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華州城西的堪稱世外桃源

投稿郵箱:3125136050@qq.com

華州城西的世外桃源

文字作者 宋朝峰 圖片拍攝 劉煥民

華州石堤河發源於杏林鎮石堤峪內五里場。出峪後流經杏林、瓜坡、華州、赤水等鎮,全長14•63公里。

石堤河北沙段

石堤河歷來被沿岸百姓稱為“母親河”,明清時期,上游“千輪較古候同戶,萬姓從今利自多。”下游則“路柳憐多蔭,行人歌秦熙。”歲月更迭,河水遭汙,不管是明代的“石橋官柳”,還是清代的“石堤香輪”,都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

華州老官路上的石堤橋

石堤河中游的寺門前至沙圪塔一帶,曾經池塘映蓮,稻穀飄香,被譽為華州西部的“魚米之鄉”。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石堤河水遭到汙染後,河塘乾涸,稻田無存。

以前的沙圪塔魚池 張文攝

如今,在石堤河與馬峪河交匯地帶,有一片堪稱“世外桃源”的避暑勝地,這裡綠樹成蔭,溪水潺潺。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石堤河流經寺門前村後向西與馬峪河匯合。在石堤河向西拐角處的東邊有一高臺,被稱為“曬鱉臺”。

1995年前後,一次暴雨導致隴海鐵路運輸中斷一天,西潼公路5天未能通車。洶湧的石堤河水從南山狂奔而出,在流經寺門前村後,並未按原來的河道向西與馬峪河匯合,而是向北橫衝直闖,淹沒農田後流入石堤河下游。石堤河這一“擅自改道”行為,形成了今天兩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

馬峪河在冀家河水庫稍作停留後,穿過鐵路橋與西潼公路橋進入安家河村境內。這段河流經安家河村與南沙村,其有兩個名稱,以安家河北橋為界,南段稱“安家河”,北段為“西河”。安家河村以安姓為主,俗稱“安河裡”。西河因處於石堤河西,因而南沙人俗稱其為“西河”。

在這段風景秀美的兩河流域,橫跨著大大小小九座橋,密集程度堪稱石堤河,乃至華州之最。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攝影師劉煥民先生的鏡頭一起數橋踏青,兩河尋春!

西潼公路橋位於安家河村南側。


自公路橋向北至石堤河交匯處,有四座造型各異的橋橫跨在河上。

緊鄰公路橋的安家河一橋,因橋上未刻有文字記載,暫且稱其為一橋。


橋上修渠,渠邊生草,草中路誰踩?




沿河東行不遠,即為安家河二橋。



安家河三橋。





河上高臺為“南沙古遺址保護區”。


橋北緊鄰的高臺俗稱“鴿子巖”。



自安家河三橋前行,河道忽而向左,忽而向由,呈蜿蜒之勢,沿途青草碧綠,油菜花黃。



西河邊的林蔭小路。不語塔斜徑,春來草中行。


南沙村南側的“西河橋”。


此橋取名“西河橋”建於1986年8月,由南沙村五、六組村民集資修建。




橋北直通南沙村。


西河一路向東北流去,匯入石堤河。



石堤河與馬峪河交匯處。站在此處,“不嫌春物少,只待鳥禪鳴。”


石堤河自寺門前村東流入南沙境內,沿途設有五座橋。在鐵路橋北側,架有一座“樓板橋”,暫且稱石一橋。



沿河而下。草欺山水淺,板下水激石。



河道內,卵石鋪茵細草柔,嫩楊垂守水無聲。


石二橋,位於未改道前的西潼公路上。上世紀九十年代,310國道從寺門前村北改道至村南,這座橋的地位一落千里。



石三橋,此橋直通“西河橋”。



石四橋。結伴橋上過,恰似畫中游。



難得一見的小瀑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賦詩了!



再行向北,即至華麥路上的南沙大橋。



沒去過的朋友可以身臨其境去感受一下,想必夏天一到,這裡必是乘涼避暑的絕佳之地。

圖片拍攝:劉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