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重”工作之重大改革篇 深化改革 為高質量

“六重”工作之重大改革篇 深化改革 為高質量趕超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開展“不見面”改革。2020年底前,企業群眾“不見面”辦理率達到90%以上;較為複雜的政務服務事項:2020年底前,企業群眾“不見面”辦理率達到50%以上,2021年底前達到90%以上;行政審批事項:2020年底前,企業群眾“不見面”辦理率達到30%以上,2021年底前達到50%以上。

◆全市每年引進投資1億元以上籤約項目350個以上,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60個以上,製造業、科技類項目佔比50%以上。

◆依託科研院所、高校、重點企業、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加快各類科技研發平臺建設,三年內新增省級科技研發平臺36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型研發機構等)以上。

◆制定多渠道靈活就業、網絡就業創業等新就業形態支持政策,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

深化改革

為高質量趕超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邢臺發展的希望在改革,高質量趕超的希望也在改革。今年以來,市委提出“保五爭三拼第一”的要求,各部門推出了一批有開創性的重大事項,這些任務必須靠改革求突破。

今年,我市深化改革分為“深化九項重點改革”和“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兩大部分,共明確了156項改革任務。其中九項重點改革共明確改革任務85項,主要涉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金融財稅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教育文化體育領域改革、深化“四醫聯動”改革、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等九方面改革部署。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分別從經濟領域、農業農村領域、政治領域、社會民生領域、生態文明領域、黨的建設領域等六個領域,共71項任務。

深化“放管服”改革

向改革要活力

在位於威縣的河北海貝爾兒童遊樂設備有限公司,一座嶄新的鋼結構車間,上下兩層1萬多平方米,僅僅用了5個月就建成了。“威縣的項目承諾免審制效率真高。”站在車間前,來自溫州的老闆姜勝軍說,去年11月,他們取得不動產權證書,是省內首個採用承諾制後取得不動產權證書的項目。

威縣是河北省確定的“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的四個試點縣(區)之一。“去年2月,我們開始承諾制改革。目前,共有8個項目納入‘承諾制’管理。”威縣行政審批局局長蔣志華說,承諾制實施後,變“先批後建”為“先建後驗”,最大限度精簡審批環節,項目審批時限由之前的60個工作日減至11個工作日。


對項目投資者來說,最頭疼的便是在審批流程間來回奔波。一次次修改補充提交材料,耗費了投資者經歷不說,也損害了行政審批部門的形象。如何推進項目“雙進雙產”,讓項目早投產達效,不讓審批拖項目後腿?

對此,我市相繼實施一系列改革,推出兩不見面、多證合一、承諾制,逐步優化審批流程。今年,在鞏固前期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兩不見面+標準地+承諾制”改革。

在審批方面,我市出臺了《邢臺市“不見面”改革實施方案》,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手段,全面推進政務服務由“面對面”到“鍵對鍵”的“不見面”改革,提出一般政務服務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2020年底前,企業群眾“不見面”辦理率達到90%以上;較為複雜的政務服務事項:2020年底前,企業群眾“不見面”辦理率達到50%以上,2021年底前達到90%以上;行政審批事項:2020年底前,企業群眾“不見面”辦理率達到30%以上,2021年底前達到50%以上。

圍繞減少審批事項,精簡審批環節,壓縮審批時間,組織出臺了《邢臺市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方案》《承諾制建設准入標準》,推動承諾制改革擴標提面。截至目前,15個承諾制項目開工建設,8個項目進入承諾製程序,平均減少審批環節8個,減少審批時間6個月以上。

今年,我市還將紮實推進“放管服”改革,精簡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服務,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加快構建完善我市網上政務服務體系,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以服務業為重點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限制,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完善市場監管機制;推進信用信息 “一張網”建設,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成機制;深化公共資源整合共享,推動遠程異地評標,實施智慧監管、信用監管;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大力開展“無證明城市”創建,全面清理取消無謂證明,基本實現“無證明”是常態、“要證明”是例外的目標。

深化經濟領域改革

向改革要發展

在北京皓順生活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建材跨境電商產業園項目現場,施工車輛來回穿梭,工人正在現場平整土地。“項目3月9日開工建設,用的是之前項目的地塊。” 邢臺經濟開發區投資促進局有關負責人說,3月9日,該區總投資41.87億元的8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高效利用了780畝“五未”土地,提升了土地利用率,進一步盤活了存量,實現“有限空間、無限發展”。


