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與"東北風"現象

電視劇《劉老根3》,雖褒貶不一,但追劇者眾,評議者多,頗有一些十餘年前舞臺上“東北風”勁吹的態勢。本人2009年8月,曾應邀在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文化班上,做過《趙本山與“東北風”現象》的專題講座,現將講演提刊發如下,庶幾憶昔思今,有裨於對風靡了數十載的“東北風”文化現象的認識。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遼寧省北部“較大的城市”鐵嶺,和吉林省松嫩平原南端扶余縣的一些以創作、表演東北地方戲(拉場戲、二人轉)為主的演員,如趙本山、潘長江、鞏漢林、何慶魁、高秀敏等,通過當代最暢通的強勢媒體——電視熒屏,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節目上,以小品的形式,漸次與全國觀眾見面。出人意外的是,這些在故事結構、臺詞處理、人物塑造方面都帶有濃重東北特色,幾乎呈現一種“原生態”表述狀態的演出。雖然與當時舞臺上仍然流行的傳統表演有較大差異,然而,卻在瞬間內,被全國觀眾所接受,並且博得了滿堂的喝彩之聲,以至於後來有人驚歎地稱其為:黑土地上刮來的“東北風”。

這種喝彩持續了將近二十年,二十年間,隨著眾多著名編導和演員的加盟客串(如宋丹丹、黃宏、範偉、彭玉、李琦、王曉曦、張惠中、英寧、崔凱、白鐵軍、劉流),加上新人的不斷湧現,有影響的舞臺劇和電視劇的迭次推出,這股“東北風”愈來愈強勁,在創作選題、表演風格方面,許多表現農村生活的作品,都向這股“風潮”靠攏,可以說對當代藝苑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長春、瀋陽等城市先後成立的“東北風大劇場”、“劉老根大舞臺”、“本山傳媒文化公司”等文化實體,促進了中國藝術市場的繁榮,滿足了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對文化產品的多元化要求。在這股強勁的“東北風”吹拂下,也推出了一批受全國觀眾歡迎的喜劇明星,其中有些明星知名度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他們不僅在舞臺上贏得了掌聲,也在熒屏上得到了很高的收視率。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顆明星,就是來自遼北黑土地上的趙本山。



一、 值得深入研究的“趙本山現象”

趙本山是“東北風兵團”的領軍人物,也是當代最受歡迎的喜劇明星,他參與編導、表演的幾十部小品、電影、電視劇,大多數榮獲獎項、好評如潮;他塑造的一些角色,有的(如劉老根、馬大帥、大忽悠、老蔫巴)可以成為時代畫廊中的典型人物;他表演中的舉手投足,每每會成為摹仿秀們爭相仿效的形體動作,而他的一些精彩的臺詞,又往往會進入時尚的語言行列,迅速地在社會上流行。

他生於僻在一隅的遼北山村,他的文化基底是民間藝術。然而,他的藝術成就卻得到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環境、不同藝術基色、不同文化本底、不同審美修養觀眾的認同,連宋丹丹、寧靜、宋祖英、那英等當紅女星,都稱其為“本山大哥”,而且以能與之同臺演出為榮。二十年來,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文化被認為是一種消費,藝術欣賞中的喜新厭舊成為流行的時尚,在演藝界的天空中,各類星辰不斷劃過,又大多瞬間消逝。在這種局面下,趙本山橫空出世,並獨立蒼茫、久紅不衰,演藝界行內稱其為“包袱簍子”,觀眾則譽其為“中國笑星”、“小品王”、“土神”、“東方卓別林”。而著名的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則稱其為“使人驚歎的大藝術家”,認為這是一種在中國戲劇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趙本山現象”。

  二、趙本山人生檔案與藝術表演的基色

喜劇是“搞笑”的藝術,但又絕不止於搞笑,廉價的笑聲會瞬間即逝,看多了會覺得庸俗乏味。而趙本山的搞笑,常常使觀眾在開懷之後,有審美的繼續——感到一種會心,一種諷喻,一種寬容,一種調侃,一種洞明世事的智慧,一種自憐又不自棄的情緒,一種一切都應看開了無所謂的豁達,甚至是一種悲欣交集的舒暢。

