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主題猜想:修養、感動

2020年高考作文押題素材


一、修養

修養,是腐草化螢的光輝。如果極目處只有無盡的黑夜,我們用什麼來照亮心中的理想?古人認為腐草尚能化而為螢,用微弱的光對抗周遭荒涼,以如此浪漫的想象抵禦現實種種荒唐。聽,有一道聲音在說:哪怕身處泥沼的人也能揣一輪明月、養一池青蓮。

修養,是積雪不融的高潔。“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寂寂無人雪地裡的冰霜,陽光所融者,是它的形狀,所不能融者,是它的高潔。無論是在華庭還是陋室,君子端方,始終如磐石,一如既往。

修養,是不懼亂風的竹林。百川有容而大,蒼穹無爭自高。世人譏笑不過風裡飛沙,天地何曾因流言而寂滅?亭亭階前竹,心不動於微詞,目不眩於五色,反令風雨都靜了。

修養可經風雨,更可自成風雨。洗了從前塵垢,潤及無邊焦槁,生碧草、拔黃楊,書就多少輝煌。多少名人往事,不攜“修養”一詞,卻無一處不見那份自律的堅定、那份自愛的從容。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梁曉聲

【素材運用】

曾國藩在誡子書裡談到,自修之道,莫在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於慎獨。細細品味,不禁悟到,一切他人監督下的自覺亦不過是在人群中的包裝罷了,而只有慎獨才是一個人內心深處那最珍貴而又閃閃發光的修養。

金末元初,天下大亂,人民棄家舍業,四散流離,無數家宅淪為野地。而當眾逃亡者隨手摘下綴在枝頭的梨子時,卻有個叫許衡的青年保有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律,絕不肯出賣自己的修養,即使口乾舌燥,仍義不摘梨,終是憑藉這抹素養,功成名就,揚名千載。

而反觀遭人深惡痛疾的貪官汙吏,他們是沒有受過教育、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恐怕不是,在公共場合,他們儀表堂堂,風度翩翩,頗有一番為人民服務的姿態,願清正廉潔,造福一方的無私大義,可謂是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但反觀不為人知的幕後,卻又會看到另一副陰險、狡詐、毫無良知底線的嘴臉。那這是為什麼呢?不外乎是缺失了慎獨的品質,在色錢滔天的花花世界失去了人應有的自制和自律。終是在色慾和金錢的漩渦裡愈陷愈深,終於無法自拔、自甘墮落,在斷絕自己前途的同時引得萬人唾棄。

自覺,是一束清風微涼,在你焦躁激動時拂過心頭,喚醒理性的自律。修養,是一泓甘甜的山泉,時時滋潤著在世俗烈日的曝曬下、幾近乾涸的心田,激發人性的光芒。約束自己,心念他人,保持慎獨,便是一生不可或缺的養心之道、修養之方。

▣ 點評

文段開頭段引用曾國藩的言論,自然引出“慎獨”話題的同時,對修養進行了自己的定義。第二、三段分別從正反兩面舉例:許衡憑藉自身修養千古留名,貪官由於缺乏自律萬人唾棄,兩相對比,強調了修養的重要性。結尾將自律比作清風,將修養比作山泉,形象生動,呼喚人們保持慎獨、修養身心。

文章結構清晰,語言和技巧兼具。但建議在最後稍微討論一下個人修養的提升對社會的作用,這樣能更有感染力,同時昇華主題。如:

也許個人的修養只是夏夜中的一點螢火,但若有無數螢火匯聚在一起,則可與日月爭輝;也許個人的修養只是烈日下一束清風,但若有四面八方的風匯聚在一起,則可令四季更替;也許個人的修養只是山澗裡一泓清泉,但若有萬千泉水匯聚在一起,則可改河脈山川。修養,是一個人的道;修養,是每個人的道。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諸葛亮

