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雨巷詩人:戴望舒


戴望舒 簡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翻譯家等。他先後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愛》。曾經和杜衡、張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我第一次讀戴望舒的詩,應該是上小學的時候,叫《在天晴了的時候》,我還模仿那首詩寫了一首《當你傷心的時候》,不過那時候我並不知道這是戴望舒寫的詩,要說真正讀戴望舒就是從這首《雨巷》開始的,在我上高一的時候,語文課本上這是一篇必背詩歌,我很開心,因為我很喜歡這首詩,要是能在語文課本中碰到自己喜歡的課文是多麼難得啊,我暗自感謝編者將它選編進來,讓我讀到了這一首美妙的詩歌。從此,我又認識了一個新的詞語,就是:彳亍,形象很怪的兩個字,拼在一起就是行走的行,開始我還以為是印刷錯誤,後來無知的我,才知道它的讀音,明白這個詞語的意思是:漫步走。形容走走停停的樣子。

是啊,本來是一個行字,可是卻拆開了,可見行走的很緩慢,徘徊踟躕,停停走走,古人造字可真是巧妙呢(當然這是我自己的胡亂猜解)。之後我記住了這個詞語,也把它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當然,我不是因為認識了彳亍,而喜歡上這首詩,而是因為其優美的韻律、朦朧浪漫的意境、憂愁迷惘的思緒、美麗的意象運用……

一個八卦的問題隨即出現在我的腦海,這位美麗的丁香一樣的女子又是誰呢?詩人一定很喜歡她吧?這首詩是一首純粹的愛情詩嗎?如此朦朧縹緲的一首詩,可真叫人難以捉摸。

先說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殺之後。戴望舒時年22歲。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詩人,面對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隱居在江蘇松江朋友家,孤獨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夜坐聽風,晝眠聽雨”,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可生活貧乏,整天“窗頭明月枕邊書”,詩人只能在“舊時的腳印”、“青春的綵衣”和星光下的盤桓中尋求慰藉。

因此這首詩被認為表現了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再現了那個時期一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

所以,這首優美的詩歌是沒有愛情成分的?我想也並不一定如此,這個想法的支撐來源於當時在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播放的戴望舒紀錄片,也是我真正瞭解戴望舒的開始。

在這部紀錄片中戴望舒的長女戴永素說到:“我表姐認為,施絳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我們暫且不去猜測每個說法,施絳年是戴望舒的初戀這是確定無疑的事情,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談一下戴望舒的情感往事,從這位“丁香姑娘”的原型開始。


施絳年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戴望舒、杜衡到松江施蟄存家避難。就在這個時期,戴望舒愛上了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施絳年比戴望舒小5歲,當時在上海中學讀書。她開朗、活潑、富有個性,不像戴望舒那樣既衝動又憂鬱內向。戴望舒一首接一首的寫表白詩歌,施絳年卻並沒有被打動。童年一場天花後臉上留下的麻子本就讓戴望舒感覺到自卑,遂認為,姑娘的冷漠實際上是對自己人格和生命的蔑視,使他真正感到生之屈辱。

1928年,戴望舒無法忍受折磨以自殺相逼,施絳年無奈只得接受戴望舒。1929 年 4 月 1 日,戴望舒自編的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出版。他在扉頁印上了 A Jeanne給絳年幾個法文字。扉頁上還有兩行古羅馬詩人A提布盧斯的拉丁文詩句,戴望舒自譯為:“願我在最後的時間將來的時候看見你,願我在垂死的時候 用我的虛弱的手把握著你。”

1931年,兩人訂婚,施絳年此時實已愛上他人,便以希望戴望舒完成學業以保證以後經濟無礙催促他出國讀書。第二年,戴望舒守約前往法國留學。在法國沒過多久便傳來施絳年移情別戀的消息,戴望舒傷心不已,無心學習。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證實施絳年已移情別戀,他便當眾打了施絳年一記耳光,然後登報解除婚約,結束了這段長達8年的苦戀。


穆麗娟


沉浸在失戀傷痛中的戴望舒,當時住在劉吶鷗的江灣公園的公寓,與穆時英一家捱得很近,為了撫慰戴望舒愛情的傷口,穆時英將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戴望舒。小他12歲的穆麗娟清純、秀麗,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從感情的困厄中掙脫出來。