趙本山是個喜劇天才,他本色、自然的表演才能來自於生活的深處,來自於遼北農村那片曾經貧困而富饒、粗陋而溫情、脆弱而堅韌、狡黠而敦厚交織的土地。基於這樣一個文化環境的本底,趙本山的搞笑,往往是諷喻而不譏笑,調侃而不油滑,自嘲而不自棄。他塑造的一些具有喜劇色彩的人物,往往給人一種可愛而又可笑(馬大帥)、可敬而又可氣(劉老根)、可恨而又可愛(大忽悠)、可憐而又可氣(老蔫巴)的印象。

一個大藝術家的成就,往往呈現一種紛繁複雜的景象,趙本山五色迷離的表演,是他從小生活的那片土地文化環境、他青少年時代曲折而艱難的人生歷程、經過他性靈的過濾與凝聚後的一種展示。

檔案之一:孤貧少年,就養和學藝於叔父(盲藝人),奠定了自己文化和藝術的基色。

趙本山:1958年7月19日生於遼寧省鐵嶺市開原蓮花鄉石嘴村,6歲時成為孤兒,開始跟二叔(盲人)學藝。拉二胡、吹嗩吶、拋手絹、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轉小帽等樣樣精通,尤其是三絃功底尤為突出。苦難的童年,成了趙本山一生的財富,為其日後的演藝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檔案之二:青年時期進入地方劇團,十年間便成為名聞東北演藝界的新秀。

趙本山17歲入公社文藝宣傳隊,又入威遠鄉業餘劇團,後借調西豐縣劇團主演二人轉。1982年,遼寧省舉辦第一屆農村小戲調演,24歲的趙本山在李忠堂與崔凱合編的拉場戲《摔三絃》中扮演盲人張志,獲演出一等獎。當年,趙本山考入鐵嶺縣劇團,擔任主演並任業務團長。1986年被調到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當時,趙本山與潘長江在瀋陽一起演出的二人轉《大觀燈》,連演二百餘場,場場爆滿。他主演的拉場戲《一加一等於幾》、戲曲電視劇《雙叩門》、《過了這個村》、《摘幌》等劇,也多次獲獎勵。1987年,29歲的趙本山在姜昆的推薦下“打入”了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開始了他更加輝煌的藝術生涯。

趙本山雖然在從藝之後欣逢盛世,一帆風順,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曾經生活在一個貧困、嚴酷、但不乏笑聲的環境裡,身邊那些用粗粗剌剌,大大咧咧,豪爽放達,苦樂由之的人生態度去面對艱辛勞累,用調侃、自嘲、開玩笑、喝酒、講葷故事、演唱地方戲去釋解憂煩的人們,對年幼的趙本山,產生了深深的感染和影響,“一笑解千愁”,苦中作樂的人生態度應該是在那個時期便確立了。一方水土一方情,趙本山的青少年時代,正值中國的“文革”,那是中國政治上的“荒謬時期”,當時廣大農民既生活貧困,又不得不去適應各種政治運動的窮折騰。其間產生的無奈和憤懣,鄉親們往往用“說笑話”、“閒扯蛋”、“自嘲”的形式來發洩,因而產生了大量原創式的民間幽默。這些,無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趙本山的藝術創作,成為他日後喜劇藝術的一種基色。

餘秋雨說:“趙本山把東北人的苦難變成了笑聲,苦中作樂是一種境界;中國人的苦難太久、太久了,人們是多麼地需要笑聲啊。”在某種意義上說,趙本山的喜劇藝術是一朵生長在苦難上的奇葩,苦難使這朵奇葩強碩沉毅,而不柔弱俗媚。

  三、趙本山主要作品述評

“半生遭盡揶揄笑,伸手還生五色煙”(清初人贊《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詩句)。從苦難生活的深處爬出來,經歷過世態炎涼、飽受過世人“揶揄”的趙本山,在我國改革開放後,經濟日益繁榮、藝術上百花齊放的社會環境裡,異軍突起,為觀眾獻出了一批又一批五色迷離的藝術精品。

趙本山是當代寫農民、演農民的頂級高手,他的創作中,農村題材和以中老年農民為主角的作品,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即使是以城市為背景的作品,如《老拜年》、《鐘點工》中的主人公,其文化底色,仍然有濃重的農民色彩。細數他作品中主人公,可以構成一個農民系列。他主演的那些角色,大致可分為農村幹部、中青年農民、普通農民和狡黠的農民、農民企業家等五種類型。

