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破德軍詭計死守五天:解讀《波多爾斯克學員》預告片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城下,蘇軍在最困難的時候被迫調集波多爾斯克(又譯波多利斯克)軍校的學員打阻擊,最近俄羅斯公佈了電影《波多爾斯克學員》的預告片,其豐富的細節顯然採納了近年來的史料考證結果。

軍校學員是未來的部隊指揮員,當作普通部隊投入戰鬥是非常不划算的,蘇軍甚至讓許多蘇德戰爭剛爆發時入學的軍校學員安心學習了一年,才作為基層指揮員編入部隊。


波多爾斯克學員


然而,1941年10月的局勢非常危急,10月2日,德軍在亞爾採沃的斯摩稜斯克高速公路和通往羅斯拉夫的華沙高速公路發動攻擊,並在布良斯克和維亞濟馬對蘇軍合圍,打開了通往莫斯科的道路。此時,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第57摩托化軍的200輛坦克和20000人朝著莫斯科撲來。許多蘇軍部隊還在重整,能填補防線空缺的,恐怕只有波多爾斯克步兵和炮兵學校的學員了。這段歷史在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裡也有一席之地,然而戰鬥遠比電影中的複雜。


《莫斯科保衛戰》裡的學員部隊


遺忘的歷史

在此艱難時刻,遲滯德軍行動的是И. Г. 斯塔恰克大尉指揮的傘兵小組,他們炸斷了尤赫諾夫附近地區的大部分橋樑,甚至還偽造了蘇軍防守部隊已經到來的假象,為波多爾斯克學員們贏得了時間。

10月5日,波多爾斯克步兵和炮兵軍校發出戰鬥警報,兩所軍校組成了一個3500人的步兵團,其中不少學員才17-18歲,新生當年9月才入學。


預告片中的緊急集合


另外一張集體照

步兵只有槍支彈藥,手榴彈和3天的口糧,他們還得到了一些45毫米反坦克炮,甚至還有85毫米高炮——平射的威力類似德軍的88毫米高炮,能就近徵用到車輛,預設的防線上有少數永備工事,不過工事之間的交通壕還沒有建成。


預告片中高速挺進的德軍


最前到達的是學員的一支先遣隊,他們配備了僅僅2門45毫米炮,在烏格拉河與德軍先頭部隊交火,此時德軍的主力在忙於修復橋樑,所以傘兵小組的爆破是非常有意義的。10月6日-10日,先遣隊和傘兵不斷地與德軍先頭部隊發生零星交戰,與此同時,學員團的主力趕到伊雷因斯基地區,他們抓緊時間加固了工事。

同時趕到前線的是蘇軍Н. Я.克雷平的第17坦克旅,這支部隊與學員團互為犄角進行防禦。現代俄羅斯的研究表明,第17坦克旅在小雅羅斯拉韋茨的防禦中起了不少作用,他們用朝著蘇軍方向佯裝開火的方式騙過了德軍,發起了數次短促突擊,甚至成功衝進了德軍的反坦克炮陣地,成功遲滯了德軍的進攻。

於是,德軍繞開小雅羅斯拉韋茨,轉向學員防守的伊雷因斯基地區,進攻的主力是第19裝甲師。


莫斯科與伊雷因斯基,可以看到有多近


德軍的詭計

10月11日,他們的首次進攻受挫,波多爾斯克學員團除了加固工事之外,他們在防線上修築了一些假的木質碉堡以干擾德軍的判斷,蘇軍打退了德軍的多次進攻。

德軍在次日改變了策略,10月13日下午,蘇軍聽到了坦克發動機的轟鳴聲。但不是從西方(德軍方向)來,而是從東方(莫斯科方向)接近。第1輛坦克出現了,然後是第二,第三輛。一整支坦克部隊。打頭的坦克上插著巨大的紅旗。戰士們高興壞了,跳出戰壕,揮舞著軍帽和鋼盔朝著坦克歡呼,他們以為這是從小雅羅斯拉韋茨趕來的援軍。

不過,第4連的排長沙波瓦洛夫中尉舉起望遠鏡觀察,發現了異常,後面的坦克上都塗著鐵十字——是德軍!他果斷命令反坦克炮開火,1輛坦克被命中,另外1輛發生了猛烈的爆炸。

隨著坦克越來越近,蘇軍這才看清楚它們的型號,有2輛是德制四號坦克(短管75毫米炮),大部分是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接收的38(t)坦克,有15輛。


38(t)坦克


在預告片中,我們看到當年德軍使用的38(t)坦克,還有1輛插著紅旗的坦克一閃而過,似乎像表現德軍的偽裝包抄的部隊,不過型號是T-34!不知道是劇組考證的史料,還是為了戲劇性的衝突而設置的。


預告片中的38(t)


