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戳心真相:“伴侶”的意義,98%的人都誤會了

有人問,什麼樣的婚姻,最容易幻滅?——是把“我想要的人”,分割成一個個特質的婚姻。

在這種婚姻裡,另一半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們有某種功能,比如:

在物質上,他們是物質安全感的提供者,是飯票、提款機、炫耀的資本。在精神上,他們是靠山,是避風港,是拯救者。或者,把對方當成保姆,生育工具。


因為這些功能,你們走到一起,但也因此,一旦對方失去這個功能,就是婚姻幻滅的開始。



01.

標籤之外

才是真實的伴侶


一般來說,越期待伴侶擁有某種功能,越容易對伴侶失望。

女人,希望男人是爸爸,是哥哥,是朋友,是安全感,是避風港,是拿得出手的體面。

男人,希望女人是母親,是女兒,是隨從,是紅顏知己,是照顧者,是自己的面子。

當你很清楚在關係裡要什麼的時候,你需要提醒自己:我是不是正在將一個愛人,一個伴侶變成一個“機器”,希望ta實現我想要的全部功能?

當你在另一半身上貼滿了標籤和要求,哪裡還能找到包容、接納、理解、體諒這些發展愛的特質呢?

於是,我們得到的愛情和給出的愛情,都越來越少了。

當能夠更多地去接受對方和生活的真實,我們才能在愛情中走得更遠。


我來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有一個表妹,她大學畢業之後就去了德國念醫學,花了九年時間,在德國頂尖的醫學院畢業,她嫻靜溫和,有才華又善良。

但在愛情中,她並不是很順利。

她沒有太多和異性交往的經驗,又花很多的時間在學習和工作上。在34歲的時候,才認識了現在的先生,一個土生土長的德國人。

她的先生比她大七歲,兩人在一起後一切都很順利。談了三年戀愛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但結婚之後,他們很快就遇到了一個矛盾——表妹很想要一個孩子,結婚後她已經37歲,想趕緊實現做媽媽的心願。

結果,她先生和她有不一樣的想法。他正面臨工作上的轉折,暫時不想要孩子,理由是

自己目前沒有時間和能力給孩子一個很好的養育環境。

表妹就很憤怒,覺得我好不容易結婚,而且可能已經到了生育的極限年齡,如果再等下去,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有孩子了。

你作為我的丈夫,卻不能幫我實現這個心願,真是自私又沒有責任感,渣男!

她指責、攻擊,他也寸步不讓。表妹心力交瘁,才開始的婚姻,已經沒有質量可言。

接下來,似乎就只有兩個選項——“要”與“不要”。


如果這個男人不能滿足她的期待,那“不將就”,就一拍兩散吧。這是故事的A版本。看上去,沒毛病。


但這個故事還有一個B版本。

表妹看到他的堅持,沒有馬上給他貼標籤,她想知道,他這麼堅持,代表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她才反應過來,到現在為止,她還不夠了解他。

她和他坐下來交流,也和他的朋友們交流,她才看到他的內在想法——

在他的價值觀裡,當自己還不確定自己是否具備一個成熟人格的力量時,最好不要生育孩子,因為這對孩子不公平。 這並不代表他不愛她,不想讓她幸福。


他有擔憂和焦慮,也有一些對自己的不確定,這不是那麼完美,但是卻是他的真實。

在版本A裡面,這個男人被妻子標籤化、功能化,

她只看到他不滿足自己,所以他是不好的,不值得愛的。

於是不將就,不過了,分手了——草率結束的婚姻,都如此相似。

而在版本B裡面,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人。

當我們不用男人、丈夫、父親這樣的標籤去限定一個人,願意去了解他呈現的“不夠好的真實”,我們才能瞭解婚姻。

幸運的是,表妹的故事是B版本。

02.

我們愛的不是標籤

而是活生生的人



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塞姆拉德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

人類最痛苦的莫過於愛與失去,而治療者要做的,就是幫助人們瞭解、體驗以及容忍生活的真實,包括其中所有的愉快和悲傷。我們痛苦的最大來源是我們的自我欺騙。

的確是這樣,我們在愛情裡,很容易將對方化作一個個期待,化作一個個理想的標籤,

卻不願意完整地去看到那個人本身。

如果這是愛,它破滅了,那也是因為一開始,你就一廂情願地“欺騙了自己”。

我們期待對方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感、精神上的安全感,是生活的照顧者,是拯救者,是依靠,

卻沒有看到對方其實也是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

一個有缺陷、有侷限、會犯錯的活生生的人。

我並不怎麼認同時下“教女人識別合適男人”的一些所謂指南。

那些指南一般都是20條或者30條,會不容置疑地告訴你,對方如果有以上特徵,你就要迅速的將他拉黑,你們倆在一起沒前途。


但我很好奇的是,如果你真的依照指南里的標準,逐一考驗你遇見的男人,符合所有條件的人有幾個?

——很可能,一個都沒有。

因為指南里的那些選項,像是一個產品的測評,它沒辦法用來衡量和判定一個活生生的人。

人是複雜的、是多面的,有各種情緒、感受,也攜帶了各種創傷、記憶。就像我們不能看到一個男人在一場爭執中傾向於自己的母親,就斷定他是“媽寶”。

只有不帶評判,不貼標籤,而是共情和關注時,你才能靠近那個真實的伴侶——深入內心的關係,才能走得遠。

03.

愛情的生命力

在於接納


抱怨不能改變什麼,攻擊也不能改變什麼。就像我表妹,先生拒絕了她生孩子的提議後,她選擇去了解他,而不是攻擊他,給他貼一個“渣男”的標籤。

結婚這一年多以來,他們在溝通裡走得越來越近,讓我有些意外的是,過年我接到了她的電話,她和先生商量好了,準備今年要一個寶寶。

也許沒那麼容易,但至少努力嘗試了,總會有所得。

表妹對我說,經過了這樣的分歧,她學到了一件事——沒有任何關係是完美的,沒有人是完全符合期待的。

而她認為最好的關係,就是彼此有溝通,溝通也有回應的關係。


在回應當中,你能夠看到自己和對方都在調整著步伐,逐漸向一個方向去努力。

可能有人會說,我溝通過,但我們還是沒有朝著一個方向努力,這是不是意味著我的婚姻真的就此幻滅了呢?

我想,與其說是婚姻幻滅,還不如說,一開始我們就不應該製造一個理想化的愛人。

和我們有親密關係的那個人,本來就有一些令我們不滿意甚至不能接受的東西,每一天的相處,這些真實都無所遁形。所以:

他(她)不只是一個個標籤。

他(她)不會只是飯票,避風港,保姆,生育工具。

他(她)是一個需要你去慢慢看見,去感知的,和你一樣的活生生的人。

無論關係的最後走向哪裡,無論關係最終能不能夠達到期待,當我們抱著這樣的心態進入一段關係,我想,都會有所得。

因為這段旅程會幫助我們理解生活的真實,去學習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

一段好的關係,一定是有接納的關係,而一段有生命力的愛情,一定是包含了接納的愛情。

你愛著的,不是一張飯票,不是一個保姆,不是一個生育機器,而是一個和你一起製造美好和幸福的人。

-end-

心理諮詢師。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已出版新書《你不必更好,也很好》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