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塗山禹王宮的古傳、古風、古蹟

大家好!我是 ,今天跟大家介紹下咱們懷遠的最有名的二座山之一的塗山

塗山座落在淮河東岸,位於懷遠縣城東南一公里,與荊山夾淮並峙,與白乳泉、卞和洞等名勝古蹟隔淮相望,塗山周長23公里,高339米。據禹王宮歷代重修碑記所載,《春秋.左傳》杜預(注):塗山位於古壽春(今壽縣)東北,相距壹百餘里。在鍾離縣(今鳳陽縣)西。古辭源上記載:塗山座落在渦淮交匯之處。


塗山,“作鎮南邦,雄勢五嶽,蒞神聖而集冠裳”為“古淮南道名山也”,山勢雄偉,淮水環繞,天然的地理環境,清幽宜人。塗山亦名當塗山,俗稱東山,為古塗山氏國所在地,是淮上著名的古蹟名勝。

塗山禹王宮始建於西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當年高祖劉邦統軍到淮南鎮壓英布,路經此山,參觀了塗山臺桑石、禹會村、臥仙石等遺蹟,回顧大禹的治水功績,為報功崇德,使後人永遠緬懷禹功,下令在塗山絕頂建座禹宮,荊山之頂建座啟廟。從建禹官到現在已有二千一百八十餘年的歷史了。


查塗山禹王宮舊貌,前後殿宇連中廳共有五進,氣勢不凡,規模宏壯,大小殿宇共有九處:禹王殿、啟母殿、泰山殿、觀音殿、玄武毀、三清殿、邱祖殿、呂祖殿和靈宮殿。

建廟之後,漢武帝劉徹到過塗山。三國曹操父子由淮南古壽春到亳縣,都路經此山,並留有遺蹟。唐朝有柳宗元作《塗山銘》及胡曾的詩。又看到碑記所載:唐朝大臣狄梁公,天下正人也,當時毀全國各地淫祀兩千七百餘所,惟有禹宮巍然獨存。宋朝除重修碑刻以外,又有黃庭堅、蘇氏父子等題詩,明朝有武宗正德九年(1514)一次翻修,懷遠縣官高永年監修,並且擴大了建築規模,增添鍾、鼓兩亭。明神宗萬曆二十四年(1596)又一次維修增加了香亭,雖然這次維修工程不大,可是廟外石壁上石刻較多,木刻、墨跡更多,因長期保護不善,除石刻尚有殘跡外,其他皆蕩然無存。我曾看到清朝末年的不少石刻、木刻和墨跡。如近代的康有為、章太炎、鄧石如、柏文蔚、張樹侯、高慰農等人的書畫墨跡。石刻,除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碑外,還有懷遠縣官周成章監修碑;木刻聯對有二十餘付,大都是懸掛在禹宮、中廳和呂祖殿內的牆壁上;另外還有木刻大匾八塊,都是近代書法名家所撰書。


塗山禹王宮,自古以來,每年有兩次大會,一次小會。一是農曆三月二十八的朝禹會,又名驚蛟勝會,實際上就是紀念大禹會諸侯於塗山的。這個大會是長淮流域內最大的廟會,會期這天的十點鐘左右,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馬路上汽車停放有一里多長;賣東西的小商販,從山下襬到山坡上。三月二十八日是正會,二十七日就有香客來朝,連上二十九日三天會期約有五萬人之多。另一個大會是農曆六月六日,是紀念大禹生日的祭祀會。昔日兩天會期,六月五日做好準備,六月六日早晨開祭。開祭時,鐘鼓齊鳴,香燭皆燃,宮燈高照,笙吹細樂,鐵炮三聲,爆竹盈耳,縣官親自參拜,縣衙裡的人員,也隨同縣官拜禹王。唱禮三叩首,熱鬧非凡。1927年祭祀會停止。再一個小會是九月重陽節,群眾登高會一天。


我國古代大禹婚娶、治水,大會諸侯於塗山,尚有許多遺蹟可尋。如禹會村、禹會古臺、臺桑石、聚仙石、啟母石、防風冢等。防風冢,俗名古舟墳,在淮河南岸,古為一高聳大沙丘,宋代詩人蘇東坡先生曾題詩云:

