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白到「果粉」,十年回首

作為來自小城市的小白女生,成長中信息獲取與經濟水平完全後於同時代「科技數碼愛好者」,時常迷惑於如何走上這條「果粉」之路,甚至任由其決定工作方向。這大概要從十年前說起。

自鍵盤上敲下第一個字起,回憶不斷閃回到多年前那個第一次觸摸到 iPhone 的下午。

某個和朋友約在 KFC 的下午。

此時是 2010 年末,iPhone 4 剛剛發佈,風浪即將刮向四線小城鎮。朋友在 iPhone 3GS 和 iPhone 4 之間選擇了前者,理由則是它後蓋圓潤的比較可愛。多年後看眾多果粉們回憶起對 iPhone 的第一印象,常用「觸電」來描述乍見的驚豔感。但此時對數碼產品近乎無知的我,還未覺得手中的手機如何特別。手指於屏幕劃來劃去,並不很能感受到屏幕交互之外的區別。

幾分鐘後和朋友一起取餐,卻將它忘在桌子上,不出意外的丟失。兩年後 ios6 新增的丟失模式才會出現,同時也將開啟 iPhone 被盜與反被盜、丟失鎖定與釣魚短信騙取 Apple ID 密碼之間綿延數年的拉鋸戰。

對 iPhone 的驚鴻一瞥,只留下了交互——多年後才知道的概念——很好的印象。畢竟 2009 年底工信部才逐步開放手機接入 WiFi,3G 此時也尚未全面普及,種種侷限下,iPhone 3GS 並未給我更深的震撼。

此時我的手機是剛剛換上的步步高 i606,女孩子間風靡的翻蓋手機。

小白時期

上初中後有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機。2009 年年中買的步步高 i6——廣告做的非常成功的「青花瓷」。

諾基亞最後的輝煌時期,同期發售了諾基亞 N97,每款新機的火熱程度與幾年後的蘋果相差無幾。班級裡有最新款諾基亞手機的同學甚至會享受到大家超越對後來擁有 iPhone 的豔羨。然而此時我尚未有對硬件或系統的任何概念,選手機還以「顏值」為基準,將「智能機」簡單的理解為「觸屏手機」,覺得諾基亞是男孩子用的手機。

10 年末看到步步高 i606 新品廣告,上蓋左下與右下印著翩然對飛的蝴蝶,很戳女孩子的少女心。於是換機。11 年中不慎將它丟失,換了一隻滑蓋手機:步步高 i270b——我最後一隻非智能機。

回想這段經歷,可能對於很多小白(輕度)手機用戶來講,大部分於一年內推出的中高端設備的性能與功能在當下的需求狀態下都是溢出狀態的——多年前是短信電話聽聽歌,多年後是微信遊戲刷抖音。手機外觀變化、翻蓋與滑蓋的大規模結構變化才是最直觀的差異。

對比當下新機的種種噱頭:曲面屏、瀑布屏、升降攝像頭、各種材質與折光效果的後蓋,與和當年的翻蓋、滑蓋、側滑蓋的花式變化似乎並無本質的區別。不管如何鼓吹技術革新與選擇多樣化,仍覺得不過是掩蓋無法將手機做到更為好用的虛張聲勢。

抓住尾巴

2012 年,藉著前一年喬布斯去世所掀起的巨大聲浪,偏遠的小城鎮終於被 iPhone 席捲。週末一起自習時,看拿著 iPhone 4S 的同學玩「宮爆老奶奶」;而此時用著非智能機的我,剛學會下一些 Java 小遊戲。開始感受到手機間的強烈差異,有了想要擁有 iPhone——或者說擁有 Apple 產品——的執念。

2012 年發行的優質小遊戲實在很多,Temple Run、Subway Surfers、保衛蘿蔔……iPhone 對我最初的誘惑,就是這些眾多優秀的小遊戲,和超高的顏值——當然,iPhone 4S 才是最好看的。不過我承認,在什麼也不懂的當時,虛榮心也佔了很大一部分——畢竟那麼多同學都有了。