【釋義】不能以自己能力高強就驕傲自大,不能因為自己受寵就到部下那裡作威作福。

【素材運用】

即使不是一個聖人,也要有自我修養;即使不是一個天才,也要有一顆謙虛向上的心;即使不是一個偉人,也要做一個能夠約束自己的人。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驕傲自大的人只會令人生厭。即使有了一點小小的成績,也不該四處炫耀,而應把它當做激勵自己前行的動力。如果只知道誇耀自己,就會越來越容易感到滿足,久而久之耽怠了天賦,消減了自我價值。人生之路也會變得越來越窄、越來越短。

做一個虛懷若谷的人、一個謙虛的人、一個有修養的人,於是小小的心靈可以裝進大大的天空,於是孜孜以求的星辰大海就在我們心中。

(有刪改)

▣ 點評

首段運用排比,很好地表達了中心思想:“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追求良好的自我修養”。第二段結合材料從謙虛和驕傲的角度抒發了自己對修養的理解。最後呼籲大家做一個有修養的人,結構完整,思路清晰。

建議對於“謙虛促進學習進步”“傲慢消減自我價值”舉例進行正反對比論證,如:

即使有了一點小小的成績,也不該四處炫耀,而應把它當做激勵自己前行的動力。豐子愷在茶館中小憩時聽人談論自己的畫,說其難以理解,於是他起身與那人共同探討,受益良多,後來他的畫做到了雅俗共賞,在通俗中深藏內涵。

如果只知道誇耀自己,就會越來越容易感到滿足,久而久之耽怠了天賦,消減了自我價值。人生之路也會變得越來越窄、越來越短。矜驕之斧傷仲永,指掌磨繭成張溥。決定我們成敗的是,是否具有“不傲才”的修養。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資治通鑑》

【釋義】若想禦寒,沒有比上好的毛皮衣服效果更好的;如果不想別人詆譭你的話,沒有比提高自身修養更好的方法了。

【素材運用】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曾言“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只要這個社會上一直有人在,流言蜚語就永不會停止。既然無法控制他人,何不從自身做起,修養德行,讓他人無話可說。

古天樂曾因不拒絕接爛片而被大眾質疑,他卻只說:“我要拍戲,有很多人需要我。”而後媒體曝光出他在貧困地區默默捐建數十所學校的消息,一時間,大眾紛紛改變口徑,讚美之聲不絕於耳,之前的謠言也隨之不攻自破。高尚的德行總能有效抵禦流言蜚語,讓他人無話可說。

高尚的品格勝過任何文飾與雄辯。太史公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擁有高尚品格的人不需要“自賣自誇”。李廣性格木訥,不善言辭,卻仍深受軍事愛戴,為何?孔子憑藉什麼擁有座下的三千弟子?《論語》何以編撰、流傳?魯迅為何深受豐子愷敬佩?我想這都源於他們的高尚品質。只有當一個人有了高尚的品質,他才能衝破謠言的束縛,從時代中脫穎而出。

▣ 點評

文段從修養的作用入手,“止謗莫如自脩”,面對謠言,我們無法控制他人,那就以自身的高潔堵住悠悠眾口。建議將每段的中心思想提煉得更分明一些,如:

高尚的品格總能有效抵禦流言蜚語,讓他人無話可說……高尚的品格總能勝過任何文飾,從時代中脫穎而出……高尚的品格……

這樣一來,結構能夠更清晰,邏輯也能更分明。

網紅花海被毀:修煉一顆保護美的慈悲之心

粉黛花海被毀,背後暴露出“審美之人卻在踐踏美麗”這一醜陋現象。無獨有偶,新聞報道稱,青海“天空之境”茶卡鹽湖變垃圾場;未開發的丹霞地貌600年也無法恢復原貌;千年巨石被迫蓋上“到此一遊”的羞恥印記……這都是因為我們對生養人類的自然毫無敬畏之心,對歲月的鬼斧神工毫無珍惜之情,對下一代的生存環境毫無憂慮之思。如果我們追求美麗的事物時,卻對自身的醜陋視而不見,那麼不管面對多麼宏大、壯觀的美景,都只能想到拍照發圈獲贊。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曾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角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這種對生命的憐憫和愛惜之情,讓人深感欽佩。如果我們對美,也有一份“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敬畏,有一份“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的欣賞,有一份“春深欲落誰憐惜,白侍郎來折一枝”的慈悲,那麼我們面對它時,不但會覺得賞心悅目,更會受到精神的震撼和啟發,會渴望瞭解美的內蘊和歷史,從而理解美的珍貴、美的易碎、美的精神。

