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開學時間定了!家長含淚歡呼,一萬多學生袒露心聲:早就想回校園

3月25日,四川省教育廳發佈《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有關事項的通知》,讓家長們期盼已久的開校時間陸續敲定,不少家長飽含熱淚地感嘆:“小神獸終於要歸籠了。”還有一些家長調侃稱“再不開學,快要被逼瘋了”。

實際上,在家長們吐槽自己帶娃的“煩惱”時,許多孩子也不想待在充滿“手機、煙味、批評、什麼事情都催我”的家裡。

3月24日起,紅星新聞聯合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彭山區、仁壽縣等教育和體育局對眉山市一萬多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匿名問卷調查,結果出乎很多家長的意料:在參與調查的15160名學生中,佔比達97.5%的14781名學生表示,想回校園已超過一個月。

調查中,有孩子難忘於對全國抗擊疫情的感動、對父母的感恩、對生命的感悟,還有四川人少不了的幽默、樂觀:最難忘的事是沒有收到紅包,這件事教會了我愛護生命,年年都有收不完的紅包;釘釘教會了我早睡早起……

眉山東辰國際學校一名小學生的話語,或許能代表許多孩子的心聲:相比起狹小的家和隨時都會發怒的爸爸媽媽,校園是多麼的寬廣,老師是多麼的和藹啊。

↑疫情期間,眉山市東坡區兩名小學生在家上體育課。

A 相處

“你除了耍手機就是罵我們,問道題你都懂不起”

3月25日這天,對於眉山的楊明星先生而言簡直是喜事連連。

先是17時許,看到眉山市教育和體育局官方微信發佈通知:中小學生教職員工返崗返校。22時許,四川省教育廳又發佈《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有關事項的通知》,全省高三4月1日開學,初三可4月7日開學復課。

他的眼眶熱了又熱,和四川千千萬萬學生家長一樣,38歲的楊明星讀初三的兒子和讀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從放寒假起就待在家一直到現在。

原本楊明星指望著上網課後,就不用每天守著兩個兒子,對他們的批評會少一點,關愛會多一點,但家中只有一臺電視,兩個兒子常因上課爭吵。上課期間,兩個兒子一會要喝水,一會要撒尿,一會又打得哇哇叫,讓沒有復工、心煩意亂的楊明星在家刷個抖音也不安寧。

對兒子不滿意,兒子也長期看不起只有初中文化的楊明星。小兒子沒有時間概念,課間休息就要休息30分鐘,被楊明星一頓臭罵時他還頂嘴:你除了耍手機,就是罵我們,又不和我玩,我要去學校找同學玩。

大兒子的課程除了語文能懂一點,其餘的楊明星幾乎一問三不知。

有次心血來潮,楊明星準備看看大兒子的作業,大兒子一臉嫌棄:爸爸,你檢查啥子嘛,你又不曉得對錯,我問道題咋個做你都懂不起,還是在學校裡好,可以問同學,問老師。

聽完這話,楊明星心如死灰,下午媳婦回家,楊明星都想抱著媳婦哭一場:“再不開學,我都要被逼瘋了。”

“爸爸想回去上班,我也好想早點回到學校”

想讓孩子回校的,還有老師。畢竟,許多老師也是孩子的家長。

在眉山一所中學教英語的張老師的孩子在讀小學,不過她很少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孩子,班上幾十個學生,每天都要掌握他們的身體情況,上報相關信息。

上完網課,還要面臨學生的各種問題,等回答完問題,還要檢查作業。

這還是上課時間,每天還要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常常讓平時基本上在學校裡吃午飯的張老師手忙腳亂。

8歲的女兒,則經常羨慕媽媽的學生可以隨時找到媽媽,“我經常問媽媽一些事,她就說等一下、等一下。”

張老師有個同學在教育系統上班,每當其他省份的開學時間出來,她都要在群裡問問同學:我們四川還有好久開學哦?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回去上班啊?

