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雅事之——閒話收藏(其三)



在中國一直以來都有“亂世儲黃金”和“盛世興收藏”這一說法噢,這兩句話對於搞收藏而言,真乃是至理名言哩,我們用心去想一想,假若一個國家長期都身處在風雨飄搖與動盪不安之中,又加之連年的戰爭與天災,必然會導致這個國家民不聊生,此時此刻的老百姓連吃飯都成為了很大的問題,哪裡還有什麼心思去搞收藏啊?!


故而說,唯有當國家國泰民安國強民富、人民真正安居樂業的時候,方能去興收藏、方才可以去搞所謂的收藏噢,只因為在這個時候的老百姓,已經不必每天為一日三餐問題而發愁了,當物質文明得到極大的滿足之後,就要開始嚮往精神文明瞭,這個淺顯簡單的道理,古人早已知曉了,要不然的話,怎麼會寫下這樣的句子:“溫飽思淫慾,飢寒生盜心。”……漢朝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在《貨殖列傳序》也曰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伴隨著老百姓的日子一天要一天來的好,真可謂是越過越紅火,現如今大家紛紛都在說,我們算是趕上了收藏的好時機,因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國家又接近盛世,正朝著盛世大踏步的前進哩!既然說是趕上了收藏的好時機,我們就要對我們國家的收藏熱要有所瞭解噢。縱觀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走到了今時今日,一共形成了五次收藏熱,每一次收藏熱的形成,國家基本上都是處在盛世之中。


我們國家歷史上第一次收藏熱潮是興盛於北宋末期的宣和年間,這個年號是宋徽宗的第六個年號,也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這個時期主要還是以皇帝為主,主要是因為皇帝宋徽宗趙佶做宋朝皇子的時候,就歡喜各類藝術品和收藏品,一直延續到其做皇帝,未曾有間斷過;第二次收藏熱潮是興盛於明朝晚期,這一時期主要還因為明朝短暫的興盛起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區那些比較多的富庶人家,對於各類收藏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噢,不僅僅是這個樣子哩,就連皇帝也莫不是如此,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哩;第三次收藏熱潮是興盛於我們國家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即清朝中葉的康乾盛世,在康乾盛世中,尤其是乾隆皇帝一生都酷愛各類收藏品與藝術品;第四次收藏熱潮是興盛於清朝末期至民國時期,第五次收藏的熱潮就是當代社會,拿這五次收藏熱潮來做一個比較的話,前三次收藏熱潮的興盛,最主要是以國家(皇帝)歡喜收藏為主,後兩次收藏熱潮主要是以富庶老百姓為主,這真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除了筆者上述所提到的五次收藏熱潮以外,個人還是這樣來理解並認為的,想要形成一股收藏的熱潮,還要具備如下三個最最主要的特徵哩,而且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若缺少了就形不成收藏熱潮。


第一個特徵就是:必須獲得官方(國家)的默許、提倡與支持噢。譬如說:在我們國家的第一次收藏熱潮就和北宋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趙佶息息相關,趙佶是北宋第六任皇帝宋神宗趙頊的十一子,假若是要遴選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昏君,宋徽宗趙佶必定會列為其間,雖然其人在政治上可謂是毫無建樹而言,卻並不妨礙其人在藝術的道路上去大放異彩噢,在做皇子的時候就極其酷愛各類收藏品和藝術品,自從當上了皇帝、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以後,就更加熱愛收藏了,還提倡大家都去搞搞收藏,不僅發明了一種書法字體——瘦金體,還創建了首個國家畫院,並親任了國畫院院長,網羅了當時天下所有頂級的畫家聚集在其門下,編纂了《宣和畫譜》。之所以會如此,和宋朝的建國理念“重文輕武”有一定的關係之外,還和宋徽宗趙佶在做皇子時,不喜政治只鍾愛藝術,而且吃喝玩樂無不精通不無關係。


又譬如說:各個省市級電視臺紛紛開辦了和收藏有關的節目,中央電視臺開辦了《鑑寶》、《一錘定音》;北京衛視開辦了《天下收藏》;河南衛視開辦了《華豫之門》;在筆者所在的城市上海,東方衛視曾開辦過《好運傳家寶》,在上海電視臺的紀實頻道當中,也開辦了一檔名叫《收藏》的節目,這檔節目每期半個小時,一星期一次,每次都是放在星期六的下午播放,介紹的是古今中外各個時期的各類藝術品和收藏品,主要介紹的是我們國家自己的各類收藏品和藝術品……


