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日與夜》:三代人,一場相互溫暖的生命旅程

香港導演許鞍華的作品,有一種很明顯的個人風格,那就是一貫的描寫小人物,小人物在她的鏡頭下,竟然有著難言的魅力

。在她流水賬般的記錄中,沒有大起大落,沒有刻骨銘心,但人們卻不願意錯過其中的任何一個細節,因為這些平凡的場景,讓觀眾很有代入感,彷彿說的就是他們自己的生活。

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延續了許鞍華對小人物的描寫,加之生活化的場景襯托,當觀眾看完這部影片時,不知不覺中,就會被其中的人物深深感染。

故事發生在香港曾經的悲情市鎮天水圍社區,單親媽媽貴姐與兒子張家安遇到了葉落歸根的梁老太,一來一往,互相溫暖的動情故事。

影片榮獲第21屆東京電影節亞洲電影-特別關注獎,並幾乎囊括了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全部大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這是對《天水圍的日與夜》這部電影的肯定。雖然故事並不鮮見,格局也不大,但小人物,平常事,卻更深入人心。

如果單純看這個故事,的確收穫溫暖與感動,但細細看來,這平淡的故事中,導演卻費有很多心思和技巧,呈現的不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三代人的成長。本文就從導演的創作技巧及人物的刻畫方式入手,解析這部電影背後的立意。

一、創作技巧:大實景高清拍攝,大量吃飯場景體現濃濃的紀實感

1.簡單且細膩的“白描”

電影的手法是簡單且細膩的“白描”,就是在記錄一群平凡人所做的事,大量生活細節,勾勒出的是香港普通人的群像。而正是這種群像中蘊藏的力量,才是許導演一直追求的電影美學。

整部電影沒有特效,沒有配樂,場景簡陋,鏡頭簡單。電影由眾多瑣碎的生活場景組成,在平淡的生活場景中,許鞍華所關注的是人物情感的細微變化,瑣碎的生活情境處處凝聚著人物細膩的情感。

不急不緩,靜靜將生活還原於你的面前,恰如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所說的:

“要以觀察生活武裝自己,而不是打著遊戲的名義在電影中呈現虛假生活的死板和冷漠。要遵循人物和環境的真實性,而非膚淺地臆造形象。”

2.大量吃飯的鏡頭,不厭其煩

真實的人生,就在這些柴米油鹽,家常敘話中,平凡而細膩。

電影以吃飯為主,通過貴姐和家安在飯桌上的互動交流表現母子情深。

認真地數了一下,貴姐和家安在一起吃完飯一共出現了8次。

中國人習慣在飯桌上聯絡感情,貴姐和家安母子倆飯桌上的話題離不開當天的所見所聞,包括買報紙、上團契、探望住院的貴姐媽媽等。

兩人吃的菜也很簡單,一個是炒青菜,另一個通常是雞蛋,張家的飯桌上幾乎沒有肉的身影。

和親戚外出就餐時,張家母子都會打包飯菜回家作為第二天晚餐的菜。張家目前的經濟能力不允許母子倆每頓飯吃肉,在生活條件一般的情況下,貴姐還是認真對待每一頓晚餐,從不敷衍,她變著花樣烹飪雞蛋——蒸水蛋、煎荷包蛋、豆角煎蛋苦瓜炒蛋……

貴姐在雞蛋中傾注的是深沉的母愛,"雞蛋”這一意象也寓意著母子倆平凡簡單的生活。

二、人物刻畫:多角度穿插敘述,將人物形象全面化

人物是影視作品的核心,那些非常成功的電影,無一不是將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人物是影片的靈魂,而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三個人物的表現都非常出色。

導演甚至用了多種方式,將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昇華。

1.角色的多重身份

中年一代的貴姐:

在影片中,中年一代的貴姐是一名超市生鮮部的理貨員,也是一個單親媽媽,同時是母親的女兒,弟弟們的好姐姐。

作為超市員工,她勤勤懇懇。作為母親,她跟兒子之間的溝通平淡無奇。雖然住在平民區,雖然丈夫早逝,雖然弟弟們在她的供養下,都早早事業有成。但貴姐對生活沒有多餘的埋怨,也不是三緘其口的忍耐型。

她保持著平凡底層對待生活的坦然順命,再多苦難也真放得下,默默付出亦是值得。

對兒子、對親人、對阿婆,寬容與善心都顯得難能可貴。

2.以細節表現人物心理

青年一代的張家安: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貴姐的兒子很懂事,一個細節也說明了他與媽媽相依為命的母子關係。