穆麗娟和戴望舒


1936年,兩人在上海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穆麗娟還為戴望舒生了一個女兒。由於時局變化,兩人不得不到香港避難。抵港後,戴望舒夫妻二人住在林泉居,房舍依山而建,鳥語花香。戴望舒請了兩個保姆,一個帶孩子,一個做飯,他和穆麗娟學學英語,看看電影,辦辦沙龍,讓林泉居成為當時香港文人的聚集地。但這個讓人羨慕的三口之家卻沒有繼續走下去。穆麗娟是仰慕他的才華與他走到一起的,兩個人本應該有很好的婚後生活。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樣去愛一個女人,隨著彼此瞭解的深入,穆麗娟發現戴望舒事事一人做主,從不過問她的意見。“之前在自己家的時候,我真的是一點人情世故都不懂,但是後來20多歲了,我成熟了,他還是當我小孩子看待。是我提出他每月應該要給我一些買些小東西的費用,他後來才每月給我30塊錢,其他的再也沒有了。”大男子主義的丈夫讓妻子感到了不適,穆麗娟曾和他說:“你再壓迫我,我就和你離婚。”然而,戴望舒總是當作玩笑置之。

終於,一根導火線徹底引燃了搖搖欲墜的感情危機。1940年6月,出任偽職的穆時英在上海被國民黨特工刺殺身亡,由於政見不同,戴望舒不許穆麗娟回上海奔喪。同年,他又扣下了穆麗娟母親的報喪電報。當不明情況的穆麗娟身著大紅旗袍會見友人葉靈風之妻趙克臻,被笑說在熱孝中還穿大紅時,她才得知了母親的噩耗。她當掉了母親留給她的翡翠胸針,買了船票帶著女兒毅然決然地回到上海。

戴望舒抱著幼小的朵朵


1940年12月回到上海的穆麗娟決定離婚,性格脆弱又敏感的戴望舒在苦求穆麗娟無果後,寫下了留給妻子的絕命書,服毒自殺,但被朋友所救。收到信後,穆麗娟通過律師辦理了半年分居,以觀後效,女兒則交給戴望舒撫養。戴望舒先後寄出了兩本日記和婚後無數張充滿親情的照片製成的相冊,“麗娟,請你想到我和朵朵在等待你,不要忘記我們。”但穆麗娟始終沒有回覆。1941年穆麗娟與戴望舒正式離婚,一段短暫的婚姻就這樣結束了。

穆麗娟老年說起戴望舒,最大的怨言還是戴望舒對施絳年的舊情難忘。戴望舒在和她生活的期間曾經寫過一首詩,名為《有贈》。

  我的夢和我的遺忘中的人,

  哦,受過我暗自祝福的人。

  終日有意地灌溉著薔薇,

  我卻無心讓寂寞的蘭花愁謝。

穆麗娟認為,戴望舒用蘭花暗示自己,以薔薇暗示施絳年。

為了愛情兩次自殺的戴望舒,卻終究沒能留住任何一個。


1942年3月,作為抗日愛國人士的戴望舒被捕。日軍已經通過偵察得到情報,知道戴望舒與抗日作家端木蕻良之間聯繫密切,想要從他嘴裡打聽到端木的下落,將端木緝拿歸案。日本特務對戴望舒施以法西斯的酷刑,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戴望舒咬緊牙關,都挺了過來。

出獄後戴望舒住在葉靈鳳家裡養病,休整一段時間之後,他到大同圖書印務局編輯部做編輯。此時,戴望舒與同在大同圖書印務局的抄寫員楊靜相識。

楊靜出現在戴望舒遭受身心重創之後。這個小戴望舒21歲的嬌小美麗、活潑熱情的南方女子給了戴望舒新的希望。

楊靜與戴永絮


同年,戴望舒與楊靜很快進入熱戀。儘管楊靜的父母竭力反對,但楊靜是個充滿個性的女孩,她衝破種種阻力,毅然與大她21歲的戴望舒結了婚。楊靜從小長在香港,嬌小美麗,活潑好動,結婚時才16歲,新婚初期,他們的生活還是安定而幸福的。但由於彼此性格和年齡的差異,加之婚前缺乏深入瞭解,婚後不久便出現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瑣事吵架。


楊靜、戴望舒及子女


1946年春天,他們全家回到上海。這時,收入急速減少,戴望舒的哮喘病又加重,他的名節又受到懷疑。1948年5月,為了躲避危險,戴望舒又攜妻女回到香港,就在詩人急需妻子理解、安慰、支持、患難的時刻,楊靜卻愛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因萬念俱灰,煩躁易怒的戴望舒打了用情不專的楊靜。楊靜則就勢絕情離去,戴望舒做出了種種努力希望挽回,然而楊靜心意已決無法挽回,戴望舒只得一直不在離婚協議上簽字。楊靜無奈之下與姓蔡的青年相偕出走。為情自殺兩次的戴望舒這一次也真的是心灰意冷了。

當時在課堂上看完紀錄片的時候,很多同學在感嘆:“戴望舒可真是個多情的男人啊!”也有人說:“他可真是善變!”我很難去單純的同情他或者是批評他,他在感情中受到了傷害,同時他也傷害過別人的心;他會寫浪漫的詩句卻做不成一個浪漫貼心的丈夫;他感情真摯卻又陰鬱衝動。他陷入三段感情卻又失敗於三段感情。但是,不管他的情感生活如何,他終究成為我最愛的近代詩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