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梓關紀行

東梓關紀行

孫 華


江鮮節已過的東梓關,回到生活常態。不是週末,遊客不多,可以慢慢地穿越小弄,細細地觀賞景緻。

村史館小巧。陳設的圖版、器物,簡略地展示了發端於南北朝的東梓關的歷史脈絡。於我,印象最深的,是孫忠從此地遷徙至龍門和張紹富的醫德醫術。

孫忠是龍門孫氏的始祖,因此,我對同伴笑言:假如填寫“原籍”,我寫上“東梓關”也是不錯的。記起在家鄉曾有遊客問道:“孫權有沒有踏過龍門古鎮的石子路?”我的回答毫不猶豫:肯定沒有,因為我們的先祖至宋代時才從東梓關遷到這裡。

知道“張紹富”的名號時,我還在讀小學。那時,外祖母被牛撞入龍門溪,摔斷了腿骨。她幾次赴東梓關就醫,嘴上於是常掛了“張紹富”三個字。曾有好多年,一聽到“張紹富”,我的眼前便會浮現外祖母一瘸一拐的形象。

村史館背後的長塘,是東梓村的中心。長塘的水頗為清徹,水草在塘底搖曳著,讓四圍的粉牆黛瓦也隨之靈動起來。

曾聽人多次提及:東梓關村子不大,但歷史上不缺“有家人家”(富裕人家),因此留存至今的大房子不少。確實如此,安雅堂、六八房、許家大院,其馬頭牆、石庫門、高踏步、室內天井、雕花牛腿等等,就無不顯示當時的主人的殷實。

除了體現主人的實力與喜好,建築物還顯示了時代特點:門楣上刻有“鴻軒鳳舉”的,最遲也應是民國時修建;而寫著“飛雪迎春”的,必定是在解放後建造的。走馬觀花一圈,即發現,東梓關的歷史是活的,且源遠流長:清代、民國、解放後至今的各個時代的房屋均可找到。

房屋由人建造、為人享用,每座房屋自然都有故事。林林總總的故事中,有的精彩,有的平淡,有的至今還清晰,也有的早已模糊。安雅堂,張紹富曾經坐診。許家大院,郁達夫先生的小說《東梓關》以其為背景(徐竹園先生的家)。於是,這兩處便更吸引我。

既是古村落,自然不會缺少廟宇。東梓關的廟宇,名為“越石廟”,緊緊傍著富春江。廟門前距岸邊不遠處的江中浮著帶了兩個“山頂”的大岩石,人稱姊妹山,關於她們的悽美傳說在郁達夫先生的《東梓關》中有詳細描述。仰望過西門前的已有800多歲的老樟樹,再進越石廟,對於塑像、楹聯、陳設等稍加觀察,便明顯感受到傳統民間信仰的共性,即釋道儒“三教合一”。

越石廟再往南,不遠處有一座尚在使用的船碼頭。這碼頭,我在讀書時去桐州島上同學家時到過幾次。記憶中,渡船不大,搖搖晃晃的,每每讓那時的我有些頭暈心悸。

有同伴在旁說,真想擁有一艘觀光船,閒時遊弋於富春江,好好觀賞兩岸風光。確實,東梓關最美的自然景觀,便是眼前的富春江。晴好天,沿著整修一新的江堤遊步道,約三五好友走上一段,無疑是一種享受。

一陣鑼鼓聲,從不遠處傳來。循聲而去,知是富陽越劇團在東梓關演出。現代化的音響、燈光、字幕、背景,專業演員字正腔圓的演唱,讓臺下的白髮蒼蒼的“票友”們聚精會神。這樣的場景,已多年未見。

一路行走,不時遇見修路修房的施工工地,想,若是下次再來,東梓關將會增添什麼讓人覺著歲月靜好的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