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90後”為戰“疫”加油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在廣大航空青年中引發熱議。回信飽含深情,讓這個年輕的群體更加熱血沸騰,他們迎難而上、經歷磨礪, 用不再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人民的重託和時代的使命。

從馳援一線抗擊疫情,到志願服務反哺社區,從生產一線支援抗疫物資,到迴歸崗位狠抓時間節點……航空青年用實際行動對祖國深情告白:“什麼叫頂樑柱?就是關鍵時刻,頂得住!”

“人生路很長,奉獻是青春的底色”

心懷“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信念堅定,“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熱血鏗鏘,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 “90後”醫護人員聞令而動、千里馳援,在這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奮不顧身、一往無前,既磨礪了品質,也增長了本領。

航空工業通用醫療三〇三醫院呼吸消化內科醫師,生於1991年的胡琛翼曾在出徵時誓言:“用專業知識發光發熱!”從陝西奔赴貴州定點醫院支援,後又參加貴州省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進入武漢中南醫院重症病房至今,她說:“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激勵感染著我更勇敢地迎接挑戰。”經歷培訓、實戰,感受壓力、激情,一週前,她向黨組織再一次鄭重提出申請並“火線”入黨,激動淚目中她說:“大家在災難面前的凝聚力太讓人震撼了,我們‘90後’真的長大了!扛起肩頭的責任,我要讓青春在為人民服務中閃光!”

周亮是一個有些靦腆的東北小夥兒,是航空工業通用醫療二四二醫院麻醉科的一名醫護人員。作為退伍軍人,他身上有種特殊的“責任感”, 他說:“特別感謝醫院的信任,讓我能去最前線。”跟隨援鄂醫療隊在武漢中心醫院後湖病區重症病房的一個月裡,他和同事們一起治癒過70多歲雙目失明的老奶奶,也曾給92歲高齡的患者餵飯、服藥,感受到患者給予醫護工作者的“包容、鼓勵和敬重”。

此時的周亮已結束任務返回哈爾濱進行隔離觀察,回憶起過去的這段特殊經歷,他“唯一的遺憾”是醫護、志願者、工作人員、家屬雖然互相幫助、一起奮鬥,“但可惜戴著口罩都不知道對方的樣子,就像那首《祖國不會忘記》裡的歌詞一樣‘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山河’。”

“為奉獻者奉獻,與逆行者同行”

在航空工業眾多企業進入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雙線作戰”之時,“志願者”這個特殊的群體成為了航空青年們的又一代名詞,他們用自己的可愛與堅守證明著:殘酷的疫情不會摧毀我們心中的溫柔。

性格爽朗、身體素質棒,哈飛“90後”飛機鈑金工王磊和很多年輕同事一起投入到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志願工作大多在室外,哈爾濱寒冷的天氣更是加大了工作難度,在臨時棚裡值夜凍得徹夜難眠,可這個東北小夥兒卻從不喊累叫苦。

復工後,各單位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科學安排生產計劃,努力拼搶生產任務。為了能多出一分力, 王磊在志願工作之餘主動要求排班拼搶生產任務,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清楚現在的任務有多重,完成任務本身就是在為抗擊疫情做貢獻!”在零件製作臺上,王磊一絲不苟地重複著每一個動作,談到此刻心聲時他說:“每一個落錘都是我的態度,每個零件都是我的答卷。”

中航環保作為航空工業武儀的下屬子公司,承擔了疫情期間泰康同濟(武漢)醫院汙水處理項目的建設。為了在3天時間內讓汙水處理系統達到傳染病醫院汙水排放標準,作為技術負責人的顧力實必須“勇挑大樑”。妻子及父母聽說他疫情期間返漢都充滿擔憂,他卻說:“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他們的使命,等我們老之將至時, 總要有值得回味的事!”顧力實和幾位同事用航空速度、航空品質圓滿完成了使命。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90後”青年佔很大比重的一線航空技能工人們擦亮青春底色,用主動請願、甘於奉獻書寫當代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他們說:“疫情面前,沒有誰是局外人; 眾志成城,我們都是同行者。”

“我們不一定是英雄,但我們對得起自己的‘初心’”

兩週前,航空工業通飛珠海基地裝配中心員工、“90後”郭友福和同事們到達湖北荊門,進行AG600項目測試改裝,“來到湖北那一刻,我們都長大了。”搶時間節點、梳理工序流程、指令配套、狀態檢查,每個人都在為飛機能順利達到海上首飛狀態而“拼命”!郭友福說:“白衣能執甲,我們航空人能‘鑄劍’,我們一定不辱使命,請祖國放心!”

“救死扶傷是醫務人員的初心, 航空強國是航空人的初心,型號需求是航空工業的使命與責任!”航空工業特飛所水動力中心青年骨幹曹凱的話代表了大家的心聲。眾多時代新青年已經接過父輩的接力棒,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為肩上的職責展現出青春拼搏中最美的樣子。

航空工業西飛機身裝配廠“90後”姜畢贏說:“習總書記的回信讓我意識到,在疫情面前,一個國家的凝聚力能有多強,一個民族的凝聚力能有多強。屬於我們中國青年人的力量蓬勃而向上,有著非比尋常的韌性和生長力。”

“盡心盡力、說到做到、馬上就辦、把事做好。”就是這樣簡單樸素的話語,讓我們看到航空青年們錘鍊出的傲人品質:有責任感、堅守承諾;有執行力,只問結果。

2020年,騰飛在即的“新舟”700被寄予了太多期望,航空工業西飛民機集成交付中心的青年代表楊家豪這樣寫道:

“如今,我仍舊奮鬥於兩場戰役, 其一是眾志成城的戰‘疫’,餘一是一飛沖天的戰‘翼’。

關於戰‘疫’, 我有絲絲情抒, 抒醫者治人心之情;抒善者舉善行之情;抒眾人共扶協之情。

關於戰‘翼’, 我有潺潺夢注, 注新舟逐天際之夢;注民航展乾坤之夢;注國家平青雲之夢。

關於航空,我有事事堅守,守自己初心之堅;守崗位技能之堅;守情懷奮鬥之堅。”

艱辛與磨礪是成長最好的催化劑。

疫情面前,我們深情為“90後”點贊,因為他們是新時代共和國的脊樑和希望,有能力、有擔當、有活力的他們正在航空工業的各條戰線上發光發熱,仿若一束束光芒,溫暖了這個特殊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