3月25日22時許,四川省教育廳發佈《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有關事項的通知》,全省高三4月1日開學,初三可4月7日開學復課。

張老師趕緊轉發到群裡,電話也忙碌了起來,大家都在商量開學復課前的準備。

晚上睡覺前,女兒走到心情大好的媽媽門口輕輕地說:媽媽,我也好想早點回到學校去哦。

眉山市東坡區東坡小學三年級八班學生楊雨彤的爸爸在一所高校任職,在接受採訪時,她直言不諱地表示,放假放得太久了,在家待夠了,很想回學校見到老師和同學。

和不能按時到校經常在家神情低落的爸爸一樣,楊雨彤說,爸爸想回去上班,我也好想早點回到學校哦。

↑和同學們在一起,東坡小學三年級八班的楊雨彤(左三)很開心。

B 調查

一萬多孩子袒露心聲:我們很早就想回校了

家長們自稱“再不開學,快要被逼瘋了”。實際上,許多孩子也不想待在充滿“手機、煙味、批評、什麼事情都催我”的家裡。

3月24日,紅星新聞聯合眉山市東坡區教育和體育局、仁壽縣教育和體育局對眉山東辰國際學校、眉山蘇洵小學、東坡小學、蘇轍小學、蘇南小學、大北街小學、仁壽師範附屬小學、城北小學及彭山區等數十所、上萬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匿名問卷調查。截至3月25日18時,共收回15160份問卷。

↑截至3月25日18時,共有15160名學生參與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的問題包含:“你想回學校嗎”“你什麼時候想回去”“回去最想做的事是什麼”“這次疫情後,你希望家長和自己有什麼改變”“這次疫情最讓你難忘的事是什麼”等10個問題。

許多家長都以為,孩子們並不想去讀書,只想在家玩,但調查結果卻出乎他們的意料:想回學校的有14781人,佔97.5%,而且至少已經想了超過一個月;不想回學校的只有379人,佔2.5%。

學生們想回學校的時間,和許多教師預判的相差無幾:正常開學時間,也就是原定的2月9日,想回學校的有8816人,佔58.2%。3月份上網課開始想回學校的學生有6167人,佔40.7%。

↑被調查同學想回學校的時間。

為什麼家長心目中想在家玩的孩子們卻迫不及待想回到學校呢?

眉山東辰國際學校小學部藝體中心主任兼學生與班級建設中心副主任王克兵分析,之前放寒假時明確了2月9日開校,加上每年都是正月十六左右開校,孩子和家長們都有心理預期。上網課後,學生在家需要進入學習的狀態,但人又在家裡,長時間在家長的關注中,加之家長的期望值、文化程度等差異,和孩子的衝突會增加,所以孩子們迫切想回學校。

其實,在元宵節後,王克兵就接到了不少孩子的電話:王老師什麼時候開學呢?我好想回學校,好想上你的課哦。

調查問卷顯示,回到校園中,想見老師的學生比例約71%,遠遠大於想見同學的比例。

孩子們最大的希望是家人少點批評多點關愛

在問卷調查中,有個希望家人有什麼改變的問題,在15160名學生回答中排名第一的是:少點批評多點關愛,爸爸媽媽在我做作業的時候老是兇人,希望他們能少生氣,別對我不耐煩,不要老是什麼事情都催我,變溫柔一點。

“希望家人多陪陪我,不要光想著看手機。”“不說髒話,少抽菸,守信用。”這兩項排名次之。

東坡小學三年級八班學生楊雨彤就表示,疫情後希望媽媽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還有學生很懂事,在問卷調查裡希望父母不要為自己太辛苦。另外有學生表示:希望父母做的飯菜好吃點。

除了對父母有希望,對自己,孩子們也有希望,約有6成以上的學生希望更加珍惜在學校學習的時光,努力學習,成績好一點。“希望開校後,我能安排好自己的學習計劃。”楊雨彤說。

3成左右的孩子希望自己更加耐心、冷靜、獨立,改掉拖拖拉拉的習慣,少玩手機,多做家務。還有一些孩子想變成小大人,希望自己少點負面情緒,變瘦、變帥,成為一個有男人魅力的男人。

孩子們有感動感悟感恩,還有四川人的幽默和樂觀

此次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和想法,正如當年非典一樣。調查中,有孩子難忘於對全國抗擊疫情的感動、對父母的感恩、對生命的感悟。

問卷調查最後一個問題是:這次疫情,最難忘記的事是什麼?你從此事中學會了什麼?