川鎖支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應存。

樵蘇巳入黃熊廟,烏鵲猶朝禹會村。


黃熊廟也就是鯀王廟,又名崇伯觀,為祭祀禹父鯀王的廟宇,位於塗山西麓,象嶺、獅山之間,現已夷為平地。古傳禹王殺防風時,“屍倒九里,骨拉千車,血流上下紅。”現在塗山腳下的上洪(紅)村、下洪村的名字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為什麼要紀念大禹生日呢?因為大禹是我國古代利國利民的治水英雄。他娶妻不久就離家治水,開山鑿石,疏浚江河,引溝入河,引江入海,十三年與洪水奮戰,一心撲在治水上,聞樂不聽,三過其門而不入,終於戰勝洪水,使大民大眾都能安居樂業。後人為報功崇德,故在大禹生日進行祭祀,以表追念之情。宋代詩人蘇轍登塗山緬懷禹功曾題詩云:

娶婦山中不肯留,會朝山下萬諸侯。

古人辛苦今誰信,只見清淮人海流。


塗山不僅是大禹會諸侯之所,也是大禹婚娶之地。禹同女嬌初會,交談於臺桑(女嬌即塗山氏女),現塗山聖泉南面尚有臺桑石遺蹟。戰國屈原《天問》有:“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臺桑?”可見禹婚娶是在塗山。





塗山的古石、古刻,除臺桑石外,還有啟母石、聚仙台、安邦石、定國石、朝陽石、青龍石、白虎石等。這些石壁上的古刻有些尚存。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先生親筆所書的“曠覽平城”四個大隸字,至今尚存廟門前西側的白虎石東壁上。

塗山古留三名泉:靈泉、聖泉、玉液泉,聖泉旁的“聖泉”二字,就是蘇東坡先生親筆所書。

禹王宮後院有兩株大白果樹(銀杏),樹內生樹,乃一大奇觀。傳說樹為大禹會諸侯時所栽。宋詩人蘇東坡曾為此樹題聯雲:

山外有山都如畫,樹內生樹不知年。

據植物學界人士說,樹無千年不垂乳。乳乳通孔者,年歲就更大了。這兩棵樹不僅全身掛乳,而且乳乳通,可見此樹之老了。

塗山西麓的小塗山上,曾建七層磚塔,玲瓏剔透,直插雲天,俗稱文筆峰。與塗山主峰駢立的東峰之上,原建有無量佛殿,亦日靈巖寺,左攬豪濮,右匯渦淝,“高深之美匹於禹廟矣!”

啟母石也留下一段故事,相傳大禹同女嬌結婚不久,就離開新婚妻子,奉公治水去了,一去十三年與洪水奮戰,三過家門而不人,女嬌聽到後,心中難受,就懷抱幼子啟,站在山坡上向遠方遙望,祝願丈夫治水成功,早日歸來團聚。因想念大禹如痴如迷,日夜不肯回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精誠所致,僵化成石,永遠站在山坡土,所以啟母石又叫“望夫石”,俗稱“石婆婆”。明代巡按御史張士隆曾為啟母石題詩云:

亭亭獨立向江濱,四伴無人石作鄰。

雲鬢挽成千載髻,娥眉淡掃四時春。

霜為膩粉憑風傅,霞作胭脂仗日勻。

莫道巖前無寶鏡,一輪明月照精神。

歷代文人騷客登山覽勝,緬懷大禹的豐功偉績,都留下不少膾灸人口的佳作。宋代詩人黃庭堅遊塗山題詩云:

塗山絕頂憶神功,亙古情形一覽中。

啟母石迎新月白,防風冢映夕陽紅。

洪流匝地曾拘獸!老樹參天欲化龍。

有徑直通霄漢外,登臨無不是仙蹤。

另一首來遊塗山偶做的詩歌雲;

特來塗山瞻古蹟,千年老樹世間稀。

聖泉確係一名泉,天然石像啟母奇。

防風古冢舉世曉,禹會諸侯名不虛。

好景一時觀不盡,欲遊勝地再預期。


而今欣逢國家中興盛世。省、市、縣各級人民政府決定開發塗山、荊山為蚌懷旅遊區,發展旅遊業,禹王宮重修在即。重修將在原有的基礎上,減二殿,增三亭(即青龍亭、白虎亭、望淮亭),山門前外加一處牌坊式的大門。一旦修成,將成為廣大人民飽覽祖國大好河山之勝地,造福後代,千古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