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這位美國人拍下我們不曾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編者薦語:

透過這些圖片和文字,帶我們回到過去的敦煌莫高窟。透過這些圖片,我們更加確信,莫高窟一直以來都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以下文章來源於絲路遺產 ,作者絲路君整理。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做艾琳·文森特的美國女人。她生活在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國,與丈夫到過亞洲許多地方。1948年她回到中國,並定居在北京。1948年9月,29歲的艾琳決定要離開家,獨自上路。當時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卻仍決定踏上一次探險旅行。她走向的那個地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洞窟之一。它有“東方盧浮宮”的美名,有著燦爛輝煌的文明、浩繁的藝術和宗教珍寶,無數奇詭的探險故事——敦煌莫高窟。

艾琳對敦煌千佛洞的嚮往,萌生於大學期間。她在自己的書裡寫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一定都有一個畢生一定要走一遭的地方。”艾琳·文森特女士1919年出生於中國漢口,並在中國長大。1936年就讀於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斯威特布萊爾學院,1939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參加了為期三個月的關於中國藝術的精品課程學習。期間,從密西根大學的詹姆士·普拉瑪教授那裡得知了莫高窟。從此,莫高窟就成了她魂牽夢縈的聖地。當時她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有一天親自到敦煌。

艾琳的這一趟敦煌之旅,在莫高窟逗留10天,一共拍攝了168幅黑白照片。


艾琳去往敦煌的道路並不輕鬆,她在甘肅蘭州下了飛機。

當時中國的西北大地,還是大片荒漠或簡陋的農田。

艾琳遇見了一個姓劉的大家庭。當時的流行是男士長衫配圓禮帽,女士大褂。

當地人忙於農事艾琳擠上了一輛滿載著人的卡車,在廣袤的西北土地,一路顛簸。中途艾琳換乘了另一輛卡車,到距離莫高窟還有20公里左右時,卡車拋錨了。

她找了一位當地的嚮導,騎駱駝走完了剩下的路程。

當敦煌莫高窟終於在黃沙之中出現,艾琳熱淚盈眶。她停在莫高窟外,眺望了它很久。

當她終於進入莫高窟,常常在一個洞窟、一面牆壁之前駐足數小時之久。

她參觀考察,拍攝下數百張黑白照片。她深知石窟中這些精美壁畫、塑像所蘊含的文化財富,從而想盡可能的多做記錄。

這張照片的前景是從崖頂向下行走的一條小徑,右側有一扇門。穿過門左側的樹林是王道士的道觀。幾條小溪在河床上涓涓流淌。對面河岸上矗立著幾座小舍利塔,遠處是南山。

穿過北門之後映入眼簾的是千佛洞。崖頂被黃沙覆蓋宛如一個屋頂,崖頂之上可以看到木構建築九層樓。

第254窟壁畫,飛天繞佛頭起舞

第254窟南壁的塑像和壁畫。表現佛陀誕生的場景及本生故事畫。牆壁中央繪降魔變以及其他佛傳故事畫。畫面右側描繪的是薩埵太子捨身飼虎本生故事,畫面下方最右端可以看到老虎的兩條後腿。兩個佛龕內均保存有彩塑,其中右側佛龕中的塑像損壞嚴重。四壁下部繪魔眾。當時,敦煌莫高窟的開發和保護程度遠不如現在,一切珍寶都處在塵封中,顯得滄桑而神秘,甚至像深穴中的木乃伊。

第283窟西牆


一座損壞洞窟的特寫照片。其形制是千佛洞大多數大型和小型洞窟所採用的典型窟形。

第250窟神龕

艾琳在敦煌住了下來,拍下了很多黑白照片。在她的照片裡,能看到她多次將鏡頭對準石窟壁畫中的女神。

“ 我每天都早起,藉著東面而來的大約兩個小時的日光,看它們慢慢將光線投射到那些完整的昏暗的洞穴中。”

“我帶著喜悅觀察著,在某些石窟裡,日出的第一縷光芒穿透進來,照亮那一尊尊位於中心的莊嚴雕像。”

第257窟壁龕

當艾琳回到北京,她將自己拍攝的照片給了丈夫約翰·文森特看。約翰是一個優秀的攝影師,被敦煌之美震撼,決定要親自到敦煌去。1948年秋天,他隻身造訪了敦煌,並拍攝下的第一批成規模的敦煌彩色照片,共有164張,包括49個洞窟的彩塑和壁畫,另外還有10幅外景,1幅史葦湘先生在285窟工作的照片。以下是約翰·文森特拍攝的敦煌彩色照片

這一雙夫妻對敦煌的影像記錄,最終分別作為《神聖的綠洲》、《敦煌佛教石窟壁畫》兩本書籍在美國出版,成了西方人瞭解敦煌石窟較早的著作。

他們的女兒布朗尼·文森特回憶父母時說:“那是他們最引以自豪的成就。”

半個世紀後,文森特一家與敦煌的緣分仍然未斷。2013年10月7日至9日,布朗尼·文森特依照父親的遺願,和她的朋友們一起前來莫高窟參觀訪問。

艾琳·文森特女士懷中的小女孩65年後尋著母親的足跡回到了敦煌莫高窟

當她走進那些父母曾經參觀過的洞窟,就如母親當年一樣,湧出了淚水。她說:“在這裡,我彷彿找到了父母的靈魂。”

布朗尼·文森特把她父母拍攝的莫高窟照片及她母親出版的書《神聖的綠洲》一起交給敦煌研究院,並與朋友一起捐款12000人民幣。她希望敦煌的美可以傳延至後世,可以被更多人知曉。

對現在的遊客來說,遊覽敦煌莫高窟一般情況能看8-10個窟,遊覽時洞窟裡面早已不准許拍照,因為要防止強光對壁畫的傷害。而半個多世紀以前,艾琳·文森特和約翰·文森特這些早期的旅人們拍下的照片,為理解敦煌莫高窟的歷史、瞭解石窟在保護之前的樣貌,提供了重要的地理材料。

很多西方人第一次通過他們的書籍和影像得以知道半個地球之遠的中國,有個神聖的洞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