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疫|在英流行病學畢業生:面對疫情,英國沒有“躺平”

3月13日,世衛組織認為歐洲已成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意大利、德國、瑞士、法國等多國均出現數千乃至上萬確診病例。不僅是歐洲大陸,正在處理“脫歐”後續事宜的英國本土確診新冠肺炎病例數已超過1500例。英國首相約翰遜領導的政府更因被曝出將以“冷酷無情”的“群體免疫”策略——“容忍疫情緩慢進展,期待大部分人感染而在人群中獲得普遍免疫”,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而成為眾矢之的。

這引起了學界和民間的巨大爭議,批評約翰遜的話題成為社交媒體“推特”的熱門標籤,600多名英國科學家聯名發表兩封公開信表示現行防疫策略將導致“遠超必要數量的人面臨生命危險的境地。”

對此,畢業於流行病學專業、長住倫敦的小薛在15日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用她所掌握的傳染病學知識和實際觀察指出,“群體免疫”自始至終是實驗室裡的概念,無法成為任何意義上的防疫政策,也沒有任何消息表明“群體免疫”將成為英國官方抗疫政策。

持有英國配偶簽證的小薛,目前在應急支持英國醫護系統的一家慈善機構工作。在13日英國政府宣佈進入抗疫的第二階段“延遲”以來,她服務的機構因事務繁忙正在進行擴招,作為面試官的她因此忙碌了起來。而在英國政府計劃採取行動隔離70歲以上老人的消息正式公佈前,她所在的機構就已經在為維持照顧老人的系統正常運作做準備工作了。

在她看來,英國政府及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應對疫情的措施總體是得力的、及時的,英國人的日常生活尚未有明顯的變化,但這不意味著約翰遜政府的防疫策略無可指摘,只是批評的立足點不應是“群體免疫”。小薛表示,NHS與社會各界正在為應對新冠疫情做出巨大的努力,這一點不應因英國政府錯誤的政策宣導或判斷而被掩蓋。面對疫情,英國人並沒有在“躺平”。

截至當地時間16日,英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達1543例,病亡35例。英國衛生大臣馬特·漢考克15日也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文解釋稱, “群體免疫”不是目標或戰略,“我們的戰略是通過控制、延遲、研究和緩和來保護最脆弱的人群,保護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英國《每日快報》15日據此評論稱,英國政府似乎已“180°大轉彎”,放棄了“群體免疫”策略。

然而,小薛坦言,NHS本就因冬季流感暴發而備受壓力,如今將因為新冠疫情遭受更嚴峻的挑戰。另外,因為英國在醫療物資與醫護人力上嚴重依賴歐洲,“脫歐”的不明朗前景或將影響英國“戰疫”。

以下是小薛的口述。

英國並未“躺平”

坦白說,我始終沒有找到“群體免疫”將成為英國官方抗疫政策的消息。

首先,“群體免疫”是疫苗製作上的數學應用,“群體免疫”只有等疫苗開發出來才能成立。目前,包括英國學界和世衛組織(WHO)的各方人士都已向公眾做出了澄清,“群體免疫”無法成為防疫政策。

其次,並不是說約翰遜首相第一天宣佈了某項(強硬)政策,第二天所有各方就會嚴格執行。比如說老人居家隔離的政策需要考慮老人是否回到了穩定的住家、是否有親朋在身旁照顧,這都是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的,這類政策無法一聲令下就實現。其他社會福利方面與老人照看類似,都需要提出預案、分階段跟進與完善。在政府宣佈強硬措施之前,官方的福利系統與民間的支持機構恰好有了完善應急方案的時間。

最後,約翰遜政府的方案不可能是萬無一失的,我也認可各界對它提出批評,這可以幫助它完善防疫方案。的確,英國政府方案存在不足,比如政府如今宣佈抗疫已進入“延遲”階段,約翰遜也一直強調這些判斷都是有科學依據的,那判斷“延遲”的依據在哪裡?官方在這方面的論證是不夠充分和透明的。另外,無論“群體免疫”是政府的“真心實意”還是媒體的誤讀,都已經浪費了不少社會資源,讓許多科學家不得不花費時間向公眾解釋什麼是“群體免疫”。

但是,直接將官方防疫方案總結成“群體免疫”,或者認為英國各界面對疫情正在“躺平”而沒有積極行動,這都是不公平、不準確的。如果說“群體免疫”真的是英國政府的方案,那他們就不應該提前宣佈這類方案,反而應該鼓勵人們上街、集聚、玩樂,讓感染儘可能地發生。

總而言之,應對疫情很重要,但這不是社會運轉的唯一項目。保證生存與居住需要穩定的收入,這對很多人來說非常重要,他們的生計一旦中斷,日常生活就無法維持。各類社會支持到位以後,“封鎖”等劇烈措施也會變得更易操作。而英國各界正在為此做出努力。

NHS取消小病預約,集中應對新冠

2月初的時候,我就感覺疫情已來到了英國。記得當時有華人社群的新年遊行,我勸同事們不要去,還被他們嘲笑說“太緊張”了。英國政府在中國疫情剛開始暴發的時候,就採取了機場篩查等措施,警告國民疫情進入英國本土的概率極高。

我先生是英國人,因而我持有配偶簽證,是英國非永久居民。所有英國居民以及在英留學生都可以獲得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服務。英國人享受NHS的服務,不需額外交錢,只需交稅即可,而我除了交稅每年還要交400英鎊——不過這個價錢很划得來。如果我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也可以獲得NHS服務。

