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用“釘釘”上課難不難?我們從五個方面去努力

我覺得每個學生和老師,對“釘釘”都有一份敬畏感,因為“釘釘”真的做到了“丁是丁卯是卯”。一節課下來,老師講了多少分鐘,學生聽了多少分鐘,作業交了多少人,老師批改還是沒有批改,誰缺課了?誰一直堅持聽課?老師上課到底講了什麼……一切的一切,“釘釘”用官方數據和視頻回放,給大家一個較為客觀的答案。

每一位語文老師,用“釘釘”上語文課前,當然最初是新奇的,然後一定會經歷一個為難和焦慮的階段,尤其是一些資深的語文老師也不能倖免,那為什麼語文老師用“釘釘”上課,會覺得有“困難呢?


一方面,語文課應該怎麼上,怎麼上才算一堂好的語文課,這些在每位語文老師心裡,已經有了較為統一的標準。雖然就像說“文無定法”,其實`“課”也無定法,終究要在一個特定的大環境中,根據學生的整體情況,還要考慮個性差異,老師們會“個性化”地處理一堂課。可不管怎麼樣,語文課怎麼上才最好,一定有一些語文界的共識。如餘映潮的“口技”教學課裡,首先在黑板上寫了六個字“朗讀,欣賞,積累!”,把“朗讀”排在第一位,並且在課堂實踐中,分五次朗讀,第一次讀:讀得沸沸揚揚;第二次讀,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次讀,讀得層次分明;第四次讀,讀得有情有境;第五次讀,讀得有急有緩。可見,在小學和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朗讀”是必須貫穿一堂課的,至少在一堂課的局部,必須重點突出的,這也往往是衡量一節公開課成功的重要標準。但是“用釘釘”上語文課,要體現“朗讀”為第一要素,終究是有困難。

另一方面,一堂常規語文課會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首先,老師不能因為“先知”擁有知識,就高高在上,“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等現象在平時的課堂儘量避免存在;其次,學生才是這堂課的“主體”,要多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要尊重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公平公正等對待所有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不單體現在知識的層次性教學,更多應該體現在課堂的組織方式上,還有課堂師生的溝通方式上。以學生為主體,不單是一種理念,還是一種課堂的真正踐行。這不單需要老師的專業素養,更需要隨著課堂互動,出現“活潑多變”的課堂,而通常一堂課堂的美妙,就在變化和不確定中。這種不確定的美好,是由學生的表現來推動的,他們在老師有意識地引導下,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用“釘釘”上語文課,在“外在形式”上,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也是有難處的。

第三方面,對語文老師的普通話水平和語言組織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語文老師的普通話大多是“二甲”等級水平,這是一個符合語文老師要求的等級水平。但是“鄉音無改鬢毛衰”,在某些字的咬字上,在整體腔調上,不可能人人要像播音員一樣,字正腔圓,沒有瑕疵。所以語文老師如果吐字不標準,幾秒鐘後,在學生耳朵裡聽到的,也許是誇張和彆扭。對於一些追求完美的語文老師,不免內心有自責和焦慮。還有,平時上課時可以調侃的,可以在相對輕鬆的氛圍中,甚至“聊天式”開展一堂課,可是“釘釘”上課,每一句話都不能有“廢話”,不能有隨意地運用“感性”語言,每一句話都必須是“官方”式語言,每一句話都要求和原文“熨帖”地契合。所以在整個上課的流程中,老師一定是繃緊一根弦,小心翼翼,措辭嚴謹,一堂課下來,“疲憊”的感覺一般會伴隨著語文老師。

但是,每一位語文老師,一定會感謝“釘釘”,是“釘釘”,讓他們有了一個非常好的上課平臺。任何一個新生事物,都會有一定的“侷限”性。老師應該在教書育人這方面,做戰勝困難的榜樣。想想那些逆行的英雄,我們上課這點困難實在不算什麼,也是可以克服的。


作為一位一線語文老師,根據自己的“釘釘”教學體驗,說說如何才能更好的運用“釘釘”教學。我沒有熟練地運用“釘釘”所用功能,以下想法,只是不成熟的一己之見。

1、自信直播,讓學生聽到自己老師的聲音。

這場“疫情”下來,老師變成了十八線主播。既然是主播,就要勇敢直播。可以關掉“露臉”,我們就不需要關心自己的頭像是否“形象”好。戴上耳機可以提高聲音質量,還要氣沉丹田,適當學學“播音腔”。我們終究不是靠“露臉”和“播音腔”取勝,我們需要的是知識。傳授知識,最重要的一點要通過課件上好直播課,做好課件,是第一步。怎麼做好課件,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使頁面更美,內容更豐富。可能,直播課的課件和平時上課的課件可以還是有區別的,平時的課件除了核心內容,儘量簡美;可直播課的課件,文字表達可以更精細,這樣,學生在聽課的同時,可以“讀”課件,從而更清楚地掌握課堂內容。

2、對待海量資源,精心做好“第二次”備課。

想要現成的資料,微課,音頻,課件,教案,學案等,應有盡有。但是海量的資料,往往良莠不分,難以選擇,就是同一份資料裡,也會出現“局部”知識錯誤。我聽了一個知名教育集團下面的一位老師講《賣油翁》,把“自矜”讀成“自持”,我就明白,對待任何資料不能一味“拿來主義”,要有甄別地選擇性運用網絡資料。要持懷疑態度,自主地進行第二次備課。要自信,經過自己努力,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擁有個性化的課堂。第二次備課,非常重要。沒有完美的課堂,但是經過“第二次”備課的課堂,才是值得肯定的課堂。

3、重視朗讀,不能把“朗讀”這個環節省去。

文章“非讀不能品”也,一堂課四十分鐘,要給課堂“朗讀”的時間。老師範讀,連線學生範讀,留幾分鐘“空白”時間段給學生大聲朗讀,即使聽不到學生的聲音,但是要把時間給他們。要信任學生在那個時間段裡,一定是大聲朗讀的,想來,學生是喜歡自己“朗讀”的,要是老師給他機會,他也許可以讀得“聲震長空”呢。

4、努力創造“互動”大環境,形成語文教學的“合力”。

“釘釘”課堂一定是家長、學生、老師“三位一體”的課堂。我通過“學生上傳朗讀音頻”,“家長配合,督促學生大聲朗讀、背誦”,“家長檢查背誦效果並簽字回饋”等環節,極力創造“互動”的大環境。只要家校形成教育的合力,我們的課堂效果才能更明顯,才不會有“白上”的語文課。

5、通過課堂的語言文字,給學生傳遞“正能量”。

在這個國家有困難的特殊時期,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給學生正確的引導,積極的正能量。作為教師,要以一個樂觀的、開朗的、自信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同時,要通過語文課堂,給自己的學生“力量”。如上古詩詞課《遊山西村》,講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引用網絡熱語“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鼓勵同學們,要相信希望,要相信明天,要相信黨,要相信祖國。在上《說和做》這一課時,我帶領學生聽詩歌朗誦《你的樣子》,我真誠地希望,孩子們成長起來的樣子,就是中國的樣子。

總之,用“釘釘“上課的語文老師,一定要不斷追求進步。教學相長,也是伴隨教育生涯的事情。不斷成長的老師,無論多大年紀,都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