還譬如說:國家、各省市博物館及社會團體(個人)對文物的收購,2002年國家財政部出資2000萬人民幣購得北宋畫家書法家米芾的書法作品《研山銘》;2003年4月上海博物館出資450萬美元購得《淳化閣帖》最善本,還舉辦過《淳化閣帖》展覽會,讓那些歡喜收藏與書法藝術的愛好者們競相去參觀學習,簡直就是風靡了海內外和整個申城噢,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哩,筆者本人也去參觀學習過的,還去購買收藏了兩本普通精裝本《淳化閣帖》,其中的一本就去贈送給了筆者的忘年交友人山水畫畫家名家王春國先生;上海龍美術館館長劉益謙在其本人在2014年4月份的時候,花掉了2.81億港幣去購得了明朝成化雞缸杯【註解:2.5億港幣外加佣金0.31億港幣。】……


第二個特徵就是:各種和收藏品有關的書籍集中去出版了。現如今之所以我們能夠看到的、所有文物方面的出版物和各種收藏類別的書籍,全都是在收藏熱潮大力推廣與興起的時候湧現出來的,而且無一例外,我們國家歷史上五個收藏時期的熱潮都莫不是如此噢。


譬如說:北宋宣和時期編纂的《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和《宣和博古圖》;明朝時期的學者谷泰個人出資編纂的《博物要覽》;明朝時期的學者曹明仲曹昭個人出資編纂的《格物要論》;清朝乾隆朝編纂的《石渠寶笈》;清朝時期的文學家、戲劇學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李笠翁李漁個人出資編纂的《閒情偶寄》……凡是種種可謂是不一而足。特別是自從1860年德國人珂爾巴特發明了珂羅版製版法之後,大量收藏類書籍和各種類型的文物圖片得以大批量的出版印刷,因為採用珂羅版製版法所印刷出來的各種文物圖片,基本上和原物保持一致,使得收藏愛好者和收藏家,可以“零距離的”看到各式各樣的“實物”。特別是在當代中國,李衛出版了《中國古錢幣鑑賞圖典》、馬廣彥出版了《說瓷論藏》、收藏家馬未都出版了馬未都說收藏系列書籍、《瓷之色》、每隔四年國家會發行貴重金屬金銀紀念幣圖錄……


第三個特徵就是:摹古和做贗的風氣變得蔚然成風。摹古和做贗之風氣,並非是近幾年才開始流行起來的,在我們國家古已有之,就拿離我們國家最近的朝代清朝時期來說,康熙朝和乾隆朝就特別喜歡摹古,康熙朝的瓷器就特別喜歡摹仿明代成化年間的瓷器;乾隆朝的瓷器就喜歡摹仿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可以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光緒朝的瓷器就喜歡摹仿康乾盛世時期的瓷器,儘管是如此,但所製作出來的瓷器遠達不到康乾盛世時期的高度……到了近現代,做贗之風更是層出不窮哩,說到青銅器作假,必定會說它不是出自河南商丘地區就是出自陝西西安地區,因為歷史上這兩個地區就是出產製作青銅器的地方;說到瓷器作假,必定會想到江西景德鎮,江西景德鎮歷來被封為“瓷都”,因為歷朝歷代的瓷器大都燒造於景德鎮……


既然是說到了收藏熱潮,對於各式各樣的收藏愛好者們而言,我們還是要對收藏的物品也要有一定的瞭解噢,我們國家的各種類型的收藏品,和我們國家的歷史一樣,同樣是浩如煙海層出不窮哩。


譬如說:我們國家在各個時期所發行的各種類型的錢幣,在錢幣當中又可去分為古代各個朝代的銅錢(幣)、古代各個朝代的金(銀)元寶、機制銀幣……我們國家在各個時期所發行的郵票、各類有價票證、各種收藏類磁卡、古代樂器、古硯臺、紫砂壺、珠寶玉石、藏書票、各類門票與票根、葫蘆、鼻菸壺……凡是種種真可謂是不一而足舉不勝舉哩,假若我們還是要去舉例的話,還是有很多很多的。


上述種種,只不過是筆者極其簡單扼要的去做了一點點介紹而已,只是去述說了一點點和收藏有關的情況與一些基本常識,僅僅是一點皮毛僅此而已,實則,在收藏的全過程當中,凡是和收藏有關的故事、文化、知識……還有很多噢,是說(學)也說(學)不完的哩!


雖然現如今的收藏熱潮一浪要高過一浪,也有很多人十分酷愛收藏,假若自身不去對各類收藏品、以及收藏市場有所深入瞭解,也沒有好好地學習過收藏的知識,就匆忙進入,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行文至此,筆者還想去述說這樣一段收藏方面的心得體會噢,搞收藏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一條原則性的,不單單你我要牢牢地去默記在內心深處、還要好好地去把握好一個度,那就是——個人在搞收藏的時候,一定要去做到量力而行,本人有多大的本事、能量、經濟實力、學識,就搞多大的事情,在搞收藏的時候,千萬不能去搞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還有的就是,搞收藏堅決不能影響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和學習,不能為了搞所謂的收藏,而去做粉末倒置的事情!


【備註:①文章為作者原創;②各種收藏類圖片以及各類文字動圖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上;③感謝原創圖片。】






























老倌俠客居(陸偉)寫於2014年12月28日星期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