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和“棒子”的由來,可你知道他們怎麼稱呼我們麼?

文字從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發展,但只是極為簡單的文字,文字也是文明古國誕生的一大標準,隨著文字的發展,各地文化也開始相互交流,王朝也就誕生了,在近代當中,通過文字衍生出來一些外號。

這些外號代表著意思也各不相同,有時候朋友之間取外號,是因為非常親密,有時候外號就帶著一些貶低的意思,當隨著國際開始建交,中國人稱呼印度人為“阿三”,韓國人為“棒子”。 這兩個外號在歷史上就有著很深的淵源,在中國的歷史上,最早關於印度的記載是《史記·大宛傳》,當時稱印度為身毒,身毒是對應印度的梵文,《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

到唐朝時,印度就被稱呼天竺,直到近代,“阿三”這個詞才逐漸流傳開來,19世紀,印度曾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來到中國之後,在英租界有著很多的印度警察,這些印度警察,常常自稱“I SAY……”(我說)“I SAY……”跟“阿三”的發音非常接近。 而且殖民地的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性的被稱為了SIR,而且上海人由於發音都習慣性的在單子面前加上一個“阿”字,叫著叫這阿sir就成了“阿三”,而凡是印度人,國人都戲稱他們為阿三。

至於中國人為什麼稱呼韓國為棒子,其實在乾隆年間就已經出現了這個詞,清人王一元《遼左見聞錄》中記述:“朝鮮貢使從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其國婦女有淫行,即沒入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齒於齊民。” 這裡的棒子指的就是私生子,這些是私生子都是朝鮮進貢團的服役者,也可以成為奴隸,在古代韓語當中,“棒子”指的是古代在地方衙門幹活的男性僕人,例如韓國《春·香傳》裡的棒子就是指的男僕。

中國人稱印度為“阿三”韓國為“棒子”,那麼他們又是怎麼稱呼中國人的呢,印度在漢朝時期,並沒有跟中國有過什麼建交,直到唐朝才有了一些聯繫,而印度,也是稱呼中國人為“震旦”。 “震旦”有著太陽最初升起的意思,印度人認為中國處於東方,是最靠近太陽的地方,“震旦”也只是多次出現在佛教經典當中。

至於韓國,稱中國人為“炸醬麵”和“掌櫃”,炸醬麵是源起中國的美食,“掌櫃”是源起了清朝時期,朝鮮半島當時還是中國的附屬國,清朝的商人經常會在朝鮮經商,他們認為中國人都是商人,所以稱為“掌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