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融資調研:專項債帶動“銀行的人一撥接一撥”

  摘要

  【“新基建”融資調研:專項債帶動 “銀行的人一撥接一撥”】這是近期基建投資回暖的一個縮影。在疫情影響之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基建投資被視為穩增長的重要工具。據媒體統計,近期雲南、四川、福建等11個省市公佈的重點項目投資規模合計約25萬億,其中2020年計劃完成投資5.57萬億。高債務和財政收支壓力上升的背景下,資金從何而來成為項目投資能否落地的關鍵。(21世紀經濟報道)

  “最近在做項目材料,辦公室都快成市場了,銀行的人一撥接一撥,主要以政策性銀行為主。”中部省份某區縣財政局預算科人士3月5日坦言。他所在的省份2月底剛印發了2020年重大項目清單,其中2020年計劃完成投資近萬億。

  這是近期基建投資回暖的一個縮影。在疫情影響之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基建投資被視為穩增長的重要工具。據媒體統計,近期雲南、四川、福建等11個省市公佈的重點項目投資規模合計約25萬億,其中2020年計劃完成投資5.57萬億。高債務和財政收支壓力上升的背景下,資金從何而來成為項目投資能否落地的關鍵。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採訪瞭解到,目前基建項目投資確實有回暖趨勢,一些城投的基建計劃有所調升,且進度加快。在資金來源上,專項債被視為重要渠道,一方面其作為資本金可撬動槓桿,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專項債+市場化融資”的方式引入金融機構資金。與此同時,銀行對基建項目的興趣也在增加,適度放鬆了准入標準,但無收益的項目有新增隱性債務之嫌,仍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項目增多了一些,但沒有猛增;融資渠道相對寬鬆了些,但政策並沒有鬆動。”中部省份某地市城投公司負責人如是講述其中的微妙變化。

  中泰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梁中華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時候,基建肯定會發力,但融資端依然有很多約束,再加上疫情對開復工的節奏構成較大影響,因此對今年的基建總量增長也不應有太高的預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比上年增長3.8%,增速仍處於低位。這主要因為隱性債務管控空前嚴厲,地方政府即便有項目可能也難以融資,甚至一些項目還要被裁撤。

  “項目資金以專項債為主”

  東部省份某區縣城投公司人士介紹,早在元旦之前已制定了2020年的投資計劃,近期又把重點項目作了梳理,主要在老舊小區改造、交通領域,後續可能增加公共衛生方面的項目。

  前述中部省份城投公司負責人表示,近期省裡的重點項目清單投資計劃下發後,公司今年的項目增加了一些,但並沒有猛增。公司負責的一些項目已納入了專項債項目庫,但還沒有通過發行專項債籌集到資金。

  宏觀層面看,各省2020年投資項目規模確實比2019年有所增加。中泰證券宏觀團隊統計顯示,河南、廣東、四川等14個省市公佈的2020年年內計劃投資總計約5.57萬億,相比去年增加了2000多億,同比上升4.28%。分省市來看,7成以上省市都是擴張的,僅雲南、陝西、重慶以及寧夏四省區市的投資計劃收縮。

  江浙地區一債務辦人士介紹,當地發改委正在增補項目,尤其注重統計衛生領域的項目(如醫院改造或遷建)並準備申報專項債資金。“項目資金以專項債為主,今年專項債發行規模增加很多,效果要比放鬆隱性債務好”。

  從融資端來看,隱性債務擴張受限、賣地收入可能減少、經濟下行稅收承壓都對基建投資形成制約。多位地方投融資人士認為,今年專項債的大規模發行、使用將對穩投資起到重要作用。

  1-2月專項債76%投基建

  專項債於2015年首度發行, 2018年首度超過1萬億,2019年擴張到2.15萬億。疫情發生後,財政部多次表示,要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市場預計,2020年專項債發行規模將超過3萬億,目前已提前下達提前批專項債額度1.29萬億。

  相比去年,2020年專項債將進行兩項結構調整:一是專項債資金用於項目資本金的規模佔該省份專項債規模的比例提升至20%左右;二是不得用於棚改、土儲等領域,能夠有效拉動投資。