NHS是全民醫保,所以治療及住院的過程是不用交錢的,但出院以後購買藥品則需自費。另外,失業救濟者、老人、難民等弱勢群體可以獲得購買藥品的補助。

我居住與工作的地方都在倫敦市中心。根據我的理解,倫敦防疫政策由英國內閣辦公室(Cabinet Office)和英格蘭公共衛生部(Public Health England)負責。其他的英格蘭城市與倫敦類似,防疫政策由英國內閣辦公室和英格蘭公共衛生部指導,具體的應對措施由各個地方議會做具體決策。

我個人不覺得英國政府上下級機構間有什麼大的衝突,黨派傾向的影響也不大。在新冠疫情這樣一個全球級別的緊急事件裡,大部分人都很配合,會聽從政府發放的文件,比如關停學校與小診所、關門消毒等措施都是由地方議會實施的。

如今新冠病毒由NHS負責治療。每年這個時候本身就是流感季節,被稱為“冬季壓力”(winter pressure) ,NHS的負擔很大。新冠疫情也被當做“冬季壓力”的一部分。我最近還收到NHS方面取消我看小病預約的短信,理由是需要將資源集中於應對新冠疫情。這也能顯示出它所遭受的壓力。無論NHS能不能扛得住這次疫情的考驗,我都覺得它已經很不容易了。

英國的醫護物資一般還是得從歐洲進口,與醫護人員一樣嚴重依賴歐盟資源。如果完全“脫歐”,不知道會對醫療系統有什麼樣的影響。英國目前還沒有完全“脫歐”,也算是幸運吧。

為避免傳播,官方建議“先打給111”

英國官方建議,如果居民發現自己有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發熱、咳嗽、胸痛、氣短等),不建議直接去醫院,而應先撥打111熱線,或致電自己的社區全科醫生諮詢。

111是一個醫療諮詢熱線,在自己的社區醫生預約已滿、自己有事去不了、有緊急但不是致命的疾病時,111可以提供諮詢和指導的服務,並判斷病症的嚴重程度。遠在英國本土出現新冠患者之前,官方就在推廣111熱線,強調有症狀就要撥打111。

不過,新冠肺炎跟平常看病的過程不太一樣,患者一般有條件的就會直接去找全科醫生,只有在社區醫生沒空的情況才打111,像我們一般就是直接去社區診所。現在因為新冠疫情暴發轉而建議患者先撥打111,而不是直接去醫院。一般會建議患者開私家車或者乘救護車前往醫院,我最近就感覺街上救護車多了很多。

2月中旬發生了一件事情。有一位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中國遊客在未能清楚理解111熱線指示的情況下搭乘了優步專車前往醫院,導致許多人因此被隔離。出現誤會是因為111熱線沒有講清楚,只說“要麼使用私人車輛、要麼搭乘救護車”前往醫院,讓那位遊客誤以為是不應選擇公交車的意思,因而就呼叫了網約車。

倫敦本來就是一個私家車不夠普及的城市,一名遊客又怎麼可能開私家車去醫院呢?我的同事們就認為這是NHS的問題,認為是NHS沒有解釋清楚才導致這樣一個烏龍事件。

戴不戴口罩要因地制宜

歐洲普遍不建議普通人購買口罩,英國也是這樣。我個人覺得,戴口罩“有用”主要是對醫護人員而言,普通人沒有那麼高的曝光風險,人人都戴口罩可能會浪費寶貴的醫護資源。

至於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風險,不同的科學研究可能有不同的結果。

舉例來說,肺結核疫苗在英國是必須接種的,但在美國卻不是。兩國各做過疫苗實驗,英國實驗認為有效,美國實驗認為效果很有限,兩個國家因此實行了不同的政策。

從實驗過程來說,兩個實驗的標準和過程都是嚴格、合規的,所以都言之成理。流行病學上的不同實驗,其過程再嚴謹、再科學、再按部就班,也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只要能證明據此的決策是合理的,就沒有問題。

英國和中國國內一樣,平民也很難買到口罩。但這應該是跨國購買物資的結果,英國社會沒有發生哄搶口罩的事件。

在英國,衛生宣傳的重點是勤洗手與打噴嚏時要捂住鼻子——捂住之後還是要洗手。所以英國的免洗洗手液被搶購一空。英國的一些藥店為此採取了限購,限制每人只能購買兩瓶。我的一位同事家附近的店鋪就曾有居民為了購買免洗洗手液排起了長龍,藥店很快就賣光了當日存貨,沒買到的居民只好第二天再來。

在英國,人們哪怕只是得了小感冒,也會不來上班。他們也不會提前請假,一般都是當天早上臨時發短信通知上司就不來了。請假期間無需幹活,根據合同內容,還可能會有“病假工資”(sick pay)。口罩讓患者可以降低傳染給他人的風險,不出門也同樣可以。

我其實沒有感覺英國人生活有明顯的變化,不過我不再坐地鐵上班了,改為每日步行40分鐘通勤,就怕人群聚集導致傳染。我工作的機構建議居家辦公,但不是強制性的,並規定需要自我隔離的員工若保持居家辦公的話其工資正常發放,因休息無法辦公的話每週則可獲得98英鎊的生活補助。至於其他的企業,比如我丈夫所在的小設計公司,目前還沒有開始居家辦公,但已準備了居家辦公的預案。另外,英國體育比賽已改行碰拳禮,不再握手了。

至於在英國戴口罩會不會讓人感到側目,我覺得這很主觀。可能別人只是覺得“人群中有人戴口罩”很奇怪,就多看了兩眼。

我婆婆因為看到了很多歧視東亞人的報道,很擔心我,每天經常問我怎麼樣了。在倫敦,我並沒有感受到歧視。我老公的同事倒是會因為我和他開善意的玩笑,我覺得這是不合適的,但他們也沒有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