大約有7成的孩子回答:感動於全國抗擊疫情。“全國醫護人員抗擊病毒,團結就是力量,堅持就是勝利。我以後要像他們一樣勇敢。我們應該愛護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

鍾南山、李蘭娟院士也感動著許多學生,被他們頻頻提及:逆行者總會歸來,春天總會來臨。

雖然嘴上說想回學校,但對父母的感恩,許多孩子已經記在了心裡,有孩子在問卷中直言:父母太辛苦了,為我們付出太多了;母親在封路的前一天帶著我回鄉下,家人很愛我……

除了這些,還有他們對生命的感悟,父母離婚、家人受傷或去世,讓孩子學著長大:你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又或者有什麼事在等著你。我們要珍惜現在,珍惜生命,珍惜和眼前人在一起的時光……

這些答案中,還有四川人少不了的幽默中的樂觀:最難忘的事是沒有收到紅包,這件事教會了我愛護生命,年年都有收不完的紅包;釘釘教會了我早睡早起……

有個孩子的回答,惹得大家捧腹大笑:“有一次我做了一件惹媽媽生氣的事。媽媽罰我不能吃晚飯。我很餓。姐姐看見了,就去飯桌上偷偷拿了一些好吃的。這件事教會了我要助人為樂。”

得知孩子們有這些想法,許多家長一下子覺得,自己心目中只是小孩子的兒子女兒一下子就長大了。

王克兵說,其實,從孩子們難忘的事裡不難看到,在這個春天,孩子們的思想在加速發芽茁壯成長。只要家長有心,都能看到。

C 觀點

孩子們想返校 這對保證孩子心理狀態有現實意義

在兒童工作獨立顧問、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工作專家智庫專家楊海宇看來,紅星新聞與教育部門的調查很及時,對於復課以及未來的家庭和學校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楊海宇說,對於孩子們的心思,許多大人覺得自己很明白。但實際上,孩子們的生活世界,孩子們是最懂的。

孩子們很希望回到校園,是因為學校是他們學習、成長、社交最重要的空間之一。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不僅僅是學習認知能力,也是與老師互動,與同學和同伴互動成長的時光。孩子們的發展、保護和參與,在學校裡因為有了教師和同學的陪伴與合作,更有趣。

在疫情之下的生活中,孩子們最需要的是儘快恢復日常的社會和學習生活規律,這對於保證孩子們的心理狀態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梳理數據不難發現,疫情的衝擊,既是危急時刻的艱難,也是給學校和家庭提供了改革的契機。

孩子們通過2個多月的居家生活,與家長和親人的密切接觸與互動,讓孩子們認識到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改進的方面。從孩子們的反饋來看,家長需要學會更包容更多元地欣賞孩子們的優勢與力量,要與孩子們更平等和尊重地進行互動與交流,應該學會更有耐心,說到做到,為孩子樹立健康的生活和學習榜樣。

其實,這些對家長的要求也適用於孩子們。我們說的家長與孩子間建立新型的平等與尊重的親子關係,秘訣就在於,己所欲,施於人。孩子們希望家長做到的,自己也應該能夠做到。

對學校老師來說,上面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復課後,師生間的相互尊重與欣賞,共同合作與探索,應該是確保學校教育起到效果的基石。同學們對於學校的嚮往與思念,善用的話,可以成為復課後提高教育質量的源動力。要善用孩子的學習動力與生活主動性,應該在學校管理和日常教學中更多設計學生為主體的學習與校園管理的活動,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合作成長的學習主體。

調查也告訴我們,這次疫情讓孩子們學會了人生的課。他們開始對身邊的社會現象,對自然的保護都有了更高的責任意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在增強。他們通過疫情和居家生活,也開始思考人生中的重要議題,比如生死。他們學會了更加珍惜生命與活在當下的意義,也表現出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痛,能夠更真實地去面對生活。這些都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極其寶貴的收穫。

有這個調查報告做依據,下一步學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可以更充分地考慮把培養孩子們的非認知能力(比如生死觀,比如活在當下,比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的處理,比如對愛的理解與把握,比如人生規劃等)的培養納入到日用常行中。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學術上認知能力的提高,更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與社會、與自然相處的人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眉山東辰國際學校的孩子們在一次獲獎後笑開了懷。

周加友 辜乾剛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蔣麟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