1.農村幹部類型:代表作有《一村之長》、《紅高粱模特隊》、《一鄉之長》、《男婦女主任》、《劉老根》。應該指出的是,演農村幹部不是趙本山的強項,其表演(特別是前期作品)本色的東西發揮受限,細節上概念化的表演還時有出現。這類作品藝術質量上,總的說遜於以普通農民為主角的作品。然而,後期創作的電視劇《劉老根》(注:劉老根者,留老根也),是個特例。本劇表現了趙本山駕馭當代農村題材深厚的底氣:眾多人物,各有其貌,情節跌宕,趣味橫生,穿插迂迴,進退自如,在一種自然天成的表演狀態下,達到了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藝術境界。2002年春,《劉老根》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期間,收視率空前,許多城市出現了萬人空巷的局面。此劇是趙本山藝術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標明著從東北農村刮起來的這股“東北風”藝術,至此走完了從原野到都市的歷程。

2.中青年農民類型:代表作有小品《麻將•豆腐》、《小九老樂》等。這類人物主要出現在他前期作品中,多以搞笑為主,噱頭較多,人物也有性格。前者是一個古老的浪子回頭的主題,後者主旨寫夫妻間關係(怕與愛)如何處理,伴以助人、誤會、釋然的情節和結局。趙本山這類作品,在選材立意上雖然都是有些落入俗套,但他個性化鮮明的表演,仍然使觀眾在劇場內笑聲陣陣,掌聲不斷。

3.普通農民類型:代表作品有小品《相親》、《我想有個家》、《牛大叔提幹》、《三鞭子》、《拜年》、《鐘點工》、《昨天、今天、明天》、《小崔說事》、《策劃》、《火炬手》和電視劇《馬大帥》等。趙本山表演普通農民,特別是老年農民,有得手應心、出神入化之妙。形象誇張的動作,鮮活淳樸的語言,三招兩式,使能塑造出一個生動的農民形象。我們常說的“形象大於思想”、“生活之樹長青”,在他的表演中,能得到生動的詮釋。

小品《相親》和《我想有個家》,講述的是孤寡老人再婚的故事。其中的老蔫巴對新生活嚮往的那種既有所畏懼,又躍躍欲試的心理,被趙本山用形體動作和極富個性化的臺詞,演繹得那麼讓人同情又讓人好笑,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而《牛大叔提幹》、《三鞭子》中的農民形象,則屬於今天“主旋律”作品中常見的那種先進剛正的農民形象。趙本山表演的這兩個人物,既嫉惡如仇又通達風趣,可愛可敬,不落俗套。

小品《拜年》很像一出傳統意義上的獨幕話劇,結構嚴謹,故事跌宕起伏,情節發展出人意外又入情入理。這個小品是趙本山作品中的另類,也是他的巔峰之作之一。劇本編劇導演與其它兩個配戲的演員,都是當代編演農民戲的高手,而趙本山演的老蔫巴一角,從動作、表情到臺詞處理,爐火純青。他通過人物前恭後踞的戲劇性變化過程,把一個農民的窩囊、短見、怯官、自私又寬厚的性格,表現得入木三分。看到這個人物,不禁使人聯想到上個世紀前半葉,我國文學界山西的“山藥蛋派”作家趙樹理、柳青、馬烽、王汶石等人作品中的人物,如趙樹理的小說《老楊同志》中的房東大叔,就與“老蔫巴”在性格上有一脈相承之感。

趙本山與宋丹丹合演的“白雲黑土”系列(《昨天•今天•明天》、《策劃》、《火炬手》和《鐘點工》等),是他近年來在藝術上已經十分成熟時期的作品。這幾個小品,結構都簡單,故事情節只是一種背景,全場幾乎全靠“說口”和動作來支撐,沒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藝術功力很難成功。但趙本山的表演給人以即興發揮、渾身是戲、任情揮灑、舉重若輕的感覺。其中以《鐘點工》和《昨天•今天•明天》,更為精湛。不過,2007年春節晚會上的《火炬手》,作為“白雲黑土系列”的尾聲,雖然趙、宋二人的表演依然精彩,但由於這個“系列”拖得太長,編劇力有不逮,給人以“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之感。