美是有靈的,當你真正懷抱一顆慈悲之心去看待它、保護它,它才會向你展示它的靈魂。它們曾寂寞地歷經了千年的風霜,曾目睹人類歷史的興衰更替,曾用自己短暫的生命發光發熱,它們甚至比人類更瞭解自然、社會和生命,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與它們對話,像恭敬謙卑的學生一樣向他們請教問題,它們會將一切傾囊相授。所以,謹記構建人與美的和諧關係,從尊重開始,靠敬畏和理解構築,最終由慈悲之心來永久呵護。

優衣庫聯名款遭哄搶:追求外在光鮮,也不能忽略了內在修養

優衣庫與Kaws聯名款的推出,滿足了許多年輕消費者“求關注、求認可”的心理需求。時下,他們不僅希望穿得與眾不同,更是試圖站在流行的最前沿,走在街上“吸睛無數”。所以該聯名T恤一經上市,便引發“購買熱潮”,導致許多優衣庫門店的售賣現場極其混亂。許多人只顧搶到心儀的服飾,卻忘記了平日裡應有的風度和禮節,反而認為“排隊只會浪費時間”“守秩序晚了什麼都沒了”。

這種無視秩序的“搶購”方式,暴露了部分民眾素質和禮儀的缺失,不禁讓人聯想起2018年的“網紅花海”事件:為了拍出美麗的照片,很多慕名而來遊客完全忽視規章制度,在粉黛草裡肆意踐踏,令花海毀於一旦。

但比起穿得好看,基本道德素養的高低更應得到重視。難道禮儀和優衣庫聯名T恤一樣,只值“99元”嗎?搶到了聯名款T恤,頂多是張揚了個性,顯得時尚好看,可一個人在為人處事時最基本的禮貌,卻是一面映照出他內在素養的明鏡。若它由於購買時的“粗暴無禮”和“失去理智”而破碎的話,便可謂得不償失了。靠衣著得體光鮮粉飾的門面,終究掩蓋不了缺乏素質和涵養的內心。

《荀子》有言:“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對於為人修身、處世做事乃至維護社會秩序而言,禮儀和修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孩童時代開始,我們就在學習如何做一個文明人;長大後,每個人更應該增強自覺遵守秩序的意識,端正自身態度,成為一個內在“體面”的君子。

2020年高考作文押題素材

二、感動

感動是普遍的,無論貧富貴賤,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無論冬夏春秋,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

感動又是珍貴的,唯有真心與真情的碰撞,才會教人不禁心頭一顫,熱淚盈眶。

感動或許是一種非理性,但它又是那樣純粹,那樣美,為整個世界罩上一層融融的暖色。

苦難需要的是感同身受的正視和救助,而不是站在苦難之外的感動和抒情。——《中國青年報》

【素材運用】

苦難需要的是感同身受的正視和救助,而不是站在苦難之外的感動和抒情。

隨著社會發展,愛心被少數人的惡意肆意消費。挺身而出的人漸漸隱退,明哲保身者在見義勇為前猶豫不決。英雄依舊被給予鮮花和掌聲,人們大肆宣傳所謂“正能量”,卻只會在屏幕前振臂高呼、慷慨激昂。苦難不需要旁觀,氾濫的感情不如誠摯的雙手;苦難不需要同情,慘痛不意味卑微,正視與尊重是不變的準則。

一句很老套的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愛在心頭湧動,可要付諸實踐啊。別被蒼白的網絡縛上,石沉大海,辜負了拳拳暖意。

