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985,應用經濟A法學A-化學A海洋科學A+生物A-統計學A

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2017年,廈門大學入選國家公佈的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建校迄今,已先後為國家培養了40多萬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廈大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達60多人。

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為:哲學B、理論經濟學B+、應用經濟學 A、法學 A-、政治學B+、社會學 B、民族學B-、馬克思主義理論B、教育學B+、中國語言文學B、外國語言文學B+、新聞傳播學B+、考古學C+、中國史B+、世界史B、數學B+、物理學B+、化學A、海洋科學A+、生物學A-、生態學B+、統計學A、力學C-、機械工程B-、光學工程C、儀器科學與技術B、材料科學與工程B、電子科學與技術B、信息與通信工程B、控制科學與工程B-、計算機科學與技術B+、建築學C+、土木工程C、化學工程與技術B+、環境科學與工程B+、生物醫學工程C、軟件工程B、基礎醫學C+、臨床醫學C、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B-、中醫學C-、藥學B-、管理科學與工程B、工商管理A、公共管理B+、藝術學理論 C+、音樂與舞蹈B-、戲劇與影視學B+、美術學C、設計學C-。

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學科: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

學校設有研究生院、6個學部以及29個學院和15個研究院,形成了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管理科學、藝術科學、醫學科學等學科門類在內的完備學科體系。學校現有1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擁有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7個一級學科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46個福建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擁有31個博士後流動站;3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個交叉學科;1個博士專業學位學科授權,24個碩士專業學位學科授權。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6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913人,佔專任教師總數的71.9%(下同),擁有博士學位的2206人,佔82.9%。學校共有兩院院士22人(含雙聘院士9人),文科資深教授2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簡稱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10人次,“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4人、青年學者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6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簡稱“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3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5人、教學名師1人、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2人,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入選者5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13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4人;國家創新研究群體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

學校現有在校學生40000餘人(含外國學歷留學生1177人),其中本科生20077人、碩士研究生16232人、博士研究生3993人,本研比約為1:1。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IQA)入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發起的“高等教育內部質量保障優秀原則和創新實踐研究典型案例”,是中國也是東亞地區唯一入選高校。現有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6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6位教師入選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廈大畢業生是最受社會歡迎的群體之一,年均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

學校設有200多個研究機構,其中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2個(牽頭單位),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研究院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福建省內僅有的兩個經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之一。近五年,學校自然科學科研實力大幅提升,在《科學》《自然》《細胞》及其子刊等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17篇.

廈門大學在臺灣研究、南洋研究、高教研究、經濟研究、會計研究、南海研究等領域已經形成自身特色,實力居國內高校前列。

學校對外交流與合作深入開展,已與境外240多所高校簽署了校際合作協議,與近50所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開展實質性交流合作。

目前學校佔地9700多畝,其中思明校區近2600畝、漳州校區2500多畝、翔安校區3600多畝、馬來西亞分校約90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220多萬平方米。學校擁有紙質圖書館藏434萬冊、電子圖書703萬冊,固定資產總值112億元,儀器設備總值38億元。廈大校園依山傍海、風光秀麗,已成為公認的環境最優美的中國大學校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