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正,終於創作出了一部經典的年代劇

官人說:

《鬢邊不是海棠紅》終於開播了。


雖說在開播前一天才緊急定檔,但這一點也不影響這部劇的熱度,開播一天就登上熱度榜第一,黃曉明、尹正更是因此圈了不少粉。


今天首席影評官發表的是入駐影評人阿撥的文章—《鬢邊不是海棠紅》。

在京劇的發展中,出現了眾多像梅蘭芳、程蝶衣這樣的京劇大師,他們用青春與夢想為京劇這門藝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最近又有一部振興國粹京劇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火了。這部劇由於正擔任總製片人,實力演員黃曉明、尹正、佘詩曼領銜主演。


它講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一代天才京劇名伶商細蕊(尹正 飾)與新派富商程鳳台(黃曉明 飾)結交,在程鳳台幫助商細蕊在北平重建水雲樓,並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京戲人才。整個故事在致敬早期京劇傑出人物,並以京劇國粹還原出時代沉浮。



1.讓京劇飛入尋常百姓家


過去一部部定格國粹的經典作品《霸王別姬》、《梅蘭芳》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片中所涉及的京劇名匠對傳統藝術的專注、在國家危難之際的民族氣節令人動容。


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則是以宏觀的敘事方式,見證著京劇的時代發展以及動亂年代下人們的生活變遷。


此前製片人於正就曾說過:“我希望有一部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戲,讓觀眾能真的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偉大和美學,更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傳承下。”


所以到了這部劇於正在遵循京劇文化發展脈絡與藝術規律的前提下進行了合理化改編,沒有京劇藝術的晦澀難懂,也不借文化傳承大搞噱頭,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姿態走進劇中人物,讓京劇飛入尋常百姓家,並走進年輕人的視野。



2.戲劇變革的衝突性


劇集一開篇便拋出了人物以及戲劇變革的衝突點。視戲如命的商細蕊未赴約姜榮壽的壽宴,而是跑去妓院與頭牌說戲。商細蕊雖不諳人情世事,卻一門心思的想推動京劇的創新。正由於商細蕊這種不喜虛假社交的性格,他得罪了不少有頭有臉的“大人物”。



在水雲樓的戲臺上,商細蕊想著“千篇一律的作品是該改改了”,臨時改編戲曲的行為引發了眾人的不滿,就連老闆都要商細蕊停止唱戲,怕砸了自己的招牌。


但他依舊不為所動,演完了一整首曲子。此時臺下坐著他唯一的觀眾程鳳台,二人一見如故,遂成知音。



程鳳台之所以與商細蕊交好,除了被他的表演境界所折服外,還讓他從戲裡悟出了不少人生道理。在第六集中,商細蕊扮成了楊貴妃亦歌亦舞,讓臺下的程鳳台看得如痴如醉,他觸景生情,腦海裡不斷閃回不堪回首的往事。



3.視角獨特、敘事巧妙


從這段劇情中,我們能窺探到商細蕊雖表面風光,內心卻孤獨脆弱,無人能懂。而商細蕊卻能感同身受,產生了英雄惜英雄的情結。


在後續的劇情中,我們還能看到程鳳台入股雲水樓,支撐商細蕊唱戲;幫商細蕊管理雲水樓的賬務等情節。


經過兩個人的共同努力,戲班子也從草臺到初具規模,這不僅代表著梨園舞臺的小變化,也代表著時代舞臺的大方向。



而初嘗戲臺重建喜悅的商細蕊,卻遭到了日軍的強擄,在得知商細蕊是京劇名伶後被要求為日軍表演京劇。


該劇拋出了又一衝突點——當梨園小江湖受到社會大江湖衝擊時,被時代裹挾的他們該何去何從?程鳳台積極為東北抗日籌措資金,商細蕊也組織慰軍義演,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這既涉及了主角對傳統曲藝的熱愛,也有北平闖蕩的劫難風波。回顧中國京劇230年的發展進程,那些表演藝術家經歷著市場競爭,內憂外患下,他們不畏強權,用智慧與信仰築起了一道道“防線”,而商細蕊和程鳳台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主角立體的人設,給予劇集有關人物成長的空間也相對較大。程鳳台看似是個八面玲瓏的紈絝子弟,在與商細蕊相識後經常會在他面前顯露出真實的一面,他們把酒言歡,互訴衷腸。


兩個人還試圖把《長生殿》改名為《盛唐傳》。其實程鳳台都猜得出來,商細蕊所唱都是對當下時局和未來的寓言,他唱的是盛世也是哀樂,是戲曲也是理念,兩個人在切磋交流的過程中得到的是一種共情。



縱觀年代劇的創作,《鬢邊不是海棠紅》是個視角獨特、敘事巧妙的存在。而此次聚焦“梨園行眾生”在轉亂之後,重整家園的精神面貌。


劇集要展現的不僅僅是主角的藝術成長,是藉助商細蕊與程鳳台兩位代表人物的經歷,來展現老一輩人的反抗和愛國情懷,一種在中國的抗戰氣氛下的堅定意志。也是因為這股子“精氣神”,讓《鬢邊不是海棠紅》獲得了高熱度。



能看得出於正從《延禧攻略》開始做出了改變,《鬢邊不是海棠紅》更是給出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曾經那個愛耍“三把斧”,愛耍套路的於媽開始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有了新的嘗試,這部年代劇對於熟悉他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