2013 年初,擁有了第一個 Apple 產品—iPhone 5。被稱為是喬布斯最後的作品,也算抓住了喬布斯時代的尾巴。

但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讓我勉強趕上了越獄時代最後的輝煌。

開始越獄

錯過了智能機系統的混戰時期。我開始瞭解智能機系統,就是從 iOS 6 開始——雖然,拿到手的片刻後就越了獄。很多人的越獄理由都是第三方輸入法與號碼歸屬地。但至少當時在我與同學之間,越獄的最大理由還是:免費下載遊戲、破解遊戲。

「盤古」越獄團隊做的一鍵式越獄還要晚些時候才出現,此時的 JailbreakMe 也沒有很複雜。很快不滿足於用八門神器簡單修改遊戲數據,開始每天潛在論壇、貼吧上,發現了破解內購更為全能的 iapFree,當然也發現了更廣闊的天地。

於是一發不可收拾。

課餘時間最大的愛好就是嘗試各種新插件,測試不同插件間的兼容性,手機裡經常 20 多插件同時運行,白蘋果當然也每天見——後來 Apple 更換開機畫面為白蘋果,開機時總心驚膽戰。最愛「quick do」,甚至在它更新後花了 20 元去買正式版:因為不想付費而去越獄,最後卻為了越獄插件去付費。它會在屏幕底部虛擬出一個「觸發條」,從而實現多種手勢動作。當然還有不得不說的「Flex」,為此還加入了愛好者的群(當然,還是潛水)。

14 年末上了大學,新發布的 iOS 8 支持了第三方輸入法,Apple Store 也支持了銀聯。越獄的理由全部消失。

這段在很多人看來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的經歷,應該算是對這一切開始感興趣的起點:開始不僅滿足於基礎用法,用「使用」手機轉變為「玩」手機。

iPhone 好用嗎

為什麼一直用 iPhone?離不開的眾多 App 是很重要的一項理由。

曾長期保持著搜尋嘗試優秀的 App 的習慣,某些細碎的需求也會遍歷下可滿足需求的所有 App,每日刷榜更是比不可少,手機中 App 數量常保持在 200+。也寫過一些 App 的推薦,畢竟當時小眾而精緻的 App 實在太多。

這些勉強算得上是折騰的經歷,對我最大的影響,大概是對手機的「可玩性」不再有任何要求,更純粹的以一種工具來看待 iPhone。很多人講手機會將一些可有可無的細節:快充、無線充、像素、外形……但作為一款我幾乎每時每刻與之交互的設備,它的最大意義應當是趁手且好用,我使用的它大多時刻應當是舒適且省心的。諸如「五福一安」之類的缺點完全不足以讓我考慮換機。

iPhone 的「好用」對我來講是很難講清楚的體驗,誠然 iPhone 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不可替代之處並不能用簡單的幾個優點來概括。多數人會講,iPhone 的線性馬達如何真實,系統如何絲滑,動態效果如何優秀……但我之前其實一直關閉振動,為了寫這篇文章才體驗了半個月。震動效果是很棒,但是仍不過是錦上添花,一如既往的覺得不足以作為 iPhone 最重要之處來單獨吹捧。

對我來說,直到我結束越獄的 iOS 8 時期,iPhone 才真正做到了統一。最初的 iOS 6 時期,iPhone 5 更改了屏幕分辨率,大約一年後才做到大部分 App 都適配完成,不再是左右兩條黑邊。iOS 7 時期全新的扁平化設計,App 重新進行 UI 風格的適配,用了更久。

被稱為「iBug 11」的 iOS 11 之後,系統真的不可被稱為「絲滑」,奇奇怪怪的小 Bug 開始成為日常。最初以為是以 iPhone 7 Plus 的硬件來運行會有點吃力,年初換 iPhone XS Max 後,依舊如此。因為越獄時玩夠了 Barrerl 的各種花式動態,覺得一切動畫都花哨且緩慢,iOS 8 後一直在開啟「減弱動態效果」,對系統反饋速度變化更敏感。越來越明顯的感受出 iOS 的「絲滑」很大程度來自其優秀動態效果的掩飾。

