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美國大片”和“中國電影”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昨天心血來潮回看了星爺的《功夫》,其實之前我是不大喜歡他的風格的,覺得過於誇張和胡鬧,可隨著年紀逐漸變大,越來越能理解他電影背後的內涵。

探究小人物的成長一直是星爺故事的主題,善於發現小人物的光輝,用戲謔的方式嘲諷,解構這些在人們印象中的刻板印象,使之用“鬧劇”的方式呈現出來。

周星馳的電影基本上走的都是鬧劇的路子,但是給人的感覺卻非常真實,相反,一些美國大片也是喜劇當家,卻讓人無法認同,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深層次的區別?

就拿《功夫》來說,這部片子不是星爺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展現了“豬籠城寨”中一系列的小人物。


故事一開始,便展現了一副人間百態的眾生相,每個人都平平無奇,但又似乎暗藏玄機,“解構”似乎是人們討論周星馳電影的一種方法,在他的電影裡,大人物不僅僅是威風八面的,小人物也不僅僅是籍籍無名的。

不說星爺這個主角,片中的其他次要人物不僅僅是作為敘事的動力,而是帶著“解構傳統”的任務的——

神鵰俠侶夫婦最初給人的印象並不好,包租婆是個市儈的中年婦女,整日催租,其丈夫又是個色胚,但隨著情節的發展,觀眾發現他們是絕世高手,因為鬥武兒子被人殺害,遂下定決心退出江湖,為了保護社區,又直面火雲邪神;


裡面每個人都像是少林和尚的掃地僧,各個相貌平平卻又身懷絕技。五郎八卦棍、十二路譚腿、洪家鐵線拳三個高手不知為何不問世事,選擇隱匿在這個貧困社區裡,受包租婆欺負,但隨後為了救人拼上了性命;


斧頭幫的老大一出場何其威風,大殺四方,到後面也被自己的手下弄得滿頭冒煙;


而本片的大BOSS火雲邪神,一出場便展示出本片武力值的天花板,說出去的狠話也言之鑿鑿,大有一份亦正亦邪隱士高人的品格。但我們發現,這個看上去的“大人物”,也不過是一個打不過別人,就使暗器的卑鄙之徒;


星爺的電影卻始終讓我覺得非常真實。這種現實並非表象上的真實,而是一種觸及裡層的真實感,


那麼回過來再問一遍,象徵工業化的好萊塢大片和我們的電影相比,究竟有什麼本質性的不同?

我認為,好萊塢電影缺少對於“小人物”的視野

美國大片的故事,總是貌似選取了一個或失敗,或普通的小人物,讓其置於危險之中,而又通過一系列的錘鍊,讓他變成“救世主”一類的大人物,但是這種“小——大”的身份轉變總讓人覺得有些古怪。


或許是因為這份轉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轉變,而僅僅只是“某個主人公”的轉變,看完了讓人熱血沸騰,不具有普世性的價值。

美國大片裡的“反智主義”就像是麻痺大眾的酒精,裡面絲毫看不到對於現實,對於人物的關懷,反而是一種嘲諷式的“歌頌”

空洞的就像是傳銷的口號,只要高喊著著“美國夢”的口號就可以百毒不侵了。就像是乞丐中彩票成了有錢人,但成功的經驗、知識一概沒有,最後只能成為一個“有錢的窮人”,最終歸於貧窮。


意識形態的不同,決定了思維的差異,也就限制了視野的發掘。美國是精英主義,故而大片將視野放在了少部分的頂層社會,像是《星際穿越》認為美國人救一切,而中國的《流浪地球》卻認為“眾人拾柴火焰高”,建立聯合政府共同面對困難。

或許才是二者根本的不同,中國電影宣揚的是

每個人的價值,美國電影宣傳的是一個人的價值,這背後所傳達出的價值觀,以至於影響到的思維,才是文化最根本的東西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就請給我一個大大的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