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施用超量,浪費大,危害大!土壤怎能忍受?

我國農業由於長期、大量並依賴性地使用化學肥料,已經將我們本來

健康、肥沃的土地“喂”得板結、酸化、鹽漬化、地力衰竭,其惡化程度觸目驚心!


化肥施用超量,浪費大,危害大!



農民感受頗深的就是“增加 化肥用量不增加產量”甚至“化肥用得越多產量越低”、農產品重金屬嚴重超標、品質惡化、賣難、效益低等等“亂象”已成了普遍現象!


對於造成土地瘦弱、貧瘠、地力衰竭的原因,譬如用肥不平衡、缺乏有機質等等,但是從植物營養學、土壤健康學的角度來看,這個論斷尚不全面,甚至沒有找到根源!



要找到土壤不健康的“病因”,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土壤健康的標準——美國土壤健康學會理事張朝暉先生指出:“健康的土壤中除了45%左右的礦物質即土壤本身之外,必要的還要有25%左右的空氣、25%左右的水、5%左右的有機質和1%左右的微生物。”



照此,我們可以按照土、肥、水、氣,或者按照化肥、有機質、微生物各自的功效來進行一一比照和深入分析,並可在比照和分析過程中充分了解這土地之“瘦”、土壤之“病”到底“病”在哪裡?因為只有找出真正的病因,方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首先, 被化肥 “喂痩” 的板結、酸化、鹽漬化、不通透、不保水不保肥、營養匱乏、地力衰竭的土壤,毫無疑義是由於化學肥料成分在土壤中長期累積、殘存、得不到有效分解和營養轉化所致, 那麼,化學肥料、土壤營養的轉化、分解和吸收要靠什麼?毫無疑問,那就是“微生物” !


其次, 被化肥” ‘喂瘦” 的板結、酸化、鹽漬化、 不通透、不保水不保肥、 營養匱乏、地力衰竭的土壤,其保水保肥、 通透性、地力提升要靠什麼?顯然要靠土壤中的團粒結構、 有機質、腐殖酸、腐殖質, 而團粒結構、有機質、腐殖酸、 腐殖質的生成要靠什麼?

毋容置疑, 要靠 “微生物”!


再次,被化肥“喂瘦” 的土壤裡的各種汙染,譬如農藥殘留、化肥成分殘留、各種重金屬等等諸種汙染,在怎樣的理化反應中才能得到消解、降解或者無害化轉化?


怎樣才能保證農產品不被汙染,提高農產品品質?不用懷疑,還是要靠土壤中的“微生物”, 要靠微生物在其繁殖和代謝過程中,對上述汙染物質進行分解、轉化、固化、轉移以及新的無害化合成等等,從而達到徹底降解目標,恢復土壤健康!


怎麼理解呢?用打比方、通俗易懂的話來講就是,我們都知道“死麵饅頭” 不好消化、營養差,所以我們要吃發麵饅頭。


而土壤、 氨磷鉀各種肥料元素就是我們做饅頭的麵粉,沒有酵母菌, 麵粉自身是做不成發麵饅頭的!


再譬如,我們面前有一大桌 滿漢全席” , 如果我們的胃裡沒有消化酶、分解酶,大魚大肉、海參鮑魚吃下去,我們卻消化不了,無法轉化成有效營養被人體吸收, 我們的體質還是不會因此而強健的, 一樣會瘦弱、 不抗疾病侵襲, 孱弱早夭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的確,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 微生物菌不是作物土壤肥料,但是從其功能意義上來講,微生物菌卻是土壤的 “好廚師”、 “營養師” 和 ‘清潔師” !



近年來,各地發生了大量果樹死亡、作物絕收的案例,其根源還是在於土壤之“病”——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傑教授曾對此一針見血地指出:“作物長不好的 原因是作物的根不好,作物的根不好是因為土不好,土不好是因為土壤裡缺乏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可謂振聾發聵,一語中的!


在大量的農村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原本用100斤的化肥現在已經用到了200斤甚至300斤,不僅不增產而且還減產,如此則證明——我們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真正缺乏的而是“地力”!而土壤缺乏地力的根本原因則在於土壤缺乏有機質和微生物菌!


在實踐中,各地採用優質微生物菌劑改良板結、酸化、鹽漬化、病害嚴重、汙染超標、地力衰竭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修復土壤健康、恢復地力、促進作物增產、改善品質,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投入少,見效快,生態效果持久。



最後,我們通過業界專家給出的指導建議:“要想徹底解決土壤問題,走出農業生產困境,讓土地真正‘健康’起來,我們要在用肥方面進行徹底的變革,那就是要儘快、實行無機加有機肥和微生物菌肥,慢慢減少化肥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