電視劇《馬大帥》,可能是有意為趙本山“量身定做”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笑與淚交織的作品。劇中的主要人物是從農村來到城市的一群農民。劇中重點描述了趙本山飾演的農民馬大帥,寫他在這個新的生態環境中的奮爭和創業,寫他遇到的困難、尷尬、愛情、奇遇,寫他與親人、鄉親、同志間的糾葛,寫他不能為而強為之(辦學校)的失敗。馬大帥的故事,帶有許多讓人發笑的基因,所以這部電視劇仍然是以輕喜劇的基調展開敘述。角色紛繁複雜的社會背景,給趙本山提供了全面展示才藝的舞臺,這也許是此劇創作的一個初衷。然而,由於情節線設置較多,續集又加上了李萍(寧靜飾)、王彬(王平飾)兩個人物,某種意義上打破了農民戲的“生態平衡”,增添了不少矯情的贅戲,所以儘管這個戲也十分好看,但使人感到其創作的初衷並未實現,從塑造典型形象的角度看,它的藝術成就不如《劉老根》。

4.狡黠農民類型:或可稱為“大忽悠系列”,代表作有小品《賣柺》、《賣車》、《較量》、《心病》等。值得注意的是,趙本山這類表現負面現象的作品,收視率數年來竟居高不下,其風靡的程度前所未有,其中《賣柺》不僅達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還在全國引出了許多“趙本山摹仿秀”。這些小品是趙氏舞臺劇中的另類,劇中人物或是巧言誘人上當的狡黠農民,或是吃虧還要向人道謝的低智商者,或是雖不情願卻也助人行騙的人:幾乎沒有一個是傳統意義上的正面人物。然而,為什麼全國觀眾還能夠接受它、歡迎它?其原因大約是演員表演行騙、受騙的過程,實在是太精彩、太生動了,精彩到使人覺得這不是一場可惡的騙局,而更像是一場智力遊戲,看此劇是一次愉快的智慧積累的過程!伶牙俐齒行騙和大忽悠固然可恨,但他農民式的狡猾也讓人覺得有幾分可愛;被人騙瘸後又傷了財的範廚師當然引人可憐,但他庸愚不悟還要向騙子說聲謝謝的行為,卻使人覺得可氣又可笑。觀眾往往在大笑過之後,會受到警示,甚至會突然發現:自己的身上,是不是也存在著與劇中人物某些相似的東西?繼而感到自省。上面所說的藝術效果,也許事先並未為編導們所意識到並刻意追求,但大藝術家精彩表演往往就能收到這種“藝術形象大於主觀追求”的效果。

5.農民企業家類型:以電視劇《鄉村愛情》(王大拿)為代表。這部電視劇是由“趙家軍”——趙本山的弟子們主演的一部輕喜劇,表現的是當代農村中的愛情故事,表演風格上與《劉老根》相近,故事安排和人物設置都很耐看,電視臺播出的收視率很高,是趙氏傳媒公司推出的又一部成功之作。趙本山在劇中“退居二線”,扮演了一個農民企業家——王大拿。難能的是,這位喜劇表演高手,硬是把這個戲份不多的配角人物,用看似漫不經心的表演,取得了觸處生春、妙趣橫生的效果,真是“伸手便生五色煙”,表現了他把握不同角色性格的功力。

以生活的原生狀態去表現生活,塑造人物,是民間藝術區別於殿堂藝術(或叫傳統的主流藝術)的特點之一。趙本山編演的舞臺劇和影視劇,故事多屬平常小事卻又波瀾四起,情節無大起大落卻能引人入勝;而在角色塑造上,一反概念化創作的好人壞人、正面反面人物的陳舊模式,而使人物優點與缺點交織、可愛與可恨交織、吝嗇與慷慨交織、愚笨與聰明交織,使人物性格呈現多元化生活狀。作品的這些優勢和亮點,這種看似未經雕飾狀態的劇作一上熒屏,便令全國的觀眾耳目一新,頓時掌聲四起。

看《劉老根》、《馬大帥》、《鄉村愛情》三部電視劇,情節場面和人物對話有原景原型再現的感覺。觀眾明明知道情節是虛構的,甚至發現有些故事安排得不甚合理,但作者強調的是細節的真實,真實到人物的每一句對話、每一個表情,都同生活裡曾經發生的一切毫無二致。在這裡,傳統的敘事手段(如故事發展的鋪墊性敘事、人物塑造的鋪墊性描述)都被淡化了,簡略了,而是像生活的原始狀態一樣,處處有穿插、有人物,時時有情趣、有包袱、有高潮。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金代元好問詩)。“因為寫實,反覺新鮮”(魯迅先生評《紅樓夢》語),寫實、天然、真淳、本色的藝術追求,如同一股清新的風吹入中國的演藝界,它滿足了觀眾多元的藝術需求,也對後來同類題材作品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這裡順便指出,上述三劇也有缺憾。一是《劉老根》中,東北地方戲(二人轉、曲藝)的表演場面穿插過多,而且有的穿插同劇情遊離,給人以堆砌、生硬之感。二是劇中主人公愛情故事的設置(如劉老根與丁香、馬大帥與玉芬、長貴與謝大腳),有些拖沓和矯情,某些細節有悖常情和人性。特別是《馬大帥》中設置的李萍對馬大帥的感情糾葛,虛假做作,實為敗筆。

