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穆楷書《漢書.循吏傳.文翁》四屏

張穆(1805~1849年),初名瀛暹,字石舟,亦字石州,山西平定人。清代著名的愛國思想家、地理學家、詩人和書法家。他一生致力於西北邊疆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寫下了《蒙古遊牧記》、《俄羅斯補輯》、《魏延昌地形志》等著作,是祁韻士之後山西西北史地學界又一領軍人物。張穆與祁藻友情頗深,但他的書法在祁藻之外,又自成風格,他的書法端秀勁逸,從容自由,筆筆皆具神彩,每字俱端正工穩,間施以篆法,又見章、隸,筆下如有峰巒疊嶂之勢,功力深厚,別具天然之趣。





參閱:文翁,廬江舒人也。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見蜀地闢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餘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委計吏以遺博士。數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為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學宮於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宮弟子,為除更徭,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悌、力田。常選學宮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縣,益從學宮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閣。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爭欲為學宮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宮,自文翁為之始雲。   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