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子夠35億人住,為什麼樓盤仍“供不應求”?中介透露了實情

房子,一直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

雖然現在房價挺高,但房子其實是“供過於求”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98年到2016年,我國商品房的竣工面積98億平方米。而2018年,我國商品房施工面積就有82億平方米。這麼多商品房,再加上小產權房、農村宅基地,有人預計我國房子足夠40億人居住,也有人說起碼夠35億人住。

不管怎麼說,房子過剩都是個事實。

根據《中國城鎮住房空置分析》,我國城市住房的空置率超過21%。從2016年至今,國家一直把“化解房地產庫存”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目前,45個重點城市中,石家莊的房地產庫存需要4年多才能賣完,北京則需要3年時間。2019年,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有一半處於下滑狀態。但有個奇怪的現象,我們平時常會聽到這樣的消息:某某樓盤,剛開盤一天,房子就賣沒了。

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房子夠35億人住,卻還是“供不應求”呢?

難道真的有那麼多剛需嗎?一位資深的房地產中介,透露了實情。首先,房地產商蓋了很多房子沒錯,但有些是內部房源,是不能賣的!房地產商拿地蓋房的時候,會涉及拆遷。可能需要拿出一些“回遷房”給這些拆遷戶,會佔用一部分房源。還有一種情況,是開放商資金緊張,拿幾棟樓去抵押。在抵押過程中,這些房子也是不能出售的。

當然,更常見的一種情況是:開發商故意“捂盤”,製造一種房子熱銷的假象!

他們只釋放少量房源,讓消費者覺得: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店了。提高消費者購買慾望的同時,還能提高售價。所以,熱銷、供不應求、售罄,都可能是開發商的套路。很多號稱被“搶購一空”的樓盤,其實還是有房源的。

究其根源,是利用了一種消費者心理:叫從眾心理。

大家都在買,說明這房子不錯。就像一個賣糖炒栗子的攤位,排著長長的隊,很多人卻更樂意去買一樣。由此又衍生出一種營銷手段:“飢餓營銷”,故意製造一種供不應求的氛圍。就像很多銷售都會說:活動最後一天,明天就不優惠了。房地產商也一樣,製造一種緊缺的氛圍,讓消費者趕快籤合同。如今,在“房住不炒”的大環境下,剛需消費者擦亮眼睛,理性買房才是王道!


免責來源:凡註明 “來源:XXX”的圖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並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僅供讀者參考,不用作商業用途。如涉版權等問題,請儘快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