插著紅旗的T-34


學員團僅存的幾門火炮先後也開始開火,有些火炮的型號非常陳舊,比如有一門是沙俄時代的M1898式3英寸(76.2毫米)火炮,上面還鑲嵌著沙皇時代的雙頭鷹徽章,還有一門是1902/30式3英寸(76.2毫米)火炮。這些火炮都部署在公路側面,位置較好,德軍的38(t)和二號坦克側面裝甲最厚處不到30毫米,所以即便是舊式火炮也能將其擊穿。

預告片中只有學員操縱45毫米反坦克炮射擊的場景,沒有發現舊式火炮和85毫米高炮的場景。


預告片中的反坦克炮


第一波沿著公路高速衝鋒的8輛坦克全部被擊穿,其它坦克試圖迂迴,可是學員團的戰士抄起反坦克手榴彈,朝著坦克投擲。等到德軍退卻之後,14輛坦克留在戰場上, 只有1輛成功逃回德軍戰線。

學員團把1輛損傷輕微地開回去作為固定火力點,用炸藥和汽油將其它坦克全部毀壞,以防止德軍回收修理。

而德軍第73步兵團下士傳令兵格賴納後來回憶說:

普菲茨納少尉指揮從一個27輛坦克的裝甲團抽調兵力進攻切爾卡索沃,第一批是8輛坦克,其中2輛四號,6輛Pz 38(38(t))坦克,與之協同的是乘坐裝甲車和摩托車輛的步兵連,第二梯隊是7輛38(t)坦克。部分步兵坐在坦克上前往戰場。

由於道路兩側都是樹木,進攻部隊沿著公路推進。還沒抵達目的地的時候,蘇軍開始開火,兩輛坦克被擊中,步兵被迫下車還擊,但是看不到蘇軍的位置,很快第二梯隊趕到。步兵最初以為在15輛坦克的掩護下,進攻的難度不大。但是很快發現,這種估計是錯誤的。

蘇軍的射擊把步兵壓得抬不起頭來,公路上的坦克一輛接著一輛被擊中。有些德軍步兵看著起火的己方坦克,士氣發生動搖。接著,樹林中響起蘇軍“烏拉”的喊聲,步兵部隊只得撤退。

儘管如此,德軍摸清了蘇軍防禦部隊的番號,他們投下了傳單,上面寫著:

“紅軍士官生們!你們打得很勇敢,但是毫無意義!華沙高速公路直通莫斯科,我們將在1-2天內沿著公路繼續前進,你們是真正的戰士,我們敬佩你們的英勇行為。投降吧,我們會熱烈歡迎你們,給你們美味的食品和暖和的衣服。此張傳單可作為通行證。”

波多爾斯克學員團對傳單的回應是繼續戰鬥,不過他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沒有增援和補充,彈藥越來越少。對此,預告片中也展示了學員們使用繳獲的德國武器繼續作戰。


預告片中使用MG-34的學員


10月16日傍晚,德軍發動了夜襲,雙方激戰一夜,蘇軍的工事一個個被炸燬,至17日,德軍佔領了伊雷因斯基的主防線,並打算合圍這個團。不過學員團及時撤退到基揚諾沃和庫季諾沃的居民點,節節抵抗,又堅持了兩天。

10月19日,德軍在庫季諾沃成功包圍了學員團,不過到了傍晚,學員團成功地突圍。從10月11日首次交戰到16日主防線被德軍突破,是5天,如果按照突圍撤退的19日來計算,是8天。至此,拖住德軍5-7天的任務已經完成,學員團向後方撤退。

10月25日,波多爾斯克學員團成功撤退與蘇軍主力會合,被調到後方,繼續完成他們的學業。

此時,3500人的學員團損失2500人,更有說法指出傷亡率高達90%。

預告片中也有鏡頭表現學員團沿著橋樑撤退到後方,主力部隊向他們敬禮的場景,不過不知道一閃而過的“喀秋莎”火箭炮是對應哪一段歷史,也許是表現蘇軍的莫斯科反攻?


預告片中與主力會合


預告片中的喀秋莎齊射


後續的故事

蘇德戰爭時,蘇軍為了防止洩密,禁止軍人寫日記,一直到二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鼓勵各個部隊的參戰老兵寫回憶錄。所以直到二十世紀60年代,波多爾斯克學員團死守伊雷因斯基的事蹟才被髮掘出來,蘇聯在當地建立了紀念碑。

1975年,幾十名從戰爭中倖存的學員在紀念碑前合影,當年英姿勃發的少年已經成為兩鬢斑白的老人。


1975年的合影


有說法認為舒伊斯科耶軍校是波多爾斯克軍校的繼承者,但是軍校沒有恢復原名,至今這一紀念碑和當年的工事依然保留著,吸引遊客們前來參觀。


今日的紀念牌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