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冠軍如何激發大家的從眾心理

我們在從事銷售工作時,經常會為了讓某一觀點被大家所信服而大費苦心。

比如為了讓觀眾購買自己推廣的手機,會有人通過介紹產品功能來告訴大家自己的手機多牛X:我的手機可以砸核桃,我的手機玩王者農藥不卡頓,我的手機拍照有美顏功能等等。但是觀眾很很容易理解為你在王婆賣瓜,甚至可能覺得你只介紹優點,肯定還有很多缺點沒有說出來。

也有人通過宣傳一些關鍵領袖的評價來證明自己的手機受人喜歡:張三說我的手機很結實,李四說我的手機很適合玩遊戲,王五說我的手機拍出來的照片非常美等等。但是觀眾就會好奇張三、李四、王五是不是收了你的錢,是不是你的託?這幾個人覺得好有什麼用?我們覺得好才行。

以上兩種方法並不是說完全不對,只是在激發觀眾的購買慾望上不夠直觀,最直接的引導方法應該是這樣:

這種方法便是利用了社會認同原理,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從眾心理。基於這種心理,人們的行為往往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尤其是那些他們深深認同的人。

社會認同的力量往往勝過理性認知,大家雖然不願意讓判斷力被別人所左右,但是當大家不知如何選擇時,往往會覺得跟著大夥的決定肯定沒有錯,這樣可以快速高效地作出正確決定,這樣可以快速獲得別人的認同。

第三種方法中的數據其實還有改進的空間,那就是它不夠具體,僅僅是給大家展示了一個大約的數:一億,大家憑經驗肯定知道,100000000要麼是個大約數,要麼就是編的,因為不可能剛剛好那麼多零。倘若把數據說的更加具體些,說服力就會更強。在職場上領導問到今天的銷售金額時,往往回答1034萬的人,比回答大約1000萬的人更受領導青睞,也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我們列舉出來的數字必須是真實的,絕對不能是虛構的,否則一旦有人發現這個社會認同的吸引力是人為捏造出來的,我們今後的一切影響行為都會引起人們的懷疑,很多措施都會適合其反。

那麼就會有人好奇了,萬一數據真的不夠龐大,卻又想激發大家的從眾心理,該怎麼辦呢?

其實辦法還是有的,我們可以把數據限定在某個環境下,這種在某個情境中被絕大多數人認同的行為稱作命令性規範。比如可以做如下提醒:

我們還可以通過展示絕對數字來暗示有多少人這樣做就會產生多麼可觀的效果,這樣的信息可以非常有效地刺激大家的從眾心理,鼓勵大家購買手機,儘管數據中並沒有提到具體有多少人已經買了手機。

我們還可以通過指出購買人數的日漸增多來刺激大家的從眾心理:雖然上個月只賣了1臺手機,本月只賣了6臺(當然具體銷售數量肯定不能展示出來),但是500%的提升,這個單一的數據在大家的心中也是很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