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驚蟄,仲春已到,雷驚百蟲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二十四節氣之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所謂“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蟄蟲。一歲十二個月建,每個月建對應一卦,卯月(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節氣特點

我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據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節氣時段之所以響雷,是因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節律相吻合。

斗柄指向正東方,卦在震位,是為仲春之月,萬物之所出達也,萬物出則天地變化可現矣。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民諺雲:“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這均為驚蟄節氣的特徵。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蛇蟲鼠蟻。蟄是藏的意思。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大自然節律才是使它們“驚而出走”的原因。驚蟄時節,各種蟄蟲有感因此開始活動,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驚蟄”節氣後,南方暖溼氣團開始活躍,氣溫回升較快,長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除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至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地區和華南地區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耕種的好時節,我國各地隨著氣溫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漸次進入春耕時節。

典籍記載

《天象列星圖》:“北斗七星,近紫薇宮南,在太微北。是謂帝車,以主號令,運乎中央,而臨制四方,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北斗。”又《史記·天官書》中說:“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記,皆繫於鬥”。文中指出了北斗是定方向、定季節、定時辰的標尺。

驚蟄,二月節。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節氣別稱

該節氣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啟蟄”。西漢時期輯錄的《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據說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

時節農事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於每年公曆3月5日或6日交節。驚蟄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驚蟄節氣後,南方暖溼氣團開始活躍,天氣回暖較快。“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南方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時節,北方地區也漸漸入春,春耕由南向北漸次展開。

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方位和八卦以及干支時間是聯繫在一起的。當斗柄指向正東方,卦在震位,是為卯月(仲春之月),萬物之所出達也,萬物出則天地變化可現矣。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到了這個節氣,南方暖溼氣團開始活躍,天氣回暖較快,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較大。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卻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

民間習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驚蟄後氣溫明顯升高,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蒙鼓皮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徵。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3]

“打小人”驅趕黴運

在民間有驚蟄當日,打小人、去晦氣的習俗。驚蟄萬物萌蘇,天地雷動,人們祈求美好的生活,憧憬幸福的未來,“打小人”習俗正是如此。驚蟄“打小人”習俗,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唸唸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驚蟄為仲春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據說,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農事諺語

· 驚蟄吹起土,倒冷四十五。

· 冬雖過,倒春寒,萬物復甦很艱難。

·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

· 春雷一響,驚動萬物。

· 春雷響,萬物長。

· 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

· 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

· 二月打雷麥成堆。

· 驚蟄地化通,鋤麥莫放鬆。

· 驚蟄不耙地,好像蒸鍋跑了氣。

· 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

· 驚蟄冷,冷半年。

詩詞

《春晴泛舟》(陸游)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驚蟄》(長卿)

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鯽鰣早成蔭。

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

《義雀行和朱評事》(唐)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餘。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雲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水龍吟 壽族父瑞 堂是日驚蟄》(吳存)

今朝蟄戶初開,一聲雷喚蒼龍起。

吾宗仙猛,當年乘此,遨遊人世。

玉頰銀鬚,胡麻飯飽,九霞觴醉。

愛青青門外,萬絲楊柳,都捻作,長生縷。

七十三年閒眼,閱人間幾多興廢。

酸鹼嚼破,如今翻覺,淡中有味。

總把餘年,載松長竹,種蘭培桂。

待與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