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石道鄉術村驚蟄節與“穎水春耕”——美好傳說

(記者:劉麥根/雷秀玲)

河南省登封市石道鄉術村,位於登封市區西南25公里處,地處嵩山南麓,該村英才輩出,天藍水清,水光山色,民風淳樸。境內北有當陽山、香爐山,南有陵嶝山、火焰山、馬陵山,淮河最大的支流——潁河發源於此,穎源術村悠久的文化資源和美麗的自然風光,是嵩山旅遊古八景之一的“穎水春耕”的所在地。

位於石道鄉術村潁河兩岸,多為梯田,自古以來該村民眾十分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每年驚蟄時節春耕開始時,農夫在潁水河畔耕田種地,耕牛拉犁前邊走,農夫扶犁後邊行,揚鞭驅犢,南耕北耘,人畜倒影,置於水中,好象一幅天然的春耕圖案,煞是好看。人們於是把這個地方稱為潁水春耕。桑調元《潁水》詩寫道:一泓清可憐,春繞箕山足。鱗鱗映白雲,瀟瀟滋翠竹。暖戰泳當沙,輕浮追屬玉。……

相傳,春秋之時,鄭國有一大夫,名叫潁考叔,擔任過潁谷封人的官職。他很愛石道術村“潁水春耕”這個地方,就在這裡建造了一處宅院。潁大夫一向勤政愛民,一到初春驚蟄時節,潁大夫即開始耕種,他看到這個天然的春耕園,心情非常高興,情不自禁唱起了“耕耘樂”。周圍農夫們聽到潁大夫唱歌,也就跟著唱了起來。霎時間,潁水河畔歌聲四起。後人為了紀念潁考叔,就把他的住宅改稱為“潁考叔廟”。

每年驚蟄節(農曆“二月二”前後),以石道術村為中心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來這裡趕“慶豐會”。趕會的人山人海。小夥子和青年姑娘們都穿上新衣眼,打扮得漂漂亮亮,用兩根丈把長的木杆,抬著廟裡的神像四處轉游。神像金粉塗面,濃眉長鬚,頭戴盤金官帽,身穿軟緞繡袍,坐在透花木雕椅上,手拿摺疊斑竹扇,那模樣很像舊劇中的清官。小夥子們輪班換,抬著神像趕會。姑娘們輪班配在兩邊,手扶轎杆,前走走,後閃閃,依依呀呀地唱著“春耕曲”。她們唱到哪裡,趕會的就在哪裡應和。

土轎上那個木雕清官,名叫潁考叔。傳說,這個穎考叔是春秋戰國時鄭國的一個大夫,管轄中嶽穎陽郡一帶。那時候,嵩山一帶的百姓,只知道一年種―季莊稼,加上山地瘠薄,收穫的糧食不多,生活非常貧困。潁考叔來這裡做官後,終日尋思著怎樣才能在一年內種出兩季莊稼,使鄭國民富國強。有一次,他來到潁水源頭的術村,見那裡盡是高高低低的山嶺,只有一塊天然盆地。盆地中心,有個清澈見底的水潭,有許多水泉自潭底噴出,濺出水面四五尺高,好像一串串珍珠在空中飛舞。當地的百姓說,這裡一年四季泉湧不斷。每年初春,當巍峨嵩山冰雪未消寒氣未退時,這裡已是芳草遍地了。

穎考叔聽罷,又通過看地形,查土壤,觀氣候,證實這一帶土地肥沃,條件很好。就命從人,在這裡建起一座宅院,定居下來。每天處理完公務以後,就帶領從人眷屬開荒擴耕。寒來暑往,潁考叔在穎河源頭的術村親手耕種田地,每年不但豐產一季小麥,而且還能收到一季中等產量的玉米、高粱、棉花、穀子......

這個喜訊傳出後,潁陽郡的人民欣喜若狂,千家萬戶都想一年種出兩季莊稼來,便紛紛跑到潁源術村拜望穎考叔。潁考叔高興地向人們傳授耕耘技術,並且親自動手操作給大家看。穎考叔扶犁前邊走,妻子後邊緊播種,他們揚鞭催牛,步步相隨。這時,人畜倒影映照在碧水之中,形成一幅美妙的“春耕圖”。潁考叔愈幹愈高興,禁不住唱起《耕耘樂》來:春風吹兮地甦醒,莊戶人兮早春耕。勤耕耘兮地不懶,秋天來兮糧豐登。盼歲月兮長如此,舉國上下歌昇平。

從此,潁陽郡的鄉親們,打破了一年只種一季的習慣,在所有的土地上,都播種了一年兩熟的莊稼,使得家家麥滿國,戶戶谷滿倉。後來,潁考叔去世了,但是,潁源術村的春耕歌聲仍然歲歲不斷,潁考叔留下的耕作經驗也世代相傳。術村後人為紀念穎考叔,就把他的住宅改為“潁考叔廟”,把每年的驚蟄日定為“慶豐節”,“春耕潁水”也被列為嵩山旅遊古八大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