▣點評

這篇練筆緊密圍繞選句的意義,結合社會現實展開論述,語言流暢,用詞精準。但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過於偏重列舉觀點,沒有結合具體的例子,顯得整篇文章有點“虛”。建議在第二段、第三段中結合一些時事事件,通過對比論證進行闡發,使文章更充實飽滿。

此外,第二段中開頭寫“隨著社會的發展,愛心被少數人的惡意肆意消費”與後文銜接得不夠緊密,建議改為:

隨著互聯網和自媒體的發展,新聞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人會在網絡上為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的苦痛而傷感,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冷淡如冰。或許這些人從始至終關心的,都只有自己。

別輕蔑少年時期感動過的東西。——黃永玉

【素材運用】

素時錦年,時光荏苒,當你我褪去幼年純真,變得成熟,變得獨立,當你我的眼界由狹隘變得寬廣,眼裡所看、心中所想也就與以往不一樣了。

曾記當年,初涉世事,那雙眼眸靈澈幼稚,她喜歡觸摸銀杏金黃扇葉上的脈絡,她會看著寒冬臘月突兀的樹枝潸然淚下;她喜歡聆聽布穀清亮婉轉的歌聲,她會在雷雨交加的夜為還未歸巢的鳥兒擔憂;她喜歡和一群朋友嘻笑打鬧,她會在朋友摔倒時陪著朋友一起哭……後來,她長大了,懂事了很多,她看到冰心筆下的雨打荷葉、蓮葉蔽花會感動;她讀到“零落成泥碾作塵”會傷感;她的日記裡有一隻受傷折翼的鳥跌落在公園的草叢,不斷地撲著翅膀想要飛翔;她在每個清晨離家上學時總看到有個背影留在家門口,佝僂而堅定,每次離別時都更加不捨。現在,多少個在外地的日夜讓以往成了雲煙,學校離家很遠,每年回家很少,學生忙於學業,成人忙於工作,當他們與周圍的人談笑,與同事競爭,當他們穿梭在鋼筋水泥或者燈紅酒綠,當他們因為生計忙得焦頭爛額,再也沒有人回首過往。可能在某個輾轉反側的夜晚,看著窗外的光照在室內的天花板上發呆,突然就莫名地潸然淚下。

同學聚會時,老師拿了我們班上同學的作文本唸了一篇題為“那件事讓我感動”的文章,作文只有300字,很短。唸完的時候卻是引來了鬨堂大笑。“什麼啊?這誰寫的這麼爛?!”“不就是一個老頭子掃個大街嗎?居然能感動到哭?搞笑。”“好幼稚……”“如果那個老頭子給我一臺iPad或者100WRMB我可能會感動哈哈……”“誰還會感動啊,只有傻子才感動。”

社會變得奢華,當所有人都隨波逐流,沒有人會逆流而行,因為他們害怕遭到白眼、孤立、排斥、譏諷。當每個人都裝著毫不在乎、灑脫自得,跟隨著潮流,似乎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打動他。於是也像別人一樣嘲諷自己感動過的事,輕蔑自己的年少無知……

(篇幅原因有刪改)

▣ 點評

作者先通過幾個生動的微觀場景寫過去的“多情善感”,再通過詳細描寫“老師唸作文”一事反映了現在的“冷漠無情”,詳略結合,今昔對比,過渡自然流暢。此外,作者的語言非常細膩,風格清新,記敘、抒情和少量議論結合得非常緊密,文脈貫通。

不足之處在於,這篇練筆雖通過今昔對比,批判了長大後的“我們”變得冷漠自私,但文章結束得非常倉促,整篇練筆的情緒也偏消極。

建議在最後加一些積極正面表述,如:

每個人跟隨著潮流,都表現得毫不在乎,灑脫自得,似乎不會被任何人、任何事打動。但當我們真正把自己“訓練”得“刀槍不入”,變得冷漠麻木的時候,我們也將永遠錯過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

流淚從不是懦弱的代言,感動也從不是愚蠢的表現。正如畫家黃永玉所言:“別輕蔑少年時期感動過的東西。”因為那些情緒、那些衝動、那些執著,正是人性賦予我們的力量,它們蘊藏著生命的本質。

