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署名文章

【歐洲時報】3月3日,英國主流大報《金融時報》在紙質版和網絡版同時刊登駐英國大使劉曉明署名文章《中國競選人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戰略目標有更深的理解》,全文如下:

某西方政客近日發表文章稱,中國“偷竊”知識產權,不能讓中國“控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這完全是顛倒黑白、危言聳聽、別有用心,事實上,中國為世界知識產權保護做出貢獻。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科技領域投入不斷增加,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中國製造”正向“中國創造”轉變。當前,中國研發投入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一,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世界第三。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2019》報告,中國是唯一進入排名前2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指責中國“偷竊”是對中國創新成就的汙衊。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競選理應是一場產權界專業人士的嚴肅競爭,但個別國家到處遊說,施壓他國放棄支持中國競選人,將正常的競選活動政治化,嚴重損害公平競爭原則。中國政府提名參選的王彬穎女士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工作近30年,擔任副總幹事10年,對該組織戰略目標、組織文化、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等有深刻見解,在各候選人中能力最強、威望最高,獲得產權組織各成員國的廣泛認可。

中國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已有30多年,不僅與80多個國家、國際和地區產權組織建立了合作關係,還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利用知識產權促進發展的能力。中國參加總幹事競選,是為了能為世界知識產權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有人指責中國已經“掌控”了四個聯合國專門機構,利用國際組織服務本國利益,完全是無稽之談。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聯合國第二大會費國,中國積極參選國際多邊組織是支持聯合國和多邊合作、為國際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重要體現。現任的中國籍國際組織負責人都是經過各國投票產生的,按照會員國的共同意志行事。他們作為國際公務員,秉持客觀、中立原則,能力和業績突出,獲得廣泛認可。事實上,長期在國際組織指手畫腳、服務本國利益的不是中國,恰恰是那個指責中國的國家。

國際社會應團結起來,共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讓這次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競選在客觀公正專業的氛圍中進行。