“五未”土地是指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建而未投、投而未達標等各類低效用地。今年,我市先後出臺了《邢臺市“五未”土地處置專項行動方案》《關於大力推進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處置十條意見》《邢臺市工業項目“用而未盡、建而未投、投而未達標”低效用地認定標準》。

按照《行動方案》,經初步摸底,全市批而未供土地5.3萬畝、供而未用土地1.1萬畝、用而未盡土地0.7萬畝、建而未投土地0.3萬畝、投而未達標土地1.4萬畝。下一步,將量化分解各縣市區年度任務目標,逐地塊明確處置措施和完成時限,並建立長效機制,嚴格實行“標準地”政策,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推進招商選資體制機制改革,制定了《關於切實加強招商選資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招商任務目標,全市每年引進投資1億元以上籤約項目350個以上,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60個以上,製造業、科技類項目佔比50%以上。每月對各縣(市、區)(含開發區)進行招商選資綜合排名;在重點城市搭建市級招商引資平臺,建強駐北京,上海、 深圳、江浙等招商辦事處,大力實施駐點精準招商,招引一批“領頭雁”“老母雞”項目。

堅持“以畝均論英雄”。我市出臺了《關於開展“畝均論英雄”改革促進經濟高質量趕超發展的意見》,按照“一高兩低”要求,通過開展“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制定與之相匹配的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政策,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促進經濟高質量趕超發展,到2022年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年均增長15%以上,單位能耗增加值年均增長8.6%以上、單位排汙權增加值年均增長6.4%以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儘快構建形成具有邢臺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此外,今年我市還將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優化產業、投資、區域、就業、消費等政策舉措;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打造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發展示範區;加大《河北省建設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規劃(2016-2020年)》實施力度,完善工作推進機制,推動我市商貿物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保護外資合法權益,健全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廣跨境電商發展模式;進一步深化開發區改革,理順各級各類開發區管理體制,給予充分授權,推進開發區提升能級,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向改革要動力

去年,我市全年新增11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5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載體、12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載體、5家省級示範創業就業孵化基地,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211家,全市小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服務民營企業1426家。在省“雙創雙服”活動領導小組考核中,我市2019年“雙創雙服”活動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取得優秀等次,成為連續兩年獲得優秀等次的兩個設區市(石家莊、邢臺)之一。

我市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開展創新主體倍增工程、創新平臺擴量提質工程和創新性園區建設,加快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全鏈條創新創業孵化體系,打造和引進更多的科技創新平臺。2020年,全市新創辦3000平米以上的眾創空間5家。

根據科技研發平臺建設的實際,我市印發了《全市科技研發平臺擴量提質工程實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要依託科研院所、高校、重點企業、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加快各類科技研發平臺建設,三年內新增省級科技研發平臺36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型研發機構等)以上,加大對科技研發平臺的扶持力度,提高創新能力和研發水平。


下一步,我市將深入開展摸底調查,篩選確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培育對象和省級創新平臺建設單位,聚焦專利、成果轉化、科研、財務管理等企業短板問題,實施精準幫扶,開展個性化輔導培訓。篩選具備省級研發平臺建設標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機構、企業等單位,加強定向培育和重點建設任務的組織實施,採取“媽媽式”服務分類給予精細指導,在研究方向、方案論證、專家團隊引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精準服務。

抓好各項科技創新政策文件推進落實,完善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相關制度,配套推進人才引進、項目監管等改革,充分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構建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和“殺手鐧”技術;進一步發揮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和技術交易市場作用,推動技術交易額增長。

深化民生領域改革

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

就業是民生之本。今年,我市將制定多渠道靈活就業、網絡就業創業等新就業形態支持政策,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建立健全促進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機制。

今年,我市防貧和防返貧機制建設的目標是:已脫貧人口零返貧、邊緣人口零致貧、所有脫貧人口持續穩定脫貧奔小康。為此,我市要善脫貧防貧長效機制,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完善“114”防貧防返貧保障體系,在完善預警體系、建立防貧保險、健全社會教助機制上下功夫,構築起鞏固脫貧成果和防止致貧返貧的多重防線。


在社保方面,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社會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落實社保轉移接續。

今年,我市還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推進“三美拆遷”行動,完善老舊小區改造政策、建立推進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工作機制。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制度,開展鄉(鎮)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星級創建,不斷提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水平。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完善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完善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機制。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