冷漠無情,就是靈魂的癱瘓,就是過早的死亡。——契訶夫

【素材運用】

看客心理是我們親手搭建的隔離板,是社會的劣根性,同時也是社會的悲哀。誠如契科夫所言,冷漠無情,就是靈魂的癱瘓,就是過早的死亡。鋼筋水泥建築了都市,似乎也堅固了我們的心。有的人充當鍵盤俠肆無忌憚地按鍵傷人,有的人無所顧忌地對著試圖輕生的女孩大喊“跳下來”,有的人不顧管理員阻攔心安理得地踐踏花草,有的人無視駕駛員與乘客的爭吵最終葬送自己的生命。“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斯坦尼斯洛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露出看客心理產生的原因,集體負責等於集體不負責,正是這種思想的深入讓看客心理越發頑固。

看客心理是埋葬人心的墳墓。雪萊曾有言,“當愛漸漸死去,人心不過是活著的墓穴。”人間之所以有冷暖,是因為我們有一顆能感知愛的心。(當愛漸漸死去,無法感知的我們也會變得麻木,這時的人心,不過是活著的墓穴。正如莊子所言,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世上最悲哀的事莫過於心死,而社會最悲哀的則莫過於每個人都是一具空殼。)當我們每個人都被看客心理所支配,當我們心中的愛漸漸死去(凋零),社會將會如何?小月月事件又將在何處上演?未來又將會有幾輛公車在吵鬧中墜入江中?(往日的悲劇絕不能在當代再次重演,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也不可就此被看客心理掩蓋,倘若我們繼續任由看客心理繼續蔓延,我們終將會為自己築就起人心的墳墓。)

面對看客心理的無聲蔓延,我們應該勇敢地對看客心理說不。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不應是對這個世界冷漠,而是對這個世界溫柔起來。重慶大巴上,倘若當時有一位乘客上前勸阻,想必又將會是另一個結局。反而觀之,救火英雄王鋒不顧烈焰火海救人,用自己的行動向看客心理發出挑戰,對看客心理勇敢說不,他感動眾人並被評為2017感動中國人物。誠然,看客心理在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但只要我們用自己的善良去溫暖他人,勇敢地向看客心理說不,看客心理終將會被社會所驅逐,我們終將成為自己的英雄。

羅曼·羅蘭曾說,有一種英雄主義是面對生活的不如意依舊樂觀向前走下去,而我認為,有一種英雄主義是面對看客心理席捲而來的浪潮依舊堅守本心。“此後如竟沒有燭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魯迅先生在《隨感錄》一文中如是說。願我們都能勇敢地向看客心理說不,不讓心靈成為酷暑下的撒哈拉,成為如魯迅先生所言的只管向上走的中國青年。

(篇幅原因有刪改)

▣點評

作者先談“看客心理”的來源及危害,再說我們應該拒絕“看客心理”,觀點鮮明,引經據典,論述有力,邏輯較為嚴密。此外,作者的時事素材積累非常豐富,且在論述過程中能夠進行整合和提煉,突出關鍵要素,緊密結合論點。

不足之處在於,作者在每一段的論述過程中,可能為了首尾呼應,時常會出現重複的語句,顯得比較冗餘,特別是在第二段中對雪萊的名言進行闡釋的時候,只是進行比較淺表的解釋,而且多處詞句重複,建議進行適當地刪減(如文中括號裡的句子可刪去)。

逆行的白衣戰士:疫情中的感動與力量

治病救人總是醫者尋常,他們日夜堅守,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病患、為你我築起一道屏障。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是新型肺炎最初的“小湯山”,院長張定宇身患漸凍症,妻子也因身處前線而遭遇感染,他依然身先士卒、堅持奮戰。當被問及自己的病情時,他總顯得豁達,不多言便邁著蹣跚的步子,繼續堅守在病房,與同事們一同與病毒作戰。

耄耋之年,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臨危受命,奔赴抗擊病毒的最前線,為打勝抗疫戰服下定心丸。“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各地醫療人員在請願書上留下一個個指印,不計報酬,不論生死,逆著人流,馳援武漢。

