精神病人區別開;而且還習慣性的給病人貼上標籤,如:“精神分裂”“暴力傾向”,潛意識的將病人的所有行為和人格特徵歸結於標籤,這十分荒唐。

這篇論文猶如一顆深水炸彈,無情地嘲笑了當時的精神醫學體系,一度受到全美的精神病醫生以及精神病醫院的反駁。

圖:羅森漢對假病人受到的“非人格化”對待統計

試驗到這就結束了?並沒有!幾所著名的精神病院對羅森漢恩下了“戰書”:你再派“假病人”來,看我們怎麼把他們找出來!

於是,在8位實驗者出院後的第三個月,羅森教授又進行了後續實驗,他公開宣佈要對4家知名的精神病院再次安排“假病人”,檢測他們能否識別出誰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實驗的結果再一次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羅森“通告”三個月後,4家醫院進行了嚴格的篩查,聯合宣稱:在193位病人中,發現了41位“假病人”,而事實的真相卻是根本沒有一個“假病人”進入他們的醫院。

圖:“反精神病運動”

實驗進行到此,羅森毫無疑問地讓當時的精神病學顏面盡失。這場實驗一度也成為上個世紀60年代,“反精神病運動”思潮的開端。

後來,雖然有不少學者認為這場試驗缺乏一定的嚴謹,甚至有不少矛盾的地方,但其裸露的點出了精神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不平等、精神病治療標籤化、非人格化等弊端,至今對精神病學領域,甚至是醫學界,還有著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