阿安去參加團拜會,團契的內容是“愛恨家庭”。

第一個項目是用畫畫的方式表示家庭親疏關係,安仔的大樹上只有媽媽一個人。媽媽是樹冠,他是樹幹。說明平時只有媽媽一個人在照顧她。

第二個項目當教會的學姐問阿安,“當你媽媽叫你寫作業的時候,你怎麼回答呢?”,阿安平靜地說:“哦!”,在場的很多人都覺得詫異。

然後學姐繼續問:“她叫你早點回家呢?”,阿安回答:“哦!”。

“那麼她叫你不要打長時間的電話呢?”,阿安回答:“哦!”。

這種蒼白無力的對話,幾乎不像是一對母子之間的對話,然而卻很真實,也讓人會心一笑。

在他們與阿婆的交往中,媽媽一直讓阿安幫助婆婆做事:搬電視,調電視機,修燈泡,剝柚子……

平時在家媽媽對他直呼其名,兩人之間沒有太多親暱。媽媽處處在培養孩子照顧他人和自食其力的能力。

包括外婆生病後阿安的表現,也表明他是一個懂事,體恤人的孩子。

與同齡人及長輩交往都不錯。

3.以懸念帶動人物發展

葉落歸根的老年一代梁老太:

《天水圍的日與夜》,有個獨居的老婆婆,剛開始總是獨來獨往,並且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給觀眾留下了懸念。

遇到善良的貴姐,兩人成了好朋友,一起進進出出,阿婆多得貴姐和她兒子的照應。

原來:阿婆的女兒已經死去多年,女婿已經帶著孩子再婚。因為一直惦記外孫,一貫節儉的阿婆買了兩個戒指,一條金鍊子,讓貴姐陪著,約了女婿,送給他們一家,因為“這麼多年,一直沒為外孫做什麼”,想借此了一樁心願,可被女婿冷淡的拒絕了。

回來的巴士上,阿婆很傷心,把金戒指金鍊子的盒子給貴姐,說:我女婿不要的,現在都送給你戴。貴姐一點也沒推辭,把首飾盒放在自己的皮包裡,對阿婆說:我幫你收著了,日後你有什麼用錢的地方,我都幫你辦妥。

言下之意,是承諾了會料理阿婆的後事,讓阿婆放心。貴姐說的時候眼睛沒有看阿婆,看似輕描淡寫的,但是,對尤其關心自己後事的中國人老人來說,這承諾有多莊重,我們都知道。這時,她們才剛剛認識不久。

阿婆說:我做了鬼也會保佑你和阿安。貴姐挽住阿婆的胳膊,拍了拍她的手。

生死之約這件大事,竟也可以許的這麼樸素,這麼動人,這麼波瀾不驚……

三、影片立意:悲情社區並不悲情,而是和中國大多數社區一樣溫暖而不失人情味

這部影片的創作背影是天水圍作為香港的貧民區,一連發生好幾起悲慘的家庭暴力事件。於是導演許鞍華深入天水圍,瞭解這個地區的真實生活。

探訪下來,發現這個悲情社區並不悲情,而是和中國大多數社區一樣溫暖而不失人情味。

電影塑造貴姐這樣一個善良樂觀的人物,身體力行給兒子做好榜樣,犧牲自我給家人帶來幸福,並用她的善良給孤寡老人梁老太帶來家庭的溫暖。

雖然悲情的社會問題依然存在,但貴姐贈予人的善意,人性的美好在人與人之間傳遞。

貴姐的大愛給家人、張家安和梁老太,給悲情的天水圍帶來溫情,貴姐幫梁老太重建對生活的信心,也給觀眾帶來生活的信心。

在電影結尾,外婆說:“做人真是很難?”

貴姐笑著說:“有多難呀!”

《天水圍的日與夜》,三代人相互溫暖、互幫互助,沖刷掉悲情,治癒心中的“缺口”,這正是影片背後的立意。

有人曾評價許鞍華是唯一可以在香港電影圈裡與男性導演抗衡的女性導演,比起張婉婷,張艾嘉在描述女性題材上的功力更勝一籌。看完這部電影,深以為然。三代人的故事確實平淡得離奇,但普通人悲情中的溫暖卻是其敘事的核心。

《天水圍的日與夜》以貴姐的日常生活開始,也以貴姐與母親的日常對話結束,只不過,經歷了這些溫暖的故事後,貴姐心境更加豁然達觀,也讓梁老太重建對生活的信心。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經歷了生活的苦難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

願我們都成為像貴姐這樣的英雄。


本篇完。

作者簡介: ,80後廣告人,職場媽媽,專注於女性的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