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俄羅斯、敘利亞、土耳其,說不清理還亂的三角關係

我們都知道,在世界地理版圖上有個著名的“火藥桶”,那就是中東地區。二戰後,全世界大部地區重歸和平,唯有中東地區,以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矛盾為故事主線,大大小小的戰亂從來沒有停止過。

而近幾年,敘利亞突然成為中東這個“火藥桶中”的“爆點”。開始是敘利亞政府軍與反對派及“伊斯蘭國”之間的衝突,後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俄羅斯、以色列、土耳其、伊朗等勢力相繼參與其中,或明裡大打出手、或暗裡軍事援助,原本的敘利亞內戰也最終演變為大國博弈。

那麼,一場敘利亞內戰,怎會引得眾多大國爭相出手?原本是仇敵的敘利亞與俄羅斯,如今怎會成了盟友?土耳其又為何冒著激怒俄羅斯的風險,對敘利亞大打出手?李涵說歷史,今天就來聊聊。


中東地圖

無論是回看歷史,還是瞭解國際政治,李涵都有個習慣,先看地圖。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敘利亞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是連接地中海與黑海的交通要道。敘利亞西面臨海,遠眺歐洲,其他三面被土耳其、伊拉克、約旦、以色列、黎巴嫩等國環繞,西南面隔著以色列就是埃及。處於歐亞非三大洲接壤處的敘利亞,正好位於中東“火藥桶”的核心地帶,戰略位置異常重要。

自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中東成了名副其實的“火藥桶”,阿拉伯國家結成聯盟,共同對抗以色列。當時,全球冷戰格局剛剛形成,中東地區也劃分出兩個陣營:一方是美英支持的以色列,還有少數阿拉伯國家與美國暗通款曲;另一方是蘇聯支持的大多數阿拉伯國家,領頭的是埃及。

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中,英法兩國為控制蘇伊士運河,聯合以色列對埃及開戰。蘇聯趁機在政治和軍事上大力支持埃及,取得了納賽爾政府的信任。戰爭結束後的1958年,敘利亞與埃及合併,成為蘇聯陣營中的一員。1961年,敘利亞重新宣佈獨立。蘇聯深知敘利亞的重要性,於是繼續對其援助,以保持對敘利亞的影響力,加強在中東的話語權。

不過,蘇聯派出的專家經常對阿拉伯國家事務橫加干涉,各國的不滿情緒持續發酵。1970年,阿薩德發動軍事政變,登上敘利亞政治舞臺中央。迄今為止,阿薩德家族執掌敘利亞已達50年之久。

老阿薩德

按理說,一個推翻了親蘇政權上臺的政變者,肯定會遭到蘇聯的打擊報復。但阿薩德卻一轉身成了蘇聯的密友。這是怎麼回事呢?

浸淫政壇多年的阿薩德深知,自己立足未穩,蘇聯是得罪不起的。自從1967年,以色列發動“六日戰爭”後,敘利亞連首都大馬士革的“門戶”——戈蘭高地都丟了。面對死敵以色列的步步緊逼,必須找個靠山。當時的選擇只有兩個:冷戰兩巨頭——美國和蘇聯。但美國和以色列交好,自己別無選擇,只能倒向蘇聯。

於是,剛剛上臺的老阿薩德立即去莫斯科拜碼頭,謙遜的表達交好的誠意。時任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聽到敘利亞發生政變的消息後,本來惱羞成怒,準備出口惡氣,這時看到老阿薩德很識相,心裡的火氣立刻消了大半。在勃列日涅夫的心裡,不管是誰執掌敘利亞,只要聽話就行。於是,蘇聯重新將敘利亞列入“小弟”的名單裡。