  四、當代舞臺“東北風”代表人物簡述

當代舞臺上的趙本山和“東北風”現象,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一種文化現象,這種現象的形成需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產生一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他們中的一些人,與領軍人物趙本山,從相同或不同的起點出發,風雲際會,或者攜手合作,相輔相成,或者另立門戶,獨立經營,二十年來,共同完成了東北風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也各自定型了自己藝術表演框架。

何慶魁 他生長於松嫩平原南端的鄉村,種過地,打過魚,年齡、閱歷和吃過的苦都比趙本山偏多,受黑土地文化的浸染程度可能比趙本山還要深。何慶魁的強項是戲劇創作,他與趙本山的合作,加強了“東北風”的文學性和社會性,也促進了“東北風”從鄉村“刮”進都市的進程。趙本山主演的許多精彩劇目,大都出自他的手筆。他是一位幕後英雄,雖然偶爾也客串一些輔助角色,但劇本創作是他藝術成就的主要體現。前些年,他和妻子高秀敏與趙本山分手,另立山頭。何、高夫妻店先後創作拍攝了電視劇《農家十二月》和《聖水湖畔》,後者也是典型的“東北風”風格,藝術成就上可以同趙本山的《鄉村愛情》比肩而難分軒輊。近年,何慶魁連遭不幸,先是愛妻高秀敏猝然離世,後又陷入“萬里大造林”詐騙案中,吃了官司。年過花甲的他,能否度過危機,重整旗鼓,今天還很難預測,但他以往的創作成果,已奠定了他優秀劇作家的地位。

高秀敏 一位來自縣級民間藝術團的優秀演員,丈夫何慶魁為她“量身定做”的劇本,趙本山與其合作演出的機會,再加上她本色的表演,鋪就了她成為明星的成功之路。小品《拜年》中“老姑”、電視劇《劉老根》中的丁香、《聖水湖畔》中的馬蓮,都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高秀敏是一位本色演員,藝術成就難以同宋丹丹相比。成功後,在物慾橫流,目迷五色的現實生活中,可能她也曾有些迷惘和浮躁,但她的過早離世,仍使觀眾有人琴兩亡之痛,扼腕嘆息,感慨系之。

範 偉 範偉生長在東北的大城市瀋陽,是“間接的黑土文化”滋養起來的演員。他是一個天才,他是以配角的身份與趙本山同臺演出的。想不到後來,這片“綠葉”竟開出了十分絢麗的花,甚至使主角趙本山的表演都有些相形見絀。舞臺上的範廚師、電視劇中的藥匣子、彪哥,都是可以進入中國戲劇史中的典型人物。特別是藥匣子李寶庫一角,範偉的表演既自然又深刻,渾身是戲又不露痕跡,多有神來之筆,使觀眾忍俊不禁。用傳統文藝理論的說法,他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這一個”。範偉表演風格淳樸,是演小人物的高手,但他不是本色演員,他有把握多種角色的本事。他的成功緣自對生活、藝術的領悟與理解,他最終將會站在大藝術家的行列裡。

宋丹丹 這是一位學院派出身的演員,她的表演才能和喜劇天賦,在當代的女演員中很少有人能及。她與黑土文化和東北風藝術本應有很遠的距離,然而她與趙本山合作的“白雲黑土系列”、《鐘點工》,堪稱絕唱和精典。她塑造的東北老太太形象,從形體到語調,使人讚不絕口,甚至在全國出現了許多摹仿秀。宋丹丹不是“東北風”中的一員,但參演東北小品卻使她名聲大噪,攀上了藝術之巔。

潘長江 潘長江是趙本山的同鄉,曾與趙本山在鐵嶺劇團同臺演出過《大觀燈》。他是東北風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幾乎是和趙本山同時“打入北京”,揚名天下。他身上有許多喜劇元素,很有臺緣,演了不少小品,歌唱得也不錯,是受歡迎的明星演員。後來他基本上沒有同趙本山合作,組織拍攝過《笑笑茶樓》、《清凌凌的水藍熒熒的天》,劇中的背景、人物語言都是東北風格的,比較好看,但不夠深刻。潘長江出名之後,受邀拍過一些電影,演喜劇角色,很努力,下了不少功夫,但給人的印象是表演上有些過,出彩的地方不多。然而,好像還被評上了最佳男主角獎,這實在讓人覺得有點是浪得其名。

