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平陽風門嶺古道,坳頭依舊臨風,只是埠頭改

【過風門嶺】

(元)

林景熙

客來自風門,颼颼撼兩袖。

溪回眾峰新,畈絕一嶺又。

行行春日微,怪禽啼白晝。

流年感花稀,古道表松秀。

聊此寄小酌,餘酣掬山溜。

風門嶺古道,系民間古通道,古道發於平陽縣海西鎮仙口村,過豐門頭,止於海西鎮殿後山村頭沙。古道全長4000米許,累計爬升250米許,塊石為基,是古時仙口等地村民和外界聯絡,以及頭沙海鮮等貨物入平陽的主要通道。古道依山勢而建,東臨東海,風光旖旎,一個半小時可至,可去!

古道起點位於仙口村,在村中路亭左側,沿條石古道直行

【仙口村乃千年古村歷史悠久人文豐富,仙口村不僅是三國東吳時期主要造船基地之一,而且還是平陽建縣的發祥地,西晉太康四年(283)建縣,縣治就在仙口村。】

過道旁水潭

不久道前有石板橋,不過石板橋,左邊行

復行幾十米,亦有古石板橋橫亙小溪之上

石板兩側有題刻,已然模糊不清,依稀辨得“裴收並妻黃九娘闔家等為四恩三有舍”等16字,應該是別處移建。

過石板橋,遠方的道路蜿蜒於廣袤的的田園,去往山巒下

回眸群山如嶂巍峨,有古寺矗立於山腳

山脊之上風力發電機高聳連綿,更顯仙口山的雄壯巍峨。

行半里許,山腳下便見古道,塊石為基,有古亭藏於道旁

此亭名曰:助福亭,亭中牆壁鑲嵌有碑刻,古亭始建於大清嘉慶22年所建(1877年),距今已是140年。

古亭應該後修過,磚砌灰粉,中有方洞,乃路人休憩之佳所。

拾級而上,道旁草木葳蕤,漫藤相繞,古楓虯曲,

駐足遠眺,田園廣袤,江水連綿入海,一峰突兀眼前,

古道之上古楓喬木林立,紅葉翠樹,盡顯秋日勝景

行於如此紅楓道,不虛此行也。

行不到裡許,道前有岔,左邊上行

復行於紅楓道

林間復行一里許,道前蘆花相擁,連綿成片。

過蘆花蕩百米許,上行的古道已被機耕道覆蓋

機耕道下便是採石場,機器轟鳴,此道估計很快成追憶,毀於一旦也。

上機耕道右行,行於山坡,路於亂石,海天江水相接,無邊美景,一覽無餘。

道前遠山,風力機塔緩慢的轉動著,風門嶺上風車搖,伴我諸君迎風行

機耕道上行半里許,道旁有小岔,行幾步便是古道


古道下行亦是紅楓矗立,但已被莽草所蔽

上行道,行於山巒,回眸來時路,山高峰秀,別有風情。


上行半里許,遠方密林處有古屋隱現

及前便是風門頭,古屋便是風門頭亭,三開間,現為小廟。現稱豐門頭,一字之差,,臨巔迎風的意境全無。

過風門頭開始下嶺

下行的古道行於山坳,在高山環繞間行進。

行半里許,古道部分被黃土覆蓋

駐足可觀東海,江水奔流入海去

回眸已是風機立高巔

復行半里,道前有岔,右行去往殿後山村,左行去往古廟三官堂。

右行去往殿後山村的古道蜿蜒于山坡,遠處東海之濱便是殿後山村。

下行半里許,古道亦有分歧,左行去往古寺,右邊行去往殿後山村

過岔口,行不到百米,古道斷於機耕道。

上道右邊直行

沿機耕道行一里許,入殿後山村,


殿後山村,據說是古時山下建有楊府殿,村建於殿後,故名。


古村建於山坡面於東海,

沿村中公路,復行一里,路村民中心,過林氏宗祠

至村中廣場,在廣場右側有水潭新亭,潭後便是龍王廟

【龍王廟後有著名的百米飛瀑,值得一去!(下圖來自天井之娃)】

在潭前小廟旁的巷弄,便是去往頭沙自然村的古道

一出巷弄口,東海躍然眼前

下行的古道已被公路切割,要穿道復行

下行半里過光福亭

復行半里至公路

古道盡頭對過便是殿後山村的候車亭(頭山自然村)

孤嶼藏東海,碧水映藍天,小洋山島靜臥海中,岸上便是一片開闊的灘塗,滄桑依舊,繁華依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