  根據數據,1-2月專項債發行規模達0.94萬億,其中投向基建領域的比例高達76%。按照3萬億的規模計算,還有2萬億待發行。“此外,在專項債+市場化融資組合下,市場化融資並不增加隱性債務。因此做好項目包裝和前期工作,效果會非常好。”前述江浙地區一債務辦人士表示。

  在今年已發行債券中,專項債做資本金規模明顯增加,但佔資本金比例總體不高,且使用專項債+市場化融資的方式並不多。如果後續項目仍然保持這一特點,專項債對基建投資的拉動可能低於市場預期。

  城投債也被視為一個渠道。數據顯示,今年1-2月城投債發行規模為4571億,和去年同期持平。“本來準備近期發城投債的,但因為疫情,會計師沒法到現場,出不了財報,發債要往後緩緩。”前述東部省份區縣城投人士稱。

  隱性債務管控未放鬆

  過去三年間,雖然專項債發行規模穩步增加,但基建投資增速由2017年的19%驟降至2019年的3.8%,主要因為隱性債務管控空前嚴厲,包括隱性債務問責在內的措施震懾了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因此,本次大規模基建計劃推出時,市場也在高度關注隱性債務管控是否會放鬆。

  西部省份某地市城投老總介紹,現在在梳理項目,爭取納入省級“十四五”規劃。但問題仍是地市債務率較高,融資困難。目前主要靠省一級平臺公司融資,然後轉貸市縣平臺。

  顯然,城投仍是基建投資的重要主體,而銀行則是基建資金的主要提供方,尤其是政策性銀行。因此,一些地方政府也通過各種方式向銀行營銷項目。

  比如貴州省發改委會同國開行貴州省分行、農發行貴州省分行、中國進出口銀行貴州省分行和貴州銀行,設立1800億元補短板穩投資專項融資資金,用於支持疫情防控重點項目、省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具體而言,各地向省發展改革委報送重點項目名單和融資需求,省發改委彙總項目後推送給四家銀行機構,由四家銀行機構通過綠色通道進行審貸放貸。

  “我們做項目自然是更願意跟政府扯上關係,但以前的財政兜底方式現在行不通。”西部省份某政策性銀行信貸部門人士坦言,“現在只做一些收益能覆蓋本息的項目,但收益從何而來是個大問題,很考驗包裝技術;否則可能新增隱性債務,將來會被問責,這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記者採訪多家銀行信貸人士瞭解到,銀行對基建項目的興趣也在增加,適度放鬆了准入標準,但仍然不敢新增隱性債務。某股份行總行信貸審批部人士介紹,看到各地的投資計劃後,總行最近也在討論,還專門成立了基建團隊,“畢竟缺資產”。

  某股份行西部省份公司部副總表示:“我們主要做基建項目的配套流動性融資,最近對城投類貸款略有放開,一些授信准入門檻略有放鬆。”

  華南某國有大行公司部總經理稱:“省內公佈的重大項目參與了一部分,主要看項目定價和資金成本是否合適。基建項目銀行只能介入有現金流的項目,純公益的做不了(會增加隱性債務),但現在隱性債務並沒有鬆動的跡象。”

  本次疫情發生後,財政部長劉昆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表示,加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轉型,強化監督問責,從嚴整治舉債亂象,有效遏制隱性債務增量,配合查處地方債務風險中隱藏的腐敗問題。這意味著隱性債務管控並未放鬆。

  在各地推出基建計劃時,財政部連續下發《關於加快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入庫和儲備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兩份PPP相關文件,並上線PPP綜合信息平臺,引發市場對PPP支撐基建投資的猜測。

  梁中華認為,PPP增量放緩但重在落地,而非標繼續萎縮,邊際可能有所改善,這兩塊會帶來一定資金增量,但幅度也不會很大。綜合來看,專項債的增量最明顯,各種措施推動後今年的基建投資增速有望回升至8%,但不應有太高的預期。

  原標題:“新基建”融資調研:專項債帶動,“銀行的人一撥接一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