1972年7月,埃及與蘇聯的關係越鬧越僵,敘利亞卻與蘇聯走得更近了。蘇聯甚至曾考慮過力挺敘利亞取代埃及,作為自己在中東的代理人之一,於是要求與敘利亞簽訂友好條約。不過老辣的老阿薩德明白,如果答應了蘇聯的提議,肯定會得罪阿盟老大哥埃及。敘利亞的政治地位和軍事實力跟埃及還差得遠,他可不想做那隻被人瞄準的出頭鳥,於是委婉的拒絕了蘇聯的“好意”。

雖然碰了個軟釘子,但因為埃及與蘇聯漸行漸遠,蘇聯就將更多心思放在了敘利亞身上。1972年,敘利亞準備聯合埃及對以色列開戰,老阿薩德請求蘇聯給予軍事援助。蘇聯二話不說,當年9月就在兩國間專門開闢了空中運輸線,各種裝備物資源源而來。為了表達謝意,敘利亞主動拋出橄欖枝,將地中海邊的塔爾圖斯港借給蘇聯。當缺少出海口的蘇聯聽到這個消息時大喜過望,那感覺完全是飢餓時天上掉下了大餡餅,瞌睡時有人送上了軟枕頭。這是蘇聯唯一的海外軍事基地。有了這個港口,蘇聯海軍艦隊終於可以直接面向地中海進行部署了。

塔爾圖斯港衛星圖片

有了蘇聯援助的武器裝備,敘利亞的底氣足了,於是醞釀從以色列手中奪回戈蘭高地,而埃及也想奪回西奈半島,兩個國家一拍即合。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聯軍突然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一度打得準備不足的以色列狼狽不堪。但戰爭後期,以色列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扭轉了戰局。冷酷的現實讓埃及認識到,虎口奪食並不容易,想要實現真正的和平還是要靠談判。於是,時任埃及總統納賽爾請美國出面當和事佬。面對現實,蘇聯也主動提出參加談判。

但長期積累的仇恨,加上民族宗教矛盾,敘利亞不甘心與以色列和談,因而與埃及漸行漸遠,其他阿拉伯國家也紛紛孤立埃及。1975年10月,老阿薩德突訪莫斯科,表示要與以色列血戰到底,希望得到蘇聯的支持。但勃列日涅夫認為老阿薩德的想法並不現實,與其無休止的消耗國力卻得不到好處,不如和談。於是,蘇聯勸敘利亞與埃及一起與以色列談判。沒想到老阿薩德斷然拒絕,揚長而去。

勃列日涅夫看到這個小弟如此不聽話,不禁怒從心起,下令停止向敘利亞運輸武器,並再次要求老阿薩德停止戰事。而已經坐穩了總統寶座的老阿薩德選擇以牙還牙,趕走了一部分蘇聯專家,並限制蘇聯艦隊在塔爾圖斯港的進出。兩國關係由此進入冰點。

勃列日涅夫與阿薩德

到了1978年,眼看埃及就要與以色列達成和解,勢單力孤的阿薩德開始著急了。自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老阿薩德就將其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宗教矛盾是仇視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阿薩德對現實情況考慮得很清楚:就算不能消滅以色列,但最少也要與它保持武力上的均衡。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超級大國蘇聯的支持。於是,阿薩德的臉上重新堆滿笑容,多次訪問蘇聯尋求修補兩國關係,爭取重新獲得蘇聯援助,尤其是新式武器。

這一回,蘇聯人咬緊牙關不鬆口:“我們的新式武器只提供給盟友,簽署了兩國友好條約再說吧。”有求於人的阿薩德只好答應。1980年,雙方簽署了為期二十年的友好條約,敘利亞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新式武器。在蘇聯的援助下,至八十年代中期,敘利亞軍隊從裝備、訓練、指揮,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雖然還不能與以色列抗衡,但在中東也算是軍事強國了。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政治和軍事資源。蘇聯海軍地中海分艦隊雖然解散了,但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仍由俄羅斯繼續租用,成為俄羅斯在地中海唯一的立足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普京執掌俄羅斯後,用三個圈子來闡釋自己的外交政策:第一個圈子是俄羅斯認為的核心利益圈,包括親俄和白俄羅斯等國家;第二個圈子是其他獨聯體成員國;第三個圈子則是與蘇聯簽署過友好條約的國家,如朝鮮、古巴、越南、敘利亞等。俄羅斯力求通過圈子外交,確保自己的大國地位。

