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及規制,以及安卓應用的挑戰

開源(Open Source)全稱為開放源代碼,最大的特點是開放,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得到軟件的源代碼,加以修改學習,甚至重新發放,當然是在版權限制範圍之內。

在移動互聯網,人們所熟悉的蘋果手機的操作系統iOS是基於Darwin(unix的分支之一),是一個非開源系統。而Android則是一款基於開源的Linux平臺的開源手機操作系統。

Android系統最初由Andy Rubin 創立,後來被Google以4000萬美元收購。 “Android”實際上是Google於2007年11月05日宣佈的基於Linux平臺的開源手機操作系統的名稱,該平臺由操作系統、中間件、用戶界面和應用軟件組成。它採用軟件堆層(Software Stack,又名軟件疊層)的架構,主要分為三部分。底層以Linux內核工作為基礎,由C語言開發,只提供基本中間層包括函數庫Library和虛擬機Virtual Machine,由C++開發。最上層是各種應用軟件,包括通話程序,短信程序等,應用軟件則由各公司自行開發,以Java作為編寫程序的一部分。不存在任何以往阻礙移動產業創新的專有權障礙,號稱是首個為移動終端打造的真正開放和完整的移動軟件。 Google通過與軟、硬件開發商、設備製造商、電信運營商等其他有 關各方結成深層次的合作伙伴關係,希望藉助建立標準化、開放式的移動電話軟件平臺,在移動產業內形成一個開放式的生態系統。 Android作為Google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進一步推進“隨時隨地為每個人提供信息”這一企業目標的實現。全球為數眾多的移動電話用戶正在使用各種基於 Android 的電話。

目前最新版本的Android系統運行於Android runtime模式,簡稱ART模式。在Android 4.2以前,安卓手機系統的應用程序均在Dalvik Java的虛擬機上運行,這種運行模式是還要依靠一個編譯器來實現與應用程序的溝通。應程序每次運行時,都需要將程序內的代碼即使轉變為機器碼才能運行,這無形中多附加了一道手續,這就造成了耗電相對較快、佔用內存大、用久了會卡頓嚴重的現象。

相比較而言ART模式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在安裝應用程序時,自動對程序進行代碼預讀取編譯,讓程序直接編譯成機器語言,免去了Dalvik模式要時時轉換代碼,實現高效率、省電、佔用更低的系統內存、手機運行流暢。但凡事總有正反兩面,ART在解決了該問題的同時,同時也有如:會佔用略高一些的存儲空間、安裝程序時要相比普通Dalvik模式要長一些時間來實現預編譯。而現在我們就來實際體驗下ART模式,看看它究竟是否值得我們的期待。

安卓系統的應用程序APK隨著1080p的普及和其他深入的優化,體積也越來越大,而在ART模式運行下,存儲佔用(ROM)或是運行內存(RAM)佔用會更明顯。不過這個幅度,完全可以接受,畢竟我們現在的手機基本上都8GB起步,完全不是什麼問題。

其實ART與Dalvik模式整體響應速度相差並不多,大多都相差在1秒或不到1秒左右的時間。當然,這也是目前針對ART模式優化的應用程序較少的原因。在基準跑分測試中,ART模式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確實要比Dalvik高效了不少。

一個新的底層運行模式,畢竟還是要靠應用程序的APP適配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最大優勢。然而目前由於Android 4.4並未大規模普及,僅在部分機型才有,所以目前ART模式下的兼容性,暫時還是個問題,有許多應用程序並未適配,會出現強行關閉、或乾脆直接無響應的情況,這一切都是需要我們等待手機廠商後續的優化跟進才行。

Android是開源系統,這意味著每當谷歌發佈新的版本,OEM廠商等可以自由對其進行修改。這就導致碎片化問題和系統升級問題。但由於Google在中國市場開發者、應用商店、OEM終端廠商的缺席,導致佔中國智能手機市場80%以上比例的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和所運行的應用程序,存在這比國外更多的問題。

Testin王軍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Christopher Yoo

Testin王軍與開放創新網絡主席Keith Bergelt

Testin王軍與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諮詢組成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黃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