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相愛的我們,是怎麼分開的

我們的關係是脆弱的,每個人都是。

前陣子吃晚飯,爸媽在飯桌上大吵了一架。

事情的起因是我媽隨口問了我爸一句:“我昨天聽見你打電話說,是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

我爸回了一句:“沒什麼。”

我媽繼續問:“是怎麼了嗎?”

我爸不耐煩起來:“跟你講有什麼用。你又不懂。多問有什麼好問的。”

我媽生氣地反駁:“一家人連問一下都不可以了嗎?”

就這樣,兩個人都火冒三丈,發起脾氣來,僵持不下,直到我爸說出那句“你這人怎麼這麼奇怪?別人做什麼都要告訴你嗎?”,這段飯也就最終搞得不歡而散。



那是一句很傷人的話。

你和別人沒什麼兩樣,我也是你的“別人”,因為我不能幫你解決問題,所以,你不需要什麼事情都告訴我。

這句話將兩個人的疏遠感推到頂峰,也是在告訴對方,如果不是有用的對話,那還是不說為好。

雖然,一開始的兩個人,真的不是這樣的。



我媽內向寡言,我爸正好相反,到哪跟誰都混得很開。

但他們剛認識時似乎無視了這些差異,那時爸爸每天都會去接媽媽下班,送她回家,然後兩個人在媽媽家的小院子裡坐著聊天,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媽媽淪為了爸爸口中的“別人”。

我想起,許志安有首歌叫《表情》,在這首歌的劇場版裡,薛凱琪說:

“相處久了,我們的角色好像互換了。”

“我會不停地問你問題,我想打開任何的一個話題。”

“但是你都不理我,你開始收起自己,什麼都不和我說。”

故事裡的女主是一個不會表達自己、只會用emoji表情去回覆男主消息的人。而男主正好相反,他會講很多話,寫很多字去表達自己。

一開始,他從來不會覺得女主在敷衍他。

相反,他會說:“沒關係,emoji也能代替心聲。”


可是後來,他還是嫌棄起女主只會用表情回覆消息,變得不願意和她聊天。分手時他又說:“你太敷衍了,我們不能繼續在一起了。”

雖然女主努力說:“我一直以為,你會明白我發給你每一個表情的意思,因為我們一直都是這樣溝通的。”

她也在很用心地改變自己,想著去主動問他很多問題,想打開一些話題,想在他不開心的時候逗他開心。

“我好想好想幫你,可是你沒有給我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都像這樣,一開始就各自不同,卻一直都那樣溝通。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你會認為我在敷衍了事,會覺得和我聊天沒意思,甚至不想和我待在一起了。

其實問題根本就不在那些表情包上。

因為,即使後來我變得話多主動,你還是不滿意。

不過是當初你想要和我在一起,現在你不想了,連說話都不想了。

不是那些表情包不溫馨了,是你已經不覺得溫馨了。


我們一直會認為表情包的作用,就是在無話可聊的時候,拿出來打破氣氛。

但其實,如果你喜歡上一個人,你們一定會經常一直一直地刷表情。

生氣時連發十個鄙視的表情;不開心時連發十個打人的表情;有時發現一個表情能把對方逗笑,會去挖出它的整個系列。

因為是那個人,你無論是刷微博還是聊微信,一看見那些有趣的表情,就會下意識地保存下來想發給對方。


以前我從沒有想過,表情包也可以是一件“用心”的事。

直到後來才明白,儘管我們的聊天模式,偶爾只是尬表情包和反覆的“哈哈哈”,但笑是真的笑,有意思是真的有意思。


於是我發現,很多感情從開始到死掉大概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以前我覺得,連看見表情包都想要分享給對方;

現在我覺得,為什麼我們要刷那麼無聊的表情包?

而實際上,表情包還是有意思的,不過是那兩個人人沒意思了。


/寫在最後/

一個人以為重新說多一點話,就等於感情沒變質;一個人以為再做以前做過的事,就能回到過去。

但結果是,我覺得你在敷衍,你覺得是我變了。

可能我媽也沒有真的,非要想知道我爸發生的每一件事;故事裡的女主也沒有真的,想要男主給她寫很多字。


只是她們都敏銳地發現,有什麼東西在無意中,真的已經變了。

不過,即使有那種預感,還是想再試一次。

沒想到仍然那麼失望。

有些東西,變了就是變了,一眼就能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