鞏漢林 遼寧人,也是受東北民間藝術滋養成長起來的一位優秀喜劇演員。曾經與趙本山同臺演出過小品,在小品《如此競爭》中扮演擺地攤賣十三香的青年。鞏漢林靈氣逼人,能把握多種題材,一些非“東北風”風格的小品(如與趙麗蓉合作的小品),也演得有聲有色。著名導演英達邀他演過電視劇《東北一家人》和《巴哥正傳》,前者演的不錯,後者是作為主角出現在劇中,而且是夫妻聯袂出演,下了很大功夫。不過,《巴哥正傳》是以北京的衚衕為背景環境來結構故事的,屬於京都市井文化,這與鞏漢林最熟悉的黑土文化有距離,所以表演上發揮的不理想,藝術上表現平平。

另外,編創方面的代表人物還有崔凱、白鐵軍等,表演方面還有彭玉、李靜、德江、王曉曦、王小寶、閻學晶等。此間,受東北風的影響,東北、內蒙、北京、哈爾濱等地的一些電影廠或電視臺,先後推出了一批以黑土地農村為背景、以東北話為臺詞風格的影片、電視劇。較有影響的有:《插樹嶺》、《石榴開花》、《美麗的田野》、《歡樂農家》等。(注:補充談雪村、郭德綱)

  五、趙本山能成為“東方的卓別林”嗎?

有人稱趙本山是“東方的卓別林”,這是對一個喜劇演員極至的評譽。卓別林是二十世紀世界級的喜劇大師,而從中國鄉村和民間藝術中走來的趙本山,想要與這位生長在歐洲、揚名於北美的藝術大師比肩而立,人們不禁發問:二者之間目前有沒有藝術級差?他還需要前行多遠,才能摘取到“大師”桂冠?

卓別林1913年從英國到好萊塢,從演出《謀生》開始,到1957年的《一個國王在紐約》,一生拍了七十多部影片。他是舉世公認的喜劇大師,不管是用啞劇形式表演的流浪漢、小人物,還是用荒誕手法表現的大人物、獨裁者,抑或是用嚴肅態度塑造的藝術家形象,都能給廣大觀眾帶來笑與淚,帶來思考與感悟。卓別林的作品有很深刻的社會性,藝術處理上往往是喜劇色彩和悲劇色彩交織融合的。他的《城市之光》、《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舞臺生涯》等影片,在風靡世界的同時,也奠定了他大師級的地位。他對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對政治的關注,使他永遠負有一種責任感,而這種責任感時刻都影響和豐富著他的創作。無可諱言,卓別林聲明自己是喜歡金錢並嚮往上層社會的,但又時時嗟嘆,自己一直不能忘懷出身低微,擔心受人輕視,暴富後只感到淒涼,成名後覺得孤獨,因為他活在一個不合理的社會,一個可笑又可悲的社會中。

趙本山雖然出身於社會的底層,自己說曾是“一個窮人”,也是以演小人物而成名,他生活中的一些經歷,與卓別林有相似之處。但他在盛年欣逢盛世: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社會,給他的發展提供了良機,也曾使他暴富。平心而論,他喜劇方面的演技不低於卓別林,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也庶幾過之。不過,靠精湛的技巧可以成為明星,靠深刻的思想才能成大師,在當今頭銜貶值、桂冠廉價、職稱過濫、名人和大師遍地的中國,輕易接受一個大師的頭銜也無不可。不過,大師應該是歷史的產物,它需要文化環境,需要歷史週期,是各種元素的凝結。因此,為自己和為藝術,還是低調一點的好。

應該承認,趙本山是當代中國喜劇演員中距離“大師”稱號最近的一位,但是,當今世界,紅塵滾滾,瞬息萬變,如今所有的文化都被視為消費,其積極的一面是生活走向審美,消極一面是某些藝術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希望他勿為富貴所累,勿為繁華所擾,在未來的日子裡,在藝術上繼續洗盡鉛華(迴歸淳樸)、刊落風塵(丟掉民間藝術中的糟粕),一路前行,也許有望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