曾和朋友吐槽:iPhone 有什麼好的,最新的系統搭載在最新的硬件上,依舊有卡頓與延遲。當然遺憾的是,我對大部分安卓機的瞭解都浮於表面,也不很能知道別的手機長期使用是否會有更佳體驗。但儘管如此,我依舊會覺得 iPhone 好用,也許根本還是在於被說了好幾萬遍的「生態系統」。

拆解 Apple

2014 年末,使用兩年多的 iPhone 5 電池走到了盡頭,看了個拆機視頻感覺很有把握的我,淘寶下單了一塊電池——這隻 iPhone 5 也由越獄時反覆的系統崩潰,切換到手機本身被我反覆拆裝。

早些時候 Apple 的設備還比較好拆解。第一次拆開 iPhone 5,內部結構工整如藝術品,是比外觀的高顏值更令我驚訝的存在。後來拆掉 MacBook 來清灰,再次加深了對 Apple 產品內部結構的理解——雖然這次清灰失手了,扯掉了攝像頭排線一段的卡扣,變成了再無須擔心攝像頭被控制的安全電腦。

2018 年末,陪了我 4 年的 MacBook 無法開機,屏幕突然只亮起但不顯示任何內容,用了搜索到的各種方法,去了 Genius Bar 也只說是機器太老了可能會無理由壞掉——溝通過的幾位「Genius」大多對設備一知半解,曾吐槽過做 Genius 只需會三個詞即可:「換屏」「返廠」「換新機」——這理由當然無法接受。無意間看到有位網友說出現過類似情況,換了屏幕排線就好。

畢竟有之前拆機的經驗,立即淘寶下單屏幕排線,還順便帶了根攝像頭排線。但屏幕排線更換倒比拆風扇難得多,瘋狂感慨小小的空間如何塞下如此多的元件,屏幕轉軸蓋卡扣位也過於精準嚴密。好在最終完美還原,正常開機。當然,要拆開屏幕內部才能更換的攝像頭排線被放棄了。對從設備還不那麼高度集成化時代過渡過來的一些人來講,總覺得大部分電子產品的小毛病都可以自己處理(是什麼讓我們這麼棒?貧窮!)而越來越難拆解的 Apple 產品,也成為了一些人黑 Apple 的一大理由。

果粉還是果黑

拋開一些像宗教般狂熱的粉或黑不提。我們大多基於自己需求來制訂不同的評價標準,再以此點評產品。有一位好友熱衷於向我嘲諷 Apple 的一切,不過倒不能說他是果黑:一名比我更懂設備性能的理工男,對電腦或手機要求是更開放更自由更實惠,過高的設計感更像是華而不實的累贅,所有的吐槽在他的切實需求下都可以邏輯自洽,所以只好說 Apple 不適合他,而不好說他是果黑。

每個人的需求差的太多,A 覺得難以忍受的缺點在 B 看來也許不值一提:每天在辦公室碼字,手機永遠在支架上充電,續航、有無快充、對我來說都無足輕重,而這對經常在外的人一定是致命缺陷。也許分「適合 Apple」和「不適合 Apple」倒更恰當。

常有「真正的果粉」說,沒有蘋果全家桶不配自稱果粉。而囊中羞澀的我,要到 2019 年才算湊上了一部分:年初入手新款 AirPods,年末試用了一段時間 iPad 2019、後來換成了新款 iPad Air,加上一塊二手 Apple Watch Series 3,勉強倒也敢自稱「果粉」了。湊齊之後,對曾經難以理解的「生態系統」倒有了一點模糊的概念:Apple 的產品也許不是同類產品裡所有性能都最突出的,但大多是平衡性最好的,與其它 Apple 設備可以輕鬆融入。就算是 14 年的老 MacBook,搭配 AirPods 的體驗依舊很好;而當我用最新的 iPhone 搭配著兩年前發售的 Apple Watch Series 3 時,Watch 依舊能夠發揮它的餘熱,也不會有太過強烈的過時之感。

設計

2013 年入了一隻紅色的 iPod Shuffle 4,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次在 Apple 官網下單。音樂播放器流行的時代已過去,來自 08 年的設計卻永不過時——堅持覺得 Apple 最好看的紅色產品就是這隻 iPod。這隻可愛的小東西拿到後只作為了收藏,但我開始去了解 Apple——發展歷史、產品設計和更多。對 Apple 產品的拆解經歷,也使我想更為深入的探尋。