除了他們,更有千萬醫護工作人員堅守在不同的崗位。他們是父母,是妻子,是丈夫,是兒女……但在疫情面前,他們是身著白衣戰袍的戰士。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面臨未知與無奈,他們衝鋒在前,在沒有硝煙的戰場,為你我驅散疫情陰霾、不安疾恙。

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守護孤島的愛國衛士

守島衛士的稱號,自然與王繼才、王仕花夫婦用大半生守護的開山島有關。開山島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20海里的海面上,地屬我國黃海前哨,是一座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小孤島。這裡的環境惡劣非常,不僅蟲蚊鼠蛇橫肆,水電也不通,唯有幾間空蕩蕩的營房,條件極為艱苦。

王繼才第一次來到開山島的時候,是在1986年的夏天。在島上的第一個夜晚,他躲在山洞裡,聽到翻湧的海浪聲震如雷,滿山的耗子窸窸窣窣,還有尖利的風聲,心裡止不住地發慌。王繼才原本是從來不碰酒的,但無法消解恐懼感驅使他就著夜色,把老政委送來的酒一瓶接著一瓶灌了下去。

王繼才去開山島的時候,與他成婚剛過兩年妻子王仕花並不知情。得知真相的王仕花非常生氣,她埋怨王繼才:“你怎麼可以一聲不說就這樣走了?”十幾天後,王仕花在老政委等人的陪同下,第一次來到開山島探望王繼才。面對眼神裡帶著三分氣惱七分擔憂的妻子,王繼才愧疚地說:“我怕說了,你就不讓我走了。”

半個月之後,王仕花再一次登上開山島,而這一次,她毅然決定要留下來,陪伴在王繼才身邊。她忘不了第一次探望王繼才時,丈夫明顯消瘦下來的臉頰,以及沒有時間收拾的凌亂住處。她支持丈夫的選擇,但心疼丈夫在島上孤苦無依。開山島不能沒有王繼才,丈夫也不能沒有她。所謂夫妻情深,大概就是這樣平淡而又偉大吧?

每天清晨,王繼才都會和王仕花前往升旗臺,莊嚴地把五星紅旗高高升起。這或許是世界上人數最少的升旗儀式,但它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卻絲毫不減別處。它所升起的,乃是守島人對國防事業的鞠躬盡瘁,對祖國河山的忠心耿耿。

平日裡閒暇無事的時候,王繼才夫婦會用石子在地上畫格子下象棋,或是一起收看畫面不清晰的電視機,或是聽聽收音機中的新聞。有時,兩個人還會一起吟唱記憶中的老歌。那些洗練的歌詞彷彿蘊藏著一種力量,給予堅守在荒蕪島嶼的他們以莫大的鼓舞和安寧。這樣的夫妻生活,簡樸到清貧,但在當今這個社會中,卻顯得是那樣的珍貴、溫馨。

有一次,颱風毫無徵兆地驟然來臨,島上儲存的糧食卻早已告罄,王繼才夫婦只好撿食海螺充飢。等到武裝部門終於設法送來食物和淡水時,他們已經堅守整整17天了。到底是怎樣堅定的信念,促使王繼才夫婦無怨無悔地執行著守島使命呢?王繼才回答道:“我的想法很簡單,開山島地處黃海前哨,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守護好它。”簡單明瞭的回答,道出了夫妻二人愛國奉獻的赤子情懷。

孤懸海天一座島,五星閃耀一面旗。在大多數人已經變得“太聰明”的時候,王繼才夫婦卻用最樸實的行動為我們詮釋了何謂大智若愚。

2018年7月27日,王繼才在執勤期間突發疾病,醫治無效病逝,終年59歲。

在2018年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上,《感動中國》給予頒獎詞:浪的執著,礁的頑強;民的本分,兵的責任。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三十二年駐守,三代人無言付出,兩百面旗幟,收藏了太多風雨。濤拍孤島岸,風頌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