中東在全球的戰略意義毋庸諱言,美俄等國都不會輕易放棄對這一地區的影響。但近年來,中東地區的一些親俄國家如利比亞、也門等國紛紛發生變故,剩下的國家紛紛倒向美國。伊朗、敘利亞成為俄羅斯爭取的對象。

巴沙爾

2000年,阿薩德去世,他的二兒子巴沙爾繼任總統。2005年巴沙爾第一次訪問莫斯科向俄羅斯示好,俄羅斯免除了敘利亞大部分債務,敘利亞則採購了大批軍火,並允許俄羅斯進一步擴建塔爾圖斯港口。

如今,擴建後的塔爾圖斯港已經可以停泊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各類軍艦。有了塔爾圖斯海軍基地,俄羅斯艦隊可以扼地中海、黑海、紅海、印度洋這些海洋要衝,保持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

除了軍事合作外,敘利亞與俄羅斯還保持著重要的經貿關係。俄羅斯在中東地區最大的軍火買家就是敘利亞;俄羅斯在敘利亞還有大筆投資,其中包括能源、基建等。

還有一點讓俄羅斯不能放棄敘利亞,那就是大批來自車臣的武裝分子投入到敘利亞內戰之中,他們在“伊斯蘭國”的戰地指揮官中,佔據著重要位置。一旦巴沙爾政權倒臺,大量經受戰火考驗的武裝分子迴流俄羅斯,將帶來不可預知的內亂。與其如此,不如在敘利亞將這些武裝分子消滅。所以,俄羅斯決不能容忍巴沙爾政權垮臺,否則將極大損害俄羅斯的利益。

那麼,土耳其與敘利亞又有著怎樣的仇怨,以致不惜激怒俄羅斯,出兵打擊敘利亞政府軍呢?

說起土耳其和敘利亞的恩怨,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

歷史上敘利亞曾被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統治長達三個世紀之久,後來成為法國殖民地,直到1946年才獲得獨立。如今的土耳其具有強烈的大國野心,一直夢想著重現奧斯曼帝國昔日的榮光。所以,土耳其不放過任何可能影響中東地緣政治的機會,以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這也是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左右逢源,卻又左右互懟,不惜火中取栗的重要原因。

從2011年初敘利亞爆發內戰以來,土耳其便不斷介入敘利亞內戰,支持反對派,企圖推翻巴沙爾政權。

那麼,土耳其為何要推翻巴沙爾政權呢?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其實,這與宗教派系有關。伊斯蘭教主要分為遜尼和什葉兩大派系,遜尼派被認為是正統,分佈在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像土耳其的大多數國民就屬於遜尼派,歷史上奧斯曼帝國蘇丹還自封哈里發,以全世界伊斯蘭教正統領袖自居。而什葉派的信徒主要分佈在伊朗、伊拉克等國。跟土耳其一樣,敘利亞的大多數國民也屬於遜尼派,什葉派只佔大約13%。但是,長期執政的阿薩德家族卻屬於少數的什葉派,所以土耳其敵視敘利亞政府,必欲推翻而後快。而伊朗作為什葉派的主要力量,理所當然的支持敘利亞。

所以,敘利亞內戰其實就是伊斯蘭遜尼派和什葉派在中東地區的博弈,土敘兩國則成了博弈雙方的急先鋒,而俄羅斯、美國、以色列、伊朗等國則因為自身利益或明或暗的參與其中。

當然,土耳其和敘利亞的矛盾還不止於此,庫爾德人問題也是兩國關係惡化的導火索之一,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如果覺得文章還可以,辛苦您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