Apple 也並不一直是追求極簡。早期也做過很多純做造型的產品,也有複雜的曲面——如 Apple Studio Display 顯示器,但終究方向還是製造和體驗至上——如 WWDC 2019 發佈的 Mac Pro 和 Pro Display XDR。雖然後者發佈後就被大家從外觀上群嘲。

設計感由諸多微妙的細節共同構成——如大多手機的攝像頭部分都是泛白的一個圓,而 iPhone 是深黑色。但設計只停留在造型上是無意義的,形式與功能之間的內在聯繫更為重要。外觀的設計可以更迅速有效的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但不會露出的、藝術般的內部堆疊才更為難得。

回顧 Apple 過去一整條產品線,大多數更新與改動是互相之間有內在聯繫的,工整的進行有序迭代,留下清晰的進化痕跡。湊不齊全套設備、不能年年換新也能最大程度的獲得技術革新所帶來的更優質體驗,新舊產品始終可以輕鬆配合。這也使得構成一套 Apple 「生態系統」的成本被大幅度降低——畢竟,Apple 產品的價格對大多數用戶來講還是很貴。

生態系統

蘋果的「生態系統」是普通用戶很難清晰描繪的概念。

2014 年 6 月 2 日,距離我高考不足一週。早早起床看完了 WWDC2014。沒有硬件的一場發佈會,卻是我成為果粉的契機:新的操作系統 Yosemite 讓我第一次像庫克一樣發出那聲感慨:「鵝妹子嚶」;而 Handoff 所展示出的軟件深度整合後所實現的設備配合讓我感受到了所謂的 Apple「生態」——雖然後來的使用體驗告訴我,這功能很雞肋,直到六年後不知道有沒有不斷完善這個功能的今天,依舊雞肋。

高考結束後,抱回了 MacBook Pro,開始由 iPhone 用戶,逐漸變成 Apple 用戶。

買 MacBook Pro 前有認真確認過自己的需求:便攜、高顏值、不求生產力只求愛奇藝——其實 14 年 Mac 版愛奇藝做的很爛——但新系統還是很適應了一小段時間。大學四年間除了感覺 iTunes 比之前在 Windows 上好用了一些,放心大膽的點各種下載鏈接而不擔心被裝上奇奇怪怪的流氓軟件(小白用戶才懂的快樂),合蓋即走開蓋即用很省事,也並沒有更深入的感受。

直到臨畢業時實習,實習公司的辦公環境是 Mac,才有一點開始體驗到。依舊說不清具體方便在哪裡:是 AirDrop 互傳文件、還是開會時 Apple TV 投屏、或是發文件再也不需要另存為各種兼容格式。雖然單獨講來每一項感覺好用的點都不足以成為解釋我選擇 Apple 的理由,但是這些綜合在一起,卻是我無法離開 Apple 的理由。

今年初才入手的新款 AirPods,之前一直覺得沒有什麼必要,用了以後卻開始離不開了。Apple 的產品大多如此。也習慣了每天帶著 Watch 出門、睡覺(強烈推薦 AutoSleep,補充了 Watch 在睡眠記錄方面的缺失)。

習慣它們一段時間之後,它們逐漸脫離了簡單的「工具」概念,而是融入了我的工作、娛樂甚至逐步構成生活本身。也許本不必去想它們好用在哪裡,不需要經常為日常使用的設備付出更多精力,才是最好用之處。

後記

雖然對 Apple 所有產品都有著強烈的好感,但一直不太想自稱一句已經被汙名化的「果粉」,畢竟標籤一旦被貼上,可能就讓觀點失去了幾分客觀。一度尤為艱難的去寫所有關於 Apple 的文章:當我擁有了某個偏好立場,總會不自覺的對其優點大加褒揚、對其缺點更加寬容。所以,與其糾結於探尋哪些具體細節讓我對 Apple 有如此好感,不如回憶下,我對 Apple 心動的開始。

也許私人,也許不專業,但足夠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