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司令":他的名字曾是國家絕密丨功勳


1946年8月,程開甲赴英留學。新中國成立後,程開甲放棄了國外優厚條件回到中國,1960年,加入到我國核武器研究的隊伍,從此消失20餘年。從1963年第一次踏進羅布泊到1985年,程開甲一直生活在核試驗基地,為開創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開甲設計了中國第一個具有創造性和準確性的核試驗方案,設計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平洞、豎井和增強型原子彈在內的幾十次試驗。


程開甲是中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



他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國家強起來,國防強起來。”


程開甲院士(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假如不是生在亂世,程開甲的人生之路可能會繞開“科學”,也可能與“核”無緣。


  1918年,程開甲出生在江蘇吳江的一個殷實家庭。年幼時,他調皮、叛逆、不愛學習。到了讀書的年齡,他除了玩還是玩,根本不讀書,著實讓家人著急。


  思想轉折,出現在中學時期。13歲那年,他成為浙江嘉興秀州中學的一名學生。入學才幾天,日本就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者燒殺搶掠的行徑深深刺痛了這位熱血少年。那6年間,他開始閱讀名人傳記,被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打動,漸漸萌發了長大了也當一名科學家的理想。


  1937年,程開甲考上浙江大學。此時,戰火已燒到了浙江,大學被迫內遷,師生們不得不開始流亡生活。顛沛流離中,他意識到,中國落後捱打的原因是科技落後。


  從那時起,他立志“科學救國”。1946年,這個吳江青年遠渡重洋,求學英國,師從著名物理學家波恩。

程開甲在打字機上撰寫論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舊中國的孱弱,讓身在異國他鄉的他備受歧視。新中國的成立,讓他看到了中華民族騰飛的希望。


  1950年,程開甲婉拒導師挽留,毅然回到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先後任教浙江大學、南京大學10年,其間撰寫了我國第一部《固體物理學》;1952年,程開甲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1956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程開甲用自己的一生兌現了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的誓言:“一輩子跟著黨,個人一切交給黨。”


回國後,程開甲被安排在南京大學工作。當時,南京大學的教授很少,學校把他當作歸國高級知識分子,給他定為二級教授。但他在填表時,執意不要二級,只肯領三級的薪金,他說:“國家還在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我這份薪金夠用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南京大學物理系決定開展金屬物理研究,學校把初創任務交給程開甲。為了國家建設的需要,程開甲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研究方向由理論研究轉入應用研究,率先在國內開展了系統的熱力學內耗理論研究。


1958年,根據國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需要,南京大學物理系決定成立核物理教研室,學校還是把創建任務交給程開甲。程開甲再次服從組織安排,開始探索新的領域。


1960年,他被一紙命令抽調至北京,從此,“程開甲”這個名字走入國家的絕密檔案。1961年,正當程開甲在原子彈理論攻關上取得重大成績之時,組織上又一次安排程開甲轉入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核試驗技術。從此,程開甲進入人生旅途中的20年“羅布泊時間”,在這片“死亡之海”潛心開始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


每次核試驗任務,程開甲都會到最艱苦、最危險的一線去檢查指導技術工作,多次進入地下核試驗爆後現場,爬進測試廊道、測試間,甚至最危險的爆心。


  一次,程開甲來到一個施工現場,因為洞內存在高溫、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險,工作人員極力勸阻。他卻說:“我只有到實地看了,心裡才會踏實。”於是,他穿上簡陋的防護服,頂著昏暗的燈光進入了洞內。


在羅布泊,程開甲參與組織指揮了包括我國首次原子彈、首次氫彈、首次兩彈結合試驗和首次地下核試驗在內的各種類型核試驗30多次;20年中,他帶領團隊解決了包括核試驗場地選址、方案制定、場區內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難題;20年中,他帶領團隊利用歷次核試驗積累的數據,對核爆炸現象、核爆炸規律、核武器效應與防護等,進行了深入理論研究,為建立中國特色的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作出了傑出貢獻。


  1964年10月16日,東方一聲巨響,羅布泊升起的蘑菇雲震驚世界。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之後,程開甲還參與主持決策了包括氫彈、兩彈結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豎井試驗等多種試驗方式的30多次核試驗,被稱為中國“核司令”。


20世紀70年代,程開甲在做任務前動員(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走進程開甲院士的家,你很難把這裡的主人,與“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和“八一勳章”獲得者聯繫起來。


這裡沒有寬敞的客廳,沒有豪華的傢俱,甚至沒有一件能夠吸引你眼球的飾物。離開戈壁灘後的程開甲,一直保持著那個年代的生活方式,過著與書香為伴,簡單、儉樸的生活。


偉大的科學家是不求名利的。但真正為祖國作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


程開甲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四、五屆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屆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的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1999年,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為他頒發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7年,中央軍委隆重舉行頒授“八一勳章”和授予榮譽稱號儀式,習主席親自將“八一勳章”頒授給這位傑出科學家……


程開甲近照


“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對於這些崇高的榮譽,程開甲有他自己的詮釋:“功勳獎章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肯定,我們的成就是所有參加者,有名的、無名的英雄們在彎彎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去完成的。”


  雖然在參加核武器研究的20多年時間裡隱姓埋名,沒發表過論文,在學術界銷聲匿跡。但程開甲經常說,他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程開甲院士在浙江大學百年校慶時做學術報告(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2018年11月17日,101歲的程開甲走完最後的人生路。2019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這位“兩彈一星”元勳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為祖國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祖國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來源||新華社、解放軍報、央視

圖文整合 ||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