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產業+勞務”脫貧追春忙

西部網訊(記者劉望 通訊員何媛)當下正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節,旬陽縣堅持疫情防控與農業生產兩手抓、兩不誤,發動群眾搶抓時令,全力投身烤煙、魔芋、辣椒、生豬等特色產業發展,同時做好創業就業保障工作,做到“村無閒田、人無閒人”,為全面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興傳統產業,烤煙一馬當先

3月,氣溫回暖,棕溪鎮王院村的煙苗大棚裡已是綠意盎然。遠近各處的田埂上,三三兩兩的人群正抓緊時間整地。

“再過20多天,這100床的煙苗就能移栽,今年在我們的動員下,一些外出打工戶都選擇留下來發展菸草產業,現在已落實面積845畝,比去年增長了130畝。”該村黨支部書記陳分新說。

受疫情影響,很多群眾外出務工受限,旬陽縣結合土地、產業發展實際,將烤煙計劃種植面積從8萬畝擴大到了12萬畝,並在2月中旬及時發出了倡議書,引導群眾積極轉變觀念,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種植烤煙實現增收目標。

“我這把年紀了,本來外出務工活就不好找,再加上疫情影響,我下定決心了,今年在家發展15畝烤煙,有政策扶植、技術指導,我有信心。”王院村50多歲的村民柯有臣說。

為增加群眾種煙的積極性,旬陽縣為有發展意願的菸農提供充足的生產技術服務和土地租賃、基礎建設、勞務服務、產業獎補等政策支持,開展“一條龍”服務,讓農民在特殊年份實現不出門、有產業、能致富。

菸草產業從育苗、整地、移栽、管護、採摘、烘烤各個階段都需要人力,因此,旬陽縣對於有地無技術、不能栽煙、也不能外出打工戶,鼓勵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並通過加入村勞務隊的方式,為菸草大戶打工賺取收入,解決了部分人群就業增收無門路的問題。

目前,通過土地流轉、勞務服務、種烤分離、自種代烤等方式,全縣已成立菸草農民合作社170個,500多戶貧困戶發展栽煙產業,面積過萬畝,預計全縣將有千餘人通過烤煙產業鏈實現穩定脫貧。

抓特色產業,群眾春耕生產忙

“葉用桑還是按照原來的‘6215’的模式來栽,茶菜桑寬行按照150釐米,窄行按照30釐米,株距控制在25釐米來操作。栽植的時候要挖大窩、提正苗、踩實土、覆好土壤。”在甘溪鎮興旬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群眾正跟著蠶桑專家孔祥江學習蠶桑春季田間栽植。

忙碌的不僅是甘溪鎮,全縣21個鎮都圍繞“2+3+X”產業佈局,有條不紊地發展各項特色產業。呂河鎮冬青村的果農們戴著口罩,忙著修剪、灌溉獅頭柑樹;白柳鎮白桑園的果農正在抓緊嫁接、施肥;麻坪鎮茂楊現代農業園區正在開挖藥材晾曬……

當前,旬陽縣引導各鎮充分利用土地,發展適宜的特色主導產業,搶抓時節全力投入備耕春播工作,並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針對春耕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全縣169名“農業產業技術指導員”通過親臨現場或電話、微信、視頻等各種方法開展技術指導,同時還組織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33家農資門店開門經營,保障正常農資供應。

截至目前,該縣播種馬鈴薯4.2萬畝,蔬菜育苗140畝,蠶桑建園300畝,落實訂單辣椒2萬畝,魔芋整地備耕2萬畝,指導麥油作物管護20萬畝;22個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1個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復工投產,新規劃的城關首農恆升、蜀河高橋等5個生豬規模養殖場、農業產業園、食用菌小鎮等重點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享貼心服務,2萬餘人返崗就業

“我們夫妻二人常年在廣東玩具廠務工,受疫情影響,眼看企業就要復工,可還出不去,遲上一天班就少一天工資。沒想到縣上為我們準備了專列,還是安康直達廣東,太開心了!”返崗人員彭德峰說。

3月11日,來自旬陽縣城關、白柳、雙河等20個鎮的502名外出務工人員告別家鄉,坐上政府為他們“定製”的各類車輛,踏上了返工的行程。

連日來,旬陽縣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返崗復工和網上招聘落實層面按下了“快進鍵”。縣、鎮、村(社區)三級聯動,發動村“四支隊伍”力量,率先摸清有務工能力貧困戶的底子。

同時,加強部門之間協調,主動與浙江、廣東、江蘇等30個省份建立溝通對接機制,保障農民工安全有序返崗就業。按照“不掉一戶、不落一人”要求,把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和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作為就業服務優先對象,做到信息傳遞優先、崗位選擇優先、政策落實優先,確保至少一戶一人就業。

據悉,旬陽縣已實現返崗復工轉移就業2.3萬人,其中採取“點對點”“一站式”的服務方式,將2596名外出返崗和就業人員輸送到浙江、江蘇、山東等20多個省外城市的工作崗位上,實現了廣大群眾穩定就業、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