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叫快充,怎麼你的和我的不一樣?

今年剛出世的OPPO RENO ACE,以不到半小時充滿4000mAH手機的充電紀錄,成功刷新了快充速度。


快充速度越來越快,廣告也越來越響,但使用起來卻不那麼便捷,除了需要專“頭”專“線”比較麻煩之外,快充協議則是大眾瞭解快充的最大障礙,也造就了明明都是快充,卻不能相互使用對方配件的尷尬局面。因為即便使用了對應接口的快充頭和快充線,如果快充協議不對頭,也激活不了快充。


我:你手機支持什麼快充協議?

小王:華為快充協議?

我:……那你還知道別的協議嗎

小王:離婚…協議?


別說隔壁老王,雖然快充協議已經老生常談,但大多數人對它的認知都止步於“咦,好像我的快充跟你的不一樣”。

其實,市面上的快充有許多,從下圖表格上可以看到各家基本上都有支持的快充方案,真的讓人眼花繚亂,但今天我們只談其中最常見的幾種快充。


首先,要了解快充協議,先知道手機電池充電的原理,記住一個公式,電壓(V)*電流(A)=功率(W)。

在電池電量固定的情況,功率標誌著充電速度。

當我們將充電過程比擬為水池注水的過程,水流代表電流,水壓則代表電壓。想快速注滿水池,就得從這兩者入手:

1.增大水壓,讓水更快速從水管裡流出來。(增大電壓)

2.換條更大的水管,直接增加出水量。(增大電流)

3.增大水流速度同時換條更大的水管。(電壓電流同時增大)


而這 3 種注水方法對應市面上 3 種不同的快充方案:大電壓小電流快充、小電壓大電流快充、大電壓大電流快充。


【首先第一種,高壓小電流快充】

代表:小米、中興、錘子等部分國產安卓機

典型代表為QC快充,是由高通主導的快速充電技術,作為國產安卓機子最早開始使用,且影響力最大的快充協議,優點是成本低,配件價格相比其他快充來說更便宜,並且通用性強。

但有個比較大的缺點,充電時發熱比較明顯,容易讓手機發燙。



第二種,低壓大電流快充。

隨著OPPO“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的廣告為大眾所知,低壓大電流快充則流行了起來。由於高壓快充方案充電發燙,低壓大電流快充方案則改善了這一點,充電溫度低,降低了對手機電子元件的影響。

代表:OPPO的VOOC閃充、VIVO 的雙引擎快充和華為SuperCharger快充

但它的缺點就有點坑了,大電流快充對充電配件的要求較高,其他快充設備給低壓大電流快充的手機充電,無法激活快充協議;另一方面,這三個方案為品牌獨立自主研發,因技術受限,通用性則沒那麼強,價格也普遍更貴一些。


第三種,高壓大電流快充。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隨著智能手機耗電速度與電池容量的矛盾日益增加,人們已經不再滿足目前的充電速度,於是電壓電流同時加大的方案也開始嶄露頭角。

為了保證充電穩定,減少發熱,其他快充要麼電壓大 9V、12V,要麼電流大4A、5A,兩者選其一。

而今年新面世的多款旗艦版手機的快充方案,則做到了魚和熊掌兼得,同時提高了電壓和電流。


如:

小米9 Pro 5G版(支持QC快充最高達40W快充);

華為MATE 30(超級快充最高支持40W快充);

VIVO的NEX3 (雙引擎快充最高支持44W快充);

OPPO Reno Ace( SUPER VOOC2.0 閃充,最高支持65W快充)等新機,均搭載高壓大電流快充方案。

高壓大電流的優點顯而易見,綜合了在充電方面的各個優勢,充電賊快,溫度低不發燙,這威力相當於充電時拿高壓消防大水管往電池裡猛灌,想想都覺得很爽。

但缺點更明顯,因高壓大電流方案技術受限,充電配件需要定製,使得充電頭和數據線賊貴,侷限性就更大。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愛瘋受眾這麼多,怎麼沒提到蘋果PD快充?

這裡就要說到許多人對PD快充的誤解,因為蘋果手機支持的是PD快充,所以許多人都將PD快充直接等同於蘋果快充,但其實PD已經收編了高通的QC快充協議,將PD快充直接等同於蘋果快充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其實,PD是目前主流的快充協議之一,屬於高壓大電流快充,輸送的功率最高可達100W,並可以自由改變電力的輸送方向,而且從2017年華為Mate 10、小米MIX 2s 起直至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安卓手機開始兼容PD協議。

不得不說,PD快充的未來還是十分可觀的,也成為了最有望在未來統一混亂的快充市場的快充協議,相信總有一天會大一統,不再多頭多線隨身帶,未來的快充一定是往更簡便,體驗感更強、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手機快充協議不同怎麼辦,